陳玲
[摘 要]從學以致用的視角來看寫作教學,不能停留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更要將語文知識融入寫作實踐中,讓學生學習寫作、鍛煉能力。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教師應用圍繞習作單元來聚合語文要素知識,將寫作知識融入習作任務群中,依托寫作活動來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知識,參照習作例文來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轉(zhuǎn)化。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寫作活動;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01-0087-03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觀中,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多傾向于對客觀性語文知識的識記,忽視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以作文教學為例,光是講解寫作知識,就能夠讓學生掌握寫作要領(lǐng),就能夠提高寫作能力了嗎?事實上,以核心素養(yǎng)為取向的小學習作課堂,就是要走出傳統(tǒng)“教知識”的窠臼,更要避免學生只要“懂知識”,就一定能夠?qū)懞米魑倪@一陷阱。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是需要學生在言語表達實踐中逐漸內(nèi)化、沉淀的。當然,作文教學離不開對寫作知識的滲透,教師要把握教材中語文知識的隱性與顯性關(guān)系,設計多樣化寫作活動,讓學生于作文體驗中掌握寫作知識,生成寫作能力。
一、圍繞習作單元來聚合語文要素知識
統(tǒng)編教材中,習作單元的設置較為新穎。如何整合習作單元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作文指導?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讀寫結(jié)合中,設計有效的作文學習活動。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該單元語文要素有兩點:閱讀方面,“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習作方面,“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xiàn)一個人的特點”。顯然,教學中,我們應從聚焦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先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再運用這一方法來具體描寫人物。明確了讀寫關(guān)系,接下來,就需要設計有效的寫作活動來串聯(lián)讀與寫了。在該單元中,寫作活動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浸潤在寫作體驗中。例如,以“描寫人物的方法”為主題,就要從文本閱讀入手,在閱讀中去梳理人物描寫的方法。找出這些描寫人物的方法之后,再展開交流與討論,將這些描寫方法內(nèi)化于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的語言思維,再運用這些描寫人物的方法去描寫一個人的特點。由此,從寫作知識到活動,再由活動到思維,借由思維展開有意義的寫作體驗,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轉(zhuǎn)變?yōu)閷懽髂芰Α?/p>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讀寫結(jié)合中,作文教學是重點,對于寫作知識的學習,重在操練和運用。對本單元讀寫訓練活動的組織,包含兩種學習形態(tài)。一種是點狀讀寫訓練。所謂“點狀”,就是圍繞某一知識點來展開讀寫訓練。仍然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先通過對某文本進行精讀,找準人物描寫的句段,然后對照這一寫法,請學生觀察周圍的同學,并試著從這一視角來描寫同學的特點。接著,讓學生從觀察同學的訓練中延伸開來,將所學的習作知識進行運用。例如,可以描寫自己熟悉的某一個人,這個人有哪些特點,通過哪些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這個人的特點。另一種是復式讀寫訓練。所謂“復式”,就是將習作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圍繞寫人的特點來展開人物描寫訓練活動。例如,學生在描寫人物時,需要把握立意,需要篩選素材,需要構(gòu)思凸顯人物的特征,最后還要展開習作評價,從而使學生對寫作知識點的掌握由低階走向高階。可見,作文教學應聯(lián)系語文要素,抓住單元習作的寫作核心,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讀寫訓練活動中,構(gòu)建集寫作知識學習、寫作活動訓練為一體的讀寫綜合體。
二、將寫作知識融入學生習作任務群
