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單元作業多元化設計,對學生靈活、深刻、系統等高層次思維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文章針對作業設計存在的費時低效的問題,基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視角,就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特征、存在問題及多元化設計路徑展開探究,以期實現有價值的單元作業設計,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深度學習;小學語文;單元作業
一、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特征
(一)圍繞目標,整體設計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將單元作為整體進行思考,可防止出現由于課時差異而進行的對低水平教學目標課后重復、機械的操練現象,使高階思維練習時間得到增加,使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得到提高,并減輕負擔。基于整體性設計的思考,單元作業注重單元內各個課時作業內容間的遞進和銜接,使學生在單元結構認知聯系上由零散轉為整體,認知過程得到簡化,思維發展更具系統性。
(二)銜接有序,層層遞進
單元內各個課時作業完成需要較大跨度的時間,而不同時間跨度的作業即使有層次之分,但總體呈現一致的方向,即按照單元總目標要求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基于單元作業設計結構,學生具備更多時間反思、嘗試階段對應主題。另外,單元作業設計對于前后知識的銜接尤為關注,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間的聯系進行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理解和運用,最終掌握知識。通過反復的綜合、比較和分析,學生提升思維的深刻性。
(三)梯度呈現,形式各異
現行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在單元設計方面具有梯度性,所設計的作業內容依據單元各個課時文選的獨特內涵,并服務于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基于此,單元作業設計既要突出課時內容和知識之間的難易層次變化,又要在形式上突出多樣性;既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激發其學習興趣,又要引導其從不同方向審視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完成各種形式的單元作業,學生思維靈活性在運用遷移過程中逐步提升。
二、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單一,策略匱乏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時多憑借經驗,或簡單地照搬教輔,對作業設計策略研究不足。雖然教師設計頻率高,但缺乏對單元作業設計整體性的思考,僅留在無意識的經驗設計階段。作業設計策略常常因琳瑯滿目的教輔材料而被架空,作業設計目的僅在于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老舊作業偏多,選擇題成重要模塊,形近詞比較、新詞記憶、生詞抄寫、練習課后習題等成為作業布置的主要方式,而教師依據習題集進行作業設計更是常態。就普遍性較強且質量參差不齊的教輔材料而言,基于地方學情的作業內容在設計的針對性上明顯不足,而新課改所提倡的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更是難以實現。
(二)整體散亂,質量低效
小學語文基于課時單位的作業設計,注重單篇課文的作業設計成為教師普遍的設計思路。單元作業設計缺乏連續性、整體性的思考,設計目標不明確,呈現出較為零散的知識重難點內容,以及作業安排、順序設計不合理等情況。另外,對于已經掌握新詞的小學生,教師應該設計更高層次促進思維發展的作業。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字詞學習、寫作要求達成、語文要素落實等目標,而單元教學目標就是通過單元內的每篇課文逐層遞進、逐步實現的。注重課時作業,忽視單元結構作業的設計思路與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不相稱。
(三)功能狹隘,多元整合不足
單元作業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是學生知識鞏固、知識運用能力提升的重要媒介,又是教學效果診斷、興趣激發、創新思維發展,以及為教學反思提供參考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形式較為單一,以強化技能和鞏固知識為主,通過反復的背誦和機械式的抄寫,關注靜態知識的鞏固,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較為缺乏。該類作業設計多元化整合不足,窄化作業的功能,對學生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引導較為稀缺,加之教師作業數量的層層堆積,導致學生的作業效果低下。教師只注重作業淺層次的思維培養的功能,忽略作業對學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與評價等較高層次思維的拓展功能,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思維的發展。
三、小學語文單元作業多元化設計策略
(一)注重單元作業設計的生活化
語文對學生未來生活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單元知識的應用性和全面性,突出學科生活化特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并利用單元作業的功能,注重學生良性思維模式的引導和培養。根據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征,教師應激發學生對信息知識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最終促進其實踐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聯系生活,設計相對應的、更有針對性的實踐性作業,使語文單元作業成為語文學科與生活聯系的橋梁。一方面,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進行語文知識的尋找和發現;另一方面,學生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得到豐富,語言環境不斷優化。教師將語文學科通過單元作業的形式引入生活,引向社會,使語文課堂教學聯系現實生活,教材內容聯系社會實踐,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注重單元作業設計的多樣化
對事物的探知處于朦朧狀態,但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等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典型特征。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應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既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又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完成單元作業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完成單元作業,最終提升學生單元學習的狀態。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的多樣性既需要教師進一步拓展語文學科應用領域,又需要教師學習跨學科知識和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在相互滲透的多種內容和方法中,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得到提高,同時開闊視野,初步獲得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語文實踐能力。基于此,教師將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進行跨學科結合,通過交叉學科思維的運用,可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其知識整合能力,最終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注重單元作業設計的層次性
由于先天環境和后天學習習慣的不同,學生的語文水平存在差異性。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不能“一刀切”,需要對學生的階段學習狀態進行綜合考慮,注重作業設計的合理性,盡量實現以學生的固有知識體系為基礎,使知識鞏固功能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實現最大化。教師應注重語文單元作業分層且有針對性地設計。基于學情,作業既要符合學習成績一般學生的學習需求,使課堂學習內容得到鞏固,又要針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使其思維空間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得到拓展,讓各層次的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都能感受到收獲的快樂,不斷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注重單元作業評價的多元化
打分或等級制是傳統作業評價的常規形式,非常不利于后進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構建多元化的作業評價體系,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單元作業完成過程中得到發展。教師對學生單元作業完成質量的評價應從課堂學習效果和育人視角出發,從學習行為習慣、語言運用能力、知識掌握情況等方面進行多元、多樣的評價,最終實現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
小學語文單元作業多元化設計能夠有效補充課堂教學,多元化的單元作業設計應符合學情,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使單元作業的價值得以彰顯。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時,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設計多種形式的作業,因材施教,使學生有效、主動地學習,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張光宇(1986—? ? ),女,湖北武漢人,廈門海滄延奎實驗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361550033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