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小學音樂教材中,戲曲元素的比重日益增加,民族傳統文化的地位日趨重要。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引領小學生,走近戲曲藝術,弘揚民族文化,了解京劇國粹,繼承和發揚戲曲音樂,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筆者在此以《京調》一課為例,談談如何抓住京劇藝術中的“京韻”。
關鍵詞:體驗 唱腔 京韻
縱觀小學音樂教材,每一冊都有與戲曲藝術相關的內容,這一現象表明戲曲藝術在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學習戲曲藝術,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民族傳統地方戲曲,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的文化,拉近學生與民族音樂的距離,讓戲曲藝術在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一、營造戲曲學習氛圍 增強體驗樂趣
京劇藝術是我國傳統民族地方文化的縮影,由于其特性鮮明,與音樂課本上的其他內容風格相差較遠,教師在進行這一內容教學時代入感不強,學生無法融入到戲曲藝術世界中。為了讓學生抓住戲曲的特性,感受京劇的風格,筆者用音樂的畫面、旋律的哼唱、打擊樂器的演奏營造戲曲的氛圍。
為拉近學生與戲曲的藝術的距離,讓學生更快投入到京劇藝術學習的氛圍中去,筆者以《京調》引子部分為切入點,請學生思考以下幾點:1.聆聽音樂,觀看畫面,說說這段旋律曲調來自我國哪個戲曲種類。2.你如何聽出音樂具有京劇韻味?3.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4.老師加入鈸的演奏,你覺得音樂氣氛發生什么變化?學生總結:音樂的曲調來自京劇;從畫面上的人物裝扮,以及旋律的特點上,感受到京劇的曲調特點;音樂的情緒是歡快輕松的;加入打擊樂器的演奏,讓氣氛變得更加熱鬧了。這一引子的切入,緊湊而連貫地讓學生感受到京劇與眾不同的旋律特點。緊接著采用師生合作的方式,學生演奏鈸的節奏,老師用響板模仿京劇中的“板”的音色,增強戲曲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對京劇的京韻特點有初步的了解。
二、感受京劇唱腔 了解板式特點
京劇的兩大唱腔分別是西皮和二黃,這兩大唱腔蘊藏著京劇藝術的演唱精華。以《京調》一課為例,我們了解到這部作品以西皮腔為基礎改編。西皮唱腔通常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于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但是西皮還分為眾多不同的板式,《京調》是西皮原板和西皮流水的板式改變而來。其中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相當于我們所說的2/4拍,強弱規律是強弱;西皮流水的特點是有板無眼,也就是1/4拍,每一拍都是強拍。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手段輔助區分這兩種板式的不同。
(一)用打拍子模仿京劇板式
我們了解了西皮板式的特點,但是如何判斷作品是哪一種板式呢?首先可以用拍手的方式感受音樂節拍,比如第一主題聆聽音樂,并跟著節拍的強弱打拍子,不難分辨出這段旋律只有強拍,沒有弱拍,在京劇藝術中這就是有板無眼的板式,也就是西皮流水,音樂的速度歡快活潑,行云流水,旋律走向一氣呵成。而第二主題的音樂我們感覺到音樂的節奏不如第一主題緊湊,強弱規律是強弱,也就是京劇藝術中的一板一眼,叫作西皮原板,這段旋律情緒上仍然是歡樂的,但是更加連貫飄逸。
(二)用圖譜表現旋律形態
圖譜的運用在音樂課堂中越來越廣泛,其可以輔助我們掌握節奏的疏密、旋律的走向、情緒的特點,以及樂句的長短。圖譜在戲曲學習過程中也屢見不鮮,它不是一種表面花哨的學習形式,而是切實能夠讓學生把抽象的音樂形象化。剛才已經掌握了兩個主題的板式特點,它們的旋律形態是怎樣的,節奏和情緒特點如何?圖譜可以清晰地表現出來。
第一主題有板無眼,許多同學邊聆聽音樂,邊自行畫出簡易圖譜:
從圖譜中可以看到第一主題共有三個樂句,其中第一、二樂句長度相同,第三樂句最長,用點狀圖譜記錄旋律體現出這一主題的情緒是歡快活潑的。再次聆聽音樂的時候我們可以準確感受到樂句的長短,音樂有板無眼的西皮流水特點。