作文教學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布置了寫作任務,卻忽視了學情,學生搞不清楚應該寫什么,如何來寫作文。寫作知識點具有客觀性、靜態(tài)性,對于小學生而言,對這些寫作知識點的理解,往往較為艱澀,更難以融入言語表達實踐中。原因是,寫作知識點缺乏現(xiàn)實語境的支撐。而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作文教學,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鼓勵學生邊學邊用。在教材中,對寫作知識點的挖掘和梳理,適宜隱藏于具體的寫作任務中,將寫作知識點集于寫作任務群中,讓學生在不斷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積累習作經(jīng)驗。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語文要素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xiàn)一個人的特點。”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寫人的方法,相對于對靜態(tài)的習作知識點的學習來說,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的習作知識點進行動態(tài)運用,去描寫人的特點。例如,描寫人的習作知識點有:選取典型的事例來刻畫人物,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通過對周圍人的反應來刻畫人物等。對于這些知識點的運用,要借助于學生的觀察、思考、寫作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活學活用能力的生成。
在教材中,所涉及的習作知識點,都是教材預設的。精讀課文,課后的習題,往往潛藏著習作知識點,我們可以通過讀文本,探究課后習題來抓住寫作知識點。例如,在《刷子李》一課的教學中,課后習題有:“默讀課文……說說刷子李這個人物的特點。”“畫出描寫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么寫出刷子李的特點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默讀課文,然后以“說一說”的方式,尋找表現(xiàn)刷子李特點的句子,最后再從描寫人物的語句入手,思考并歸納描寫人物特點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課堂問題的引領(lǐng),指導學生從精讀文本中抽絲剝繭,打開“廬山真面目”,將“寫作方法”呈現(xiàn)給學生。明白了“寫作知識點”之后,最具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鼓勵學生運用“寫作知識點”來寫作文。以觀察某同學為例,觀察同學時,要讓學生思考觀察的方法。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察目的,不同的觀察者,對同一個學生的描寫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在描寫人物時,將“冷靜”作為特點;有的學生在描寫人物時,將“敏捷”作為特點;有的學生在描寫人物時,將“性格開朗”作為特點。同樣,對典型事例的選擇也不相同。可見,在作文教學中,要將寫作知識點融入作文任務中,就要與學生的寫作經(jīng)驗相交織,鼓勵學生個性化創(chuàng)建作文內(nèi)容。
三、依托寫作活動來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知識
作文教學中,對寫作知識點的學習,應該結(jié)合具體寫作活動來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例如,對于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這一語文要素,教學中可引入對比性探究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形成鮮明的言語認知。
例如,教學《刷子李》一文,可以先讓學生找一找,哪些地方的描寫與《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有關(guān)聯(lián),再梳理一下《摔跤》《刷子李》《兩莖燈草》所描寫的人物,除了主人公,還有哪些人,這些“旁人”可否去掉,這些文本中除了描寫主人公外,對“旁人”的選擇,有何深意。圍繞上述問題,展開對比探究,學生就能從中認識到描寫人物的方法。對比探究活動可以從兩個維度來進行。第一,認識“人與事”的關(guān)系。既然是描寫人物,為什么要與事例相結(jié)合呢?因為通過事例,可以認識人的某一特點。對照文本,先看看文本是如何將人與事相結(jié)合的,如通過什么事例來刻畫刷子李的高超技藝,通過哪些故事來展現(xiàn)嘎子的機警敏銳,又是通過哪些事例折射出了嚴監(jiān)生的吝嗇。然后再思考,在描寫一個人時,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例,往往會選擇哪些事例來刻畫主人公的特點;或者通過哪些事例,使主人公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認識“主人公與旁人”的關(guān)系。《摔跤》《刷子李》《兩莖燈草》中,除了對主人公進行細節(jié)描寫,為什么還要加入“旁人”?寫“旁人”是否可以省掉?對于《摔跤》中的小胖墩兒,能否換成瘦弱的小孩?《刷子李》中的曹小三,能否換成另一個人?由此,通過對文本的深刻解讀,學生厘清了人物關(guān)系,增強了對寫作要點的把握。
寫作教學,最終的目的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大膽去作文。對前面所學寫作知識點的認識,還需要學生自己嘗試去作文,將所學知識點轉(zhuǎn)化到具體的寫作實踐中。教師要從三點來指導。第一,抓住“第一印象”。描寫一個人物,需要去觀察人物,抓住這個人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或者哪些地方最引人注目,也就是要從“第一印象”尋找寫作切入口。第二,抓住事件過程。對人物的描寫,要通過事件來反映。如“嗓門大”這一特點,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事,才體現(xiàn)了“嗓門大”這一特點。再如“愛跳舞”,人物為什么“愛跳舞”?與哪些事件有關(guān)聯(lián)?也許是一聽到音樂就想扭動身子,也許是看到別人跳舞,自己就情不自禁。第三,抓住細節(jié)。對人物的描寫,要凸顯其細節(jié)特征,讓“第一印象”更鮮明。如“嗓門大”,這個大嗓門是怎樣發(fā)出聲音的?面部表情發(fā)生什么變化?這些都是細節(jié)特征。
