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云
【摘? 要】在數學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該項教育工作的推進引起了小學數學教師的廣泛關注,本文內容則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本文在明確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效能的基礎上,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動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進行分析探討,進而為該項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動手操作;小學數學;有效性
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數學學科的主要特點是知識點涉及廣泛,邏輯性較強,圍繞數學知識的傳遞,引導小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有助于提升數學知識的傳遞效率,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在具體的教育引導中,會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學生科學有效參與到數學課程的動手操作中,以此構建起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效能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首先,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學科自身特點的影響,很多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感覺到枯燥無味,學習興趣不高,頻繁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學習成績因此得不到明顯提升。圍繞特定數學知識的學習引導小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夠減少傳統課堂中的枯燥感,使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習注意力,進而更加高效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來。其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則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則能夠將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以此加強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促使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思考,長此以往,在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理解的同時,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性。根據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學生應該成為教學課堂的主體,教師則更應該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在數學教師的科學引導下,促使小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此突顯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對于素質教育工作的推進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動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動手操作中理解數學概念
概念是對數學知識點全面而系統的闡述,概念學習是構建小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基礎,但是很多數學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僅僅依靠口授或相關實例的列舉,一些小學生仍然無法對數學概念有一個深刻的理解,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進行數學概念的學習,以此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余數”概念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來完成這一概念的學習。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9顆糖,要求學生將手中的糖分給其他4名伙伴,在分發糖果的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在學生不斷嘗試后,會發現最終每一名伙伴獲得2顆糖,還剩余1顆糖,而最終剩下的“1”則是余數。借助上述操作過程,可以使小學生明確認識到余數肯定小于除數,而在不斷嘗試向每名伙伴發糖的過程則可以被看作試商的過程,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上述操作過程進行描述,那么學生描述的過程則是余數得出的過程,并得出算式:9÷4=2……1。由此可見,通過動手操作,能夠使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化,使學生逐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進而對所學數學知識點的本質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
(二)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數學規律
在數學課程中包含很多數學規律,熟練掌握各種數學規律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而言,如果僅僅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掌握數學規律,學生會承受較大的學習壓力,而且在數學規律的應用中會表現出生搬硬套,這并不利于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數學規律的自主探索,邊操作邊思考,進而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掌握數學規律。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在向學生提供平行四邊形的紙板后,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將原本的平行四邊形拼接成矩形,在拼接完成后會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則是矩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則等于矩形的寬,因此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式則是底乘高。
又如,在“梯形面積求解”中,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剪和拼的方式對圖形進行轉化,梯形的面積計算問題也迎刃而解。經過上述一系列實踐操作活動后,使學生意識到,在幾何問題的應對中,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將相對復雜的問題進行轉化,進而逐步將數學問題予以解決,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再如,圍繞“能夠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內容學習中,很多小學生會在以往的學習中形成思維定式,因為能夠被2整除的數字個位上通常是0、2、4、6、8,能夠被5整除的數字個位上通常是0、5,所以在此類學生看來,當個位上為3、6、9時該數才能夠被3整除,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小木棒,使學生親自數一數13、16、19等是否可以當作3的倍數,那么12、18呢?在親自數過之后學生會發現,并非當個位上為3、6、9時該數才能夠被3整除,而是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之后是3的倍數才能夠被3整除。借助這一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數學規律的探尋中,不可一味地想當然,而是要通過不斷地實踐去對規律進行不斷的驗證,在驗證中進行不斷的反思,在不斷地反思后對數學規律有一個更為確切的認識和理解。
(三)在動手操作中演繹數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數學問題轉化為相應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借助數學情境開展實踐與操作,并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建立數學情境,并要求學生參與到情景模擬中。具體而言,所設立的情境如下:小張和小王相伴去購書,每人購得2本不同書籍,而且兩人所購書籍一樣,為參考書和故事書,其中參考書價格19元,故事書價格12元,那么一共需要向書店支付多少錢。在模擬過程中要求學生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支付的費用為(19+12)+(19+12)元,也可以說是(19+12)×2元,借助這一情境則可以了解到,(19+12)×2=(19+12)+(19+12)=19×2+12×2,即乘法分配律的內容為(a+b)×c=a×c+b×c。借助上述情境,促使小學生在實際參與中完成知識的遷移和轉化,還可以引導小學生建立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又如,在“周長計算”相關內容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將自家的屋子或校園中的草坪作為對象進行周長計算,教師則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并協助學生進行測量,引導學生做好記錄,最終完成對目標周長的計算。此類活動的安排,能夠引導小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好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從小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這對于數學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及數學教育功能的發揮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四)在動手操作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加高效地引導小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學習小組,因為一些動手操作活動由一人獨自完成存在較大的難度,而且會影響到課程推進效率,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的方式,引導組內學生圍繞特定的數學課題進行合理的分工和協作,進而高效完成相應的數學探究活動。在階段性的動手操作活動完成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組內學習交流活動,在學習交流中進行思想碰撞,在思想碰撞中逐步認識到數學問題的本質,在此過程中還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另外,在小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科學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的動手操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以此提升活動效率。
(五)動手操作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比較抽象,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進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教師應具有將數學和生活實際聯系的意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認識數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來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植樹問題時,在100米長的公路旁種樹苗,每隔5米種一棵,需要種多少棵樹苗?這是生活當中常見的數學題,大部分的學生都會用100去除以5,所以得出的答案是20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要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操作,學生通過在草稿上作圖,答案就會與之前不同。如果教師只是直接告訴答案,學生無法做到正確理解,還會干擾自己的思維。
又如,學校要建一個直徑是10米的圓形花壇,可以用什么方法畫出這個圓?有很多學生可能會審錯題,甚至有的學生會說作業本根本畫不出,因為本子的面積不夠。學生在做這類題時會有多方面的思考,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在條件允許時帶著學生到操場上去觀看畫圓的操作過程,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
(六)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學習興趣以及創新意識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數學,同時創造趣味性強、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提供學習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離自己并不遠,就在身邊,進而可以產生親近感,激發求知欲望,也會主動花時間去學習數學。
如在學習《軸對稱》這一課時,可以先把學生分成小組,準備好圓形紙片分給各組,讓學生先猜有幾條對稱軸,再自己動手折一折,在這樣的一個動手過程中學生對數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小學階段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勝負欲非常強,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競賽。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也讓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
動手操作過程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學習欣賞與設計時,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剪裁活動當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動手去剪一剪、畫一畫,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再從創造的圖案當中去了解旋轉軸對稱知識,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了知識,感受到數學是非常有趣的一門學科,同時也給學生思維的拓展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產生自信感和體驗感。
綜上所述,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實際效能,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程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促使學生高質量開展動手操作活動,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認識到數學問題的本質,更好地鍛煉其數學思維,并借助這一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虹.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論述[J].課程教育研究,2019(40).
[2]陸銀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2019(19).
[3]張國臣.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論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2).
[4]王紫紅.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動手操作有效性的方法[J].學周刊,2019(15).
(本文為南靖縣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 《基于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njkt2113)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