第二主題旋律飄逸連貫,學生難以記錄下來,老師和著旋律,邊播放音樂邊畫出旋律線:
從圖譜中學生發現這一主題分為四個樂句,其中第三個樂句最長,三、四樂句不是從前一句的末尾開始,而是空了幾小節,流暢的線條說明旋律是連貫流暢的,與第一主題不同。
(三)用肢體語言表現京劇韻味
音樂的學習少不了音樂表現。京劇藝術講究唱、念、做、打四項基本功,更加強調戲曲的表現力,小學音樂課堂也需要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表現京韻。
第一主題西皮流水的板式節奏較為緊湊,音樂只有強拍沒有弱拍。在京劇表演中,板的演奏最為廣泛,常用來控制速度以及表現板式的特點。京劇票友們時常搖頭晃腦,一手持劍指拍擊另一手掌,來感受京劇的韻味。而第一主題用這種形式表現音樂再合適不過,學生通過模仿板的演奏,體驗了有板無眼的板式形態。
第二主題的圖譜告訴我們:這一主題是連貫飄逸的,優美歡愉的,就像是京劇中旦角甩出的靈動水袖,又像是絲滑連綿的彩帶。學生可以嘗試跟著這一主題的四個樂句的起伏模仿甩水袖的動作,也可以在教師走圓場中,感受音樂流動的感覺。
三、了解文化內涵 演唱京韻旋律
京劇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音樂史上影響最大的地方戲劇種,更是我國的國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京劇的發展成就了幾代藝術表演名家,產生了許多經典曲目,流傳至今。為了弘揚民族地方戲曲,推動戲曲音樂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作曲家顧冠仁先生于1960年在西皮原板和流水板的基礎上創編了這首《京調》,對京劇中常用的曲調加以改變,形成了新的作品。追本溯源,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是學習京劇文化的途徑之一。
(一)追本溯源 對比、分析作品
《京調》第一部分根據京劇作品《玉堂春》經典唱段《蘇三起解》改編而來。既是改變,旋律必然有所同有所不同。在學習過程中,欣賞《蘇三起解》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演唱者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傳承人梅葆玖先生,他作為男性演唱的是旦角,說明戲曲無性別之分,可以反串表演,這也打破了男生表演時候拘謹的狀態。聆聽音樂,發現表演者用的是假聲演唱,速度是中速,這個唱段由四個樂句組成,前三個樂句的結尾旋律很相似,最后一個樂句的后半句拖長音結束。而《京調》第一主題的第一句和《蘇三起解》旋律相似,其他樂句都做了改編,有句句承接的關系,但是第一主題的速度稍快一些,共由三個樂句組成,其中第二、三樂句節奏更為緊湊,在情緒上也比《蘇三起解》歡快一些。由此可見顧冠仁先生在原作品基礎上做了大膽的創編,保留了京劇的韻味,又賦予作品新的生命。
(二)弘揚戲曲文化 演唱經典唱段
在京劇發展歷史上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但是由于當今社會學習京劇的群體越來越少,戲曲藝術仿佛已遠離我們的生活。我們以《京調》學習為契機,模仿《蘇三起解》的演唱,體驗京劇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多一種藝術體驗和感受,是弘揚和傳承戲曲藝術的有效途徑。
最早戲曲的學習運用的是口口相傳的方式,師傅帶徒弟,師傅教一句徒弟學一句。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為了減輕學生的演唱難度,也用這一方式模唱旋律,增強學習自信心。演唱作品的同時,還可以模仿人物的經典亮相動作蘭花指,提醒關注演唱的表情,嘗試用比較扎實的假聲去演唱,鼓勵學生表演。
戲曲藝術博大精深,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接受、了解京劇,許多音樂家將京劇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大膽改編。而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豐富的手段帶領學生感知京劇藝術的魅力,抓住傳統藝術特點,為今后學習和傳承戲曲音樂文化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趙瀟晗
348750033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