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媛媛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深度教學,除了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求,還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小學數學課堂的深度教學涉及面廣,如知識學習、思維轉變等,其重視立體式教學改革,以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紹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深度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深度教學的有效措施,以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深度教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而數學是該階段學生學習的必修課。近些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國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都逐漸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深度教學,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實現既定教學目標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深度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本質,讓知識融會貫通
在素質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地灌輸知識,而是應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便于建立學生對數學的深度認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深度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層次地理解數學本質,以形成自身完善的知識架構,將所了解的知識形成相互有聯系的整體,這樣學生才能準確地抓住數學的本質,為今后的數學實踐和應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有助于促進學生改變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
在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深度教學,對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非常有利。就小學數學來講,不管什么知識的學習及問題的解決,都必須有思維,沒有靈活的思維,數學教學活動就會處在相對壓抑的狀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需要真正實現深度教學,鼓勵每個學生都主動思考,提出和分析問題,進而迅速、準確地解決問題。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深度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深度解讀,緊緊抓住數學學科知識本質
1.讀懂教材
在正式上課前,教師需要做好備課,認真鉆研教材,完全讀懂教材。教師只有深度解讀教材,才可以真正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才能更加從容,這樣有利于深度教學的開展。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既要充分了解不同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又要重視其縱向銜接。
2.準確把握本質
深度教學的根本在于準確把握學科的本質,教師必須完全了解教材,這樣才可以緊緊抓住學科知識的本質,進行課堂教學。但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尚未正確把握知識的本質,僅是進行表面上的教學,如講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有些教師僅停留在直觀感知上,認為拉框架不會出現變形,而沒有全面揭示三邊長度固定其形狀是有且只有的穩定屬性。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嘗試使用三根小棒頭尾部連接,圍成一個三角形,再向學生提問:你們覺得使用三個小棒,除了可以圍成三角形,還可以圍成其他的形狀嗎?進而耐心引導學生了解其本質。又如,講解“平行線”時,許多教師過于重視其概念,但容易忽視平行線之間的寬度毫無變化的平行本質。學生使用三角尺以及直尺畫平行線時,教師應鼓勵學生仔細觀察,思考何為使用三角尺及直尺畫平行線的實質,要求學生理解該畫法,其實是為畫平行線的三角尺實施平移運動,而直尺的根本任務是為三角形實施平移運動提供位置參考。教師既要讓學生明白“是這樣”,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何是這樣”。
(二)解決問題,加強學生數學思維深度
1.問題引領,啟發學生思維
學生思維的發展主要來源于問題的出現,若缺乏問題,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缺乏問題,學生的學習就會過于形式化,這樣便很難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必須以問題引領數學課堂,使問題發揮出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啟發學生結合數學問題來發散思維,這樣才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已知圓的直徑是d,求解以直徑d為對角線的正方形的面積。認真思索后,學生還是不能準確解決問題,由于受到原有正方形面積計算方式帶來的影響,學生覺得倘若不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不能求解其面積。此時教師不需要著急將方法講出來,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在該道題中即便不知道邊長,也能將正方形的面積求解出來,讓學生將正方形的另外一條對角線畫出來,并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正方形對角線的特點有哪些?鼓勵學生分小組探討,明白以對角線分割開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直徑d×半徑r÷2,而這里提到的直徑d是指對角線,半徑r是指另一條對角線的一半。因此,求解正方形的面積是十分容易的。又如:已知圓內以半徑r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為s,求出圓的面積。教師可在適當的時機指導學生:在該題中正方形面積和圓的半徑有哪些關系?并且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正方形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寫出來。通過問題引導和公式對比,學生知道該道題目圓的面積就是正方形面積×π。
2.一題多解,發散學生思維
深度教學的重要基礎是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及分析解題,能夠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反過來,發散性思維的日益發展也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必須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其在該方面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比如:雙休日同學們結伴到公園的湖上劃船,對人數進行清點發現,如果增加一只船,那么每只船可以坐10人;如果減少一只船,每只船可以坐12人,請問究竟有多少名學生?該題目是具有代表性的盈虧問題,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匯報及溝通,通常有兩種解題思路:第一種解題思路表示每只船坐10人,就有8人無座位;第二種解題思路表示每只船坐12人,便空出12個座位。這兩種方案的座位數相差22(12+10=22),而每只船的座位數相差2(10-8=2),結合總座位數之差以及每只船座位數之差,就能求出船只數是22÷2=11(只),接著就能將學生人數求出來,即10×(11+1)=120(人)。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創新思維方法,利用雞兔同籠問題的假設法,將該題目求出來。其實,坐10人與坐12人恰好相差兩只船只,若以坐12人的船只為準,假設每只船僅坐10人,那么便有10×2=20(人)無座位,這些人再根據每份2人平均分到每只船上,讓每只船都有10人,那么就能將船數求出來,即20÷2=10(只),即12×10=120(人)。
3.探究學習,發展學生思維
人的內心通常好奇自己身邊一些新鮮的事物,而在該好奇心的作用下人會不斷挖掘和探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適當地創造機會,鼓勵學生不斷探究問題,使他們可以積極參與到探究性學習中,以發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分數除法”中就有不錯的探究性學習素材:修路工程隊單獨修一條道路,只需要12天就可以修完,但是若讓其他的隊獨立完成,必須花費18天。請問如果兩支隊一起修,需要多少天?“這條路的長度是多少”是許多學生心中都非常困惑的,在他們看來,如果不知道道路的長度,根本就不能將問題的答案求解出來。此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設計意圖,鼓勵學生通過分組的形式解決問題:第一個小組假設路的長度為18千米,第二個小組假設路的長度為30千米,第三個小組將路的長度用單位“1”表示,第四個小組可以隨便假設路的長度。學生解答問題后發現,盡管假設的路長是不一樣的,但是最終計算的結果都一樣。利用本例,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通過合理假設及科學驗證的方法,使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又如,“百分數(一)”例5中呈現了某個物品在三個月份的價格起伏,也未提到商品的剛開始價格,問價格最后究竟是上漲還是下降。此例的思考方法和以上例子是十分類似的,可以讓學生探究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課堂拓展,延伸深度教學
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是一節課的提升和總結,除了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其要求學生合理運用該節課所掌握的知識,結合之前積累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進行深度建構,獲得觸類旁通的良好效果,以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主要包括創新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等。但是多數教師都容易進入課堂拓展誤區,覺得拓展即增加教學難度,通常高于教學目標,這會無形中加大學生的學習壓
力。課堂的延伸和拓寬必須準確把握度和時間,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真正實現與學習主題、生活、學生的知識缺口及綜合應用進行對接,進而實現課堂深度教學。
四、方法滲透,提高學生數學思想深度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求出相同類型的題目,如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的不斷推行,以往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和塑造學生數學素養的責任,教師必須充分把握深度教學模式的規律及特征,積極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度教學,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將素質教育與能力的提高相結合,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戴金藝.實踐操作 比較辨析 拓展運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深度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3):104-105.
[2]何嬌.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度教學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0):74-75.
[3]文靜,戴飛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度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應用[J].讀寫算,2020(26):158+160.
[4]溫麗瓊.對分課堂在小學數學深度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3):92-93.
[5]何麗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進行深度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8):64.
[6]韓寶珊.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進行深度教學[J].新課程(上),2018(5):24-25.
361250033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