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來源,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強化體驗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認同知識;進行信念教學,促使學生內化所學知識;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踐行所學知識。
[關鍵詞] 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中設置教學活動,將學生的自主性充分激發,使其產生強烈的活動參與愿望,讓其在生活情境中接觸知識、學習技能,最后內化知識,并陶冶情操的教學方法。在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教學目標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旨在引導學生形成道德與法治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成長需求,根據其身心發展特點、現有的學習與生活經驗進行教學設計,通過豐富、生動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表述。同時,教師在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時,不能脫離教材,要合理地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學習、體驗、踐行。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能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對知識進行體驗,實現有效學習。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探索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新的定義,分數不再是決定學生個人能力的主要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成績成為教師教學水平重要甚至唯一的評價指標,由于績效考核的壓力,教師會進一步向學生施加壓力,在無形之中,使學生仍然無法擺脫成績高低對個人評價的重要影響。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出好分數,順利地考上好高中,會傾向性地進行“灌輸式”教學。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理論知識教學,課下有堆積如山的作業,再加上頻繁的考試,只能埋頭苦干。“灌輸式”教學分數至上,與素質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教材的質量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內容與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相脫離,教學內容超出學生所能接受的范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中,許多觀點與學生社會生活實際不相符,以體現道德生活藍圖為主,遠離了社會生活,學生在學習時難以獲得真實感。同時,教材中存在一些內容,材料陳舊、觀念滯后,有的甚至完全脫離現實生活,學生即便能良好地掌握,也用處不大。
三、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強化體驗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認同知識
1.聚焦校園生活資源,幫助學生生成知識體驗。校園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教師在課堂上將學生多年的校園生活經驗與教學相結合,能將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充分激發出來,使其直觀地接觸、感受、認同知識。教師在備課環節對學生的校園生活場景進行預設,或者觀察學生的生活場景,能更順利地了解到學生的更多信息,接著在課堂上創設校園生活情境,讓學生產生知識認同感。
2.挖掘家庭生活資源,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體驗。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老師,而家長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是孩子學習的重要來源。如今的大部分學生為獨生子女,很多學生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親情這種最熟悉、最珍貴的感情往往不被學生所重視。因此,教師挖掘學生的家庭生活資源,在課堂上融入學生的家庭故事,有利于學生回想起自己與父母相處的溫馨片段,或者發生的矛盾事件,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感受,進而對教材的內容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進行信念教學,促使學生內化所學知識
1.運用教材欄目,幫助學生知識入腦。有效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之一是運用好教材資源,將教材欄目的內容充分融入教學中。在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單元都設置了“探究與分享”等欄目,教師將這些欄目運用到教學中,可以高效地打造生活化課堂。
2.探索素材故事,加強知識的說服力。社會生活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資源,電視節目、真實案例、時事新聞等均能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料,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可以加強知識點的說服力。以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舉一個真實的案例:2018年某月某日,高鐵G334次列車從濟南開往北京,車上一名男乘客不肯按照座位號入座,搶占一名女乘客的靠窗位置,乘務員多次勸說無果。教師讓學生分析男乘客的行為是否規范,學生紛紛義憤填膺,認為這是不遵守規則的行為,應予以懲處。此案例是真實存在的事件,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不遠,學生通過分析案例,能準確地判斷出男乘客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有利于學生樹立遵守規則的意識。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與生活相關的素材進行教學,可以加強知識點的說服力,促使學生有效掌握知識點。
(三)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踐行所學知識
1.創設實踐機會,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想辦法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走入社會,延伸課堂知識,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以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舉辦“文明勸導員”活動,組織班級上的學生去學校附近的路口做文明勸導員,對騎電動車不戴頭盔、不等綠燈便通行、擅自翻越圍欄等不文明行為進行規勸。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可以讓學生接觸、了解社會生活中的不文明、不規范行為,明白這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同時,教師可以順勢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要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要愛惜生命,規范自身的行為,做一個文明懂法的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到社會中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規范自身行為。
2.進行反思教學,倡導學生落實行動。初中生的思維尚未完全成熟,在學到教材上的知識后,難以將知識內化成自我信念或者外化為行為習慣,這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其中,最有效的策略是反思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自我反省,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生活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來源與歸宿,教材中的知識點是零散的,生活是連續的,作為教學資源,生活比教材內容更生動、具體,更具有說服力。因此,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清楚地認識到,生活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意義,積極地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法,讓學生學到知識、思考知識、運用知識,實現知、信、行統一,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作者簡介]張庭善(1973—? ? ),男,江蘇贛榆人,連云港市海州區教育局,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334850033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