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較強的課程,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成長需要,積極拓展教學空間,豐富課程資源,讓學生身處特定的“實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獲得更加真實、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讓課堂更加“走心”,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華、正確法治意識和價值觀的形成。
[關鍵詞] 實境課堂;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
實境課堂源于黨性主題教育活動,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類似于實景課堂、情境課堂,是教師通過體驗式、探究式、情境陶冶式等學習方式,將現場變成課堂、將素材變成教材、將講解變成互動,讓“學之情”被“妙之境”激活,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感悟、體驗、提升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學校黨務工作者兼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筆者將黨建工作中的黨性教育實境課堂模式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力求融會貫通,提高教學效果。
一、充分挖掘校內資源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但是“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和性格特點,在合理利用書本教材的基礎上,用心挖掘校內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各個場所、各種設施的育人功能,把整個學校變成兒童的學習空間,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校園化、共享化。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試種一粒籽”一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學校的綠植區或花池內種上一粒自己喜歡的、適合生長的種子,每天利用課余時間有組織地帶領學生觀察種子的變化,適時地施肥、澆水、除草,引導學生記錄、交流種植體驗,讓學生更有興趣地探索種子生長的過程,掌握植物生長的規律,感受生命的奇妙。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說說我們的學校”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整個學校,尤其是校史館、特色教育展室、榮譽墻、學校各職能部門等地,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發展變化,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學習生活。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教師可以將上課的地點設在學校黨性教育實境課堂內或黨員活動室內,有地域條件的學校,如上海、嘉興的學校,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紅色資源優勢,將上課地點設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等教育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在紅色教育基地里,走進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
二、合理利用校外資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人教版)》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或若干學校聯合建立種植園、養殖園等校外勞動基地,或與學校周圍的工廠、部隊、鄉村等建立聯系,為兒童開展活動創造條件。”這要求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要從培養“社會人”的目標出發,將課堂延伸到校外,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去聆聽窗外的“聲音”,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讓學生在社會化的實境中獲得知識和體驗,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使道德法治教育更加鮮活。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家鄉的喜與憂”一課時,學生可以在教師或家長的帶領下,到家鄉的企業、新農村、公園、交通站、醫院等地參觀,通過實地走訪,學生可以進行新舊對比,感受家鄉教育、醫療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日新月異的變化,發現家鄉在發展中遇到的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齊心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以實際行動關心家鄉。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烈士陵園,與學生一起為先烈敬獻鮮花,給學生講述先烈們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懷先烈、敬畏歷史。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廉政教育基地,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開展反腐倡廉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舉措,聆聽本土勤政廉潔楷模的故事,觀摩近年來發生的貪污腐敗案例,引導學生領悟權力運行必須加強監督、違法必須罪責、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等道理,給學生心中種下“誠實守信、自律自強、慎用權力”的種子。
三、創新開發社會資源
對于教材中一些與特定職業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發揮職業人員的職業優勢,邀請他們走進課堂“現身說法”,讓抽象、陌生、枯燥的課本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生動,讓課堂更加具有專業性、權威性、情境感和說服力。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變廢為寶有妙招”第一個內容“暴增的垃圾”時,教師可以邀請環衛處垃圾管理工作人員通過“校外微課堂”的形式走進課堂,介紹當地近幾年生活垃圾的處理情況,呈現環衛工人的工作日常,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減少垃圾排放、尊重環衛工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人大代表為人民”一課時,教師可以邀請人大代表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自己是如何被選舉出來的、具有哪些權利、承擔哪些責任,又是如何履行代表職責的。這種“我與人大代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僅拉近了看似“高不可攀的人大代表”形象與學生的距離,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人大代表的職責,更加準確地理解“人大代表人民選,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內涵。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向人大代表提出自己比較關心的問題,切實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巧妙利用家長資源
家庭環境對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形成影響是最巨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學生最初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大多來自家庭。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巧妙地利用家長資源,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在家庭的熏陶中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讓道德與法治教育更加具有親和力。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命最寶貴”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采訪自己的母親,聽母親講述懷孕、生產、哺育的過程。懷胎十月的艱辛、生產的劇痛、月子中的難眠、哺育中的勞苦與焦慮……通過母親點點滴滴的回憶,學生不僅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孕育過程,還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珍貴。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身邊親人的離世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死亡教育,引導學生體會某位親人去世后自己的心情、家人的表現等,讓學生珍惜和親人相處的時光,珍愛自己的生命。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弘揚優秀家風”一課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探尋不同歷史時期的家風內涵、提煉自己的家風,讓他們從思想上重視優秀家風,從行動上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比較強的課程,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場所、社會教育基地、特定職能部門都應該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充分調動這些資源,不斷地拓展課堂,創設各種教學實境,形成“大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直接的情境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道德法治意識。
[作者簡介]張蕊(1981—? ? ),女,江蘇睢寧人,睢寧縣城西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370750033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