四、參照習作例文來促進寫作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
對習作知識的學習,關(guān)鍵要應用到寫作實踐中。從習作單元的編排結(jié)構(gòu)來看,“習作例文”置于“習作”前,學生可以通過對例文的學習和借鑒,了解和增進對習作知識的認識,為后續(xù)寫作做好鋪墊。同樣,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解讀例文,從例文的解讀中,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習作知識。
仍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在“精讀課文”中學習了描寫人物的寫作知識之后,教師帶領(lǐng)學生對“習作例文”進行解讀,看看文本是如何靈活運用習作知識的。例如,讀《我的朋友容容》一文后,容容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對于容容“天真可愛”的形象,文本是如何體現(xiàn)的?作者選取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是如何串聯(lián)起來的?由此讓學生明白,描寫一個人物,往往需要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同樣,在事例的選擇中,也要根據(jù)人物需要,對事例進行詳略安排,有所側(cè)重,不能平均用力;事例與事例之間,要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要能夠更好地烘托人物的形象和特點。再如,閱讀《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一文,該文描寫的是“一群人物”,教師可引領(lǐng)學生思考:作者采用的寫法是什么?結(jié)合文本閱讀,梳理一下,文章中都寫了哪些人?對于每個人,作者的寫法是否一樣?哪個人物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這個印象是與哪些細節(jié)描寫相關(guān)的?作者是如何將“這一群人”聯(lián)系起來的?通過梳理,學生便知道,該文所選取的是一件事,這一件事將“這一群人”聯(lián)系在一起。不過,在描寫“這一群人”時,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有主次之分,對重點人物進行了詳細描寫。在描寫手法上,對重點人物,偏重較多細節(jié)描寫,對其他人物,偏重一個細節(jié),且細節(jié)的描寫更強調(diào)與人物身份的契合。如此,通過兩篇習作例文的呈現(xiàn),學生認識到寫作知識是有形的,并且在運用中是變化多樣的。學生要結(jié)合文體表達需要,靈活組合寫作知識,讓人物描寫更生動、更真切。
學生通過對習作例文的學習,了解和增進了對習作知識的體認,此時教師可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梳理寫作知識點。例如,通過對“習作例文”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出了寫一個人的四個步驟。第一,圈定想要描寫的人。選定人物,閉上眼,想一想,最熟悉的人是誰,如班級上的某個同學、家庭里的某個親人。第二,比較一下,與這個人有關(guān)的事,哪些事最有趣,或者哪些事最能體現(xiàn)人物的特點。第三,找準事例。寫人,需要用事例來襯托。對于事例,教師要指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人物鮮明的特點。例如“記憶力很好”,讀一本書能夠把很多細節(jié)都記住;前天說的話,今天還能記住;能記住誰誰的生日;看一幅地圖,就能準確地畫出來。這些事例,都與“記憶力很好”密切相關(guān)。第四,增添畫面。對于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事例,可通過增添細節(jié)內(nèi)容,讓事例更豐富。例如,“畫地圖”這件事,人物在看地圖時“漫不經(jīng)心的表情”,在畫圖時“熟練而準確的動作”,再加上旁觀者評價:“地圖畫得一點不差。”如此一來,表現(xiàn)人物的事例就直觀、生動起來了。掌握了這些寫作知識后,關(guān)鍵還要學以致用。知識只有在運用中才能更好地內(nèi)化。接下來,教師就要指導學生綜合且全面地運用寫作知識進行寫作。
總之,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對于寫作教學,教師要正視寫作知識,更要推進學以致用。尊重學生,依托寫作活動,將寫作知識點與言語表達對接起來,淡化寫作知識點的堆砌,引領(lǐng)學生向著言語表達能力提升的方向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劍泉.從知識走向思維的作文教學:我的作文教研之路[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6(06):4-8.
[2] 宋瑩.探尋一條從“知識”走向“語用”之路徑[J].考試周刊,2014(28):28.
(責編 韋淑紅)
314950033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