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對于秦腔的戲劇表演藝術來講,在所有行當中,須生行當具有重要地位。在秦腔舞臺中,一些劇目以須生為主線推動戲劇情節有序開展,因此須生舞臺表演能力對劇目表演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對此,本文分析了須生表演藝術,并以實例角度闡述須生表演要點,希望能夠為相關單位與人員提供參考,不斷提高須生角色的舞臺表現力。
關鍵詞:秦腔須生;唱腔;舞臺表演
前言:在戲劇中,秦腔屬于關鍵形式,以藝術形式角度分析,秦腔表現力非常突出,進行秦腔表演活動時,在人物思想情感與劇情跌宕起伏發展過程中,秦腔演員表現活動也會出現變化,將戲劇內涵充分詮釋出來。
一、須生表演分析
做功與念白是須生表演主要內容,所以,須生在劇中主要是正面人物形象,因此,做功、念白與唱腔之間屬于相輔相成關系,均是結合劇情進行人物內心世界與個性刻畫,是人物交流情感與抒發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須生演員需要積極借助細膩剛健的表演與念白感動觀眾[1]。
在做功方面,秦腔須生做功具有程序化特點,若是缺乏此種方式,則戲劇表演無法順利開展。另外,須生做功應該突破“四功五法”程式束縛,應該靈活運用此種表演程式,結合劇情需要與人物需要,對程式進行突破性應用,以實現做功技巧創新。但是需要注意,須生的擦亮鞋底、甩下袖子、提起布袍以及捋胡須等普通根基應該保留下來。戲劇主要通過行為呈現,借助跳舞唱歌形式進行表演,邊跳邊唱,讓觀眾心花怒放。借助程式化技巧與動作,對人物性格進行充分刻畫,以提高表演深度以及力度。在秦腔表演中,這些是必不可少、必須的。演員需要熟練使用技術,積極向他人學習,并合理個性,以做到合理運用。應該進行合理變化,禁止出現無趣、僵硬問題,以保證表演效果[2]。
二、秦腔須生表演實例分析
戲曲類型化的人物塑造模式會促使人物性格單一化以及平面化。即在秦腔戲劇的各個行當中,扁平化人物與類型化人物的表演共性。須生通常來講是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飽經滄桑的角色。所以其在表演過程中具有沉穩的特點,做工端莊、步履剛健。不論是軍中主將、還是朝中重臣等角色,在秦腔戲劇中均有著重要責任擔當,須生主要是呈現凜然、慷慨的個性,而基于表演共性,其必須要以剛正不阿的分工為舞臺表演確定人物表現基調。
比如,《二堂舍子》的劉彥昌,因為該角色具有生父與官員2個身份,因此在舍棄沉香和現任妻子所生親子在態度方面出現尷尬境地。只有“劉彥昌才直哭得兩淚汪汪”,此種身份讓劉彥昌發現沉香失手殺人后,無法理直氣壯地講話,僅是以父親角色進行表現。兩個孩子均是劉彥昌的心頭肉,因此,其只能將沉香身世講清,之后讓沉香自己決定怎么辦。所以,劉彥昌在表演動作方面就不能出現“殼子”“抖髯”等表現人物激烈情緒的動作。
而在《打鎮臺》中,王震是一個小縣官,鎮臺大人對其頤指氣使,即便鎮臺觸犯法律,但是還皮鞭打、對質堂官,讓王震受辱,對其心靈造成嚴重打擊,同時使其心靈顫栗,在忍無可忍之后,王震借助歷史上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志士不斷激勵自己。基于此種心路歷程,王震進行了思想斗爭,對利弊權衡之后,才會在公堂上作出“閃帽翅”“抖髯”“甩袖”“提袍”等動作,將人物內心激蕩情緒的外化行展示出來[2]。另外,在《三滴血》中,周仁瑞的人物形象也是被損害、被侮辱。在前兩次地學過程中,并沒有將周仁瑞心理狂潮激發出來,在第三次滴血之后,晉信書判定牛娃并非其生父所生后,引發周仁瑞開始質疑滴血認親準確性,因為這不僅是對第一次與第二次的滴血錯判的證明,同時也是事關人倫的問題。所以,促使周仁瑞性格出現巨大突轉以及劇變,使其下定決心和王媽大鬧共同。周仁瑞在此過程中通過“甩袖”“拋髯”“抖髯”等動作將人物激憤情緒表現出來,進而將周仁瑞憤懣情懷表現出來。所以能夠發現,老生表現,是對須生和善、誠信以及敦厚表演程式的發展,例如穩健做派、步履蹣跚以及腳步踉蹌等,人物一旦達到情緒激烈,同時無法自抑情況下,一般通過“拋髯”“撩須”“抖髯”等固定程式將老年人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來,也是須生程式必然發展狀態。
在《放飯》中,朱春登一出場即通過沉穩臺步將平西候威嚴儀態表現出來。之后利用“捋須”“甩袖”“挪椅子”“踱步”“疾走”等動作與豐富的眼神、表情等,將見到妻子的悲痛、疑慮、歡喜、驚訝等情感沖突、心理活動充分表現出來,在無法確定妻子身份時,通過“搖帽翅”將朱春登的疑慮表現出來,展現劇情理性。在朱春登和母親相認過程中,借助“跪步”“甩發”“抖須”“抖袖”等形體動作,將一個兒子和歷經磨難的母親悔恨交織、失而復聚的情緒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此段表演是《放飯》的高潮戲段,在表演過程中,應該滿足劇情需求,對情感進行準確支配,促使人物表現坐高剛柔相濟、不溫不燥,通過結合技巧、形體與眼神等對人物進行有效塑造,借助揣摩與理解人物內心情感與性格,將人物藝術形象展現出來[3]。
結語:綜上所述,在秦腔戲劇中,表演和唱腔之間具有緊密關聯。重視須生行當與豐富須生行當,不僅是對非遺保護的需求,同時也是繼承秦腔的表現形式的重要手段,豐富表現語匯的關鍵途徑。另外,秦腔須生行當的消亡并非之后劇目消亡,同時還會伴隨相應表演程式消亡,也意味人們丟失了先人前輩所創造的藝術感染力與藝術享受,還會造成視享受藝術消亡。所以對于須生舞臺表演,演員應該刻苦學習、積極探索以及博采眾長,持續積累才可以形成個人特色。在表演過程中,需要根據戲劇具體背景與情景合理選擇表現形式與動作,進而發揚秦腔的表演藝術,促進秦腔戲劇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霖, 李春燕. 源自內心,傳神出彩——惠敏莉秦腔表演藝術論[J]. 名作欣賞:學術版(下旬), 2020(02):3-3.
[2]蒲虎勤. 淺談秦腔"生"行表演 以秦腔經典劇目《打鎮臺》為例[J]. 中國戲劇, 2019(09):2-2.
[3]張馳. 落紅育花亦芬芳——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贠宗翰培養戲壇新秀紀實[J]. 金秋, 2010(15):3-3.
247750170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