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東
【摘 ?要】小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在教授難文時,教師要結合學生和教材的特點設計教學策略,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在泛讀、猜讀活動中,學生要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教師要結合語文要素和人文線索,展開雙線索教授,在課后教師要設計基礎題、拓展題,引導學生展開專項學習。通過這些方法能化解各種難題,促使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難文簡教;高品質語文課堂;小學語文
一、讀占鰲頭,切中真實需要
理解文本才能感悟文章的主旨,才能體會文章中作者蘊藏的深切情感。理解文章首先要品讀文本,深度融入文本,這樣在賞讀和品位中體會作者通過文字表達的意涵,才能切實把握文章的主旨。尤其是對比較晦澀難懂的課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方法,采用多種途徑,教給學生品讀課文的方法,針對文章中的關鍵文字,讓學生學會品鑒、挖掘,學會通過文字,領略文章的深層思想。
(一)泛讀,梳理文本脈絡
難課文常常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小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要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把握關鍵點,切中文章核心,針對重點語段去感悟文章的深層意蘊。在泛讀活動中,學生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暫時跳過那些復雜、難懂的部分,這樣他們能通過泛讀初步了解文章脈絡,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從而為后續閱讀打下基礎。
例如,在學生閱讀《草船借箭》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泛讀活動,試梳理文章脈絡。教師首先給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播放《三國演義》中的相關影視劇片段,讓學生回憶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圍繞主要人物諸葛亮進行整理,先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泛讀之后,教師又讓學生繼續閱讀,是否能彌補文章的情節,并提出問題,如“諸葛亮為何要借箭呢?周瑜又采用了什么手段阻止諸葛亮呢?諸葛亮采用了什么方法對付周瑜呢?諸葛亮是否得到了其他人的幫助呢?”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進行再次閱讀,試將文章脈絡補充完整。
在泛讀過程中,學生沒必要了解文章中的每一個詞句,只要獲得初步感知即可。這樣就減小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激發了他們參與興趣。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展開泛讀活動,并引導其利用思維導圖、列大綱等方式整理文章的脈絡,這樣就能拉近學生和文章之間的距離,產生熟悉感,進而積極進行后續閱讀。
(二)猜讀,深化邏輯思維
在教授難文時,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學情特點,設計能激發其主動性的教學策略。小學生一般都對謎語等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組織大家參與到猜讀活動中,促使其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先要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標題入手,把握其中的關鍵信息,猜文章會寫什么內容。其次要在文章每一個轉折點上停下來,讓學生猜測文章后續會發生什么事情,這樣學生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
學生在閱讀《草船借箭》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猜讀活動,首先圍繞文章的題目進行猜讀,能從中獲取什么信息,能總結出怎樣的故事內容。學生提出:“文章寫的是借箭的方法,主人公用草船來借箭。我猜測文章會寫借箭的具體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當讀到周瑜為難諸葛亮時,讓大家猜測諸葛亮會如何對付周瑜,是否會拂袖而去。繼續閱讀后,學生發現諸葛亮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還聽從了對方的建議,立下了軍令狀。這樣就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究為何諸葛亮同意了周瑜,他是否有辦法解決借箭難題……通過這樣的猜讀,明顯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發現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迎合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制訂教學策略,將其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在難文教學時,借助猜讀過程,學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脈絡,認識到了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指導學生展開細讀活動,嘗試在原有結構線索上補充各種細節,更清晰地了解文章邏輯。在學生猜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批注閱讀的方法,讓大家一邊猜想,一邊記錄自己的想法,最后進行整合,厘清文章的邏輯線。
二、緊扣雙線,聚焦教學目標
掌握難文、簡化教學只有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緊扣主線,抓住本質,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文章的內在本質,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在面對難文時,更要突顯文章要素,領會文章的人文屬性,聚焦目標,優化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素線,發展語言能力
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的特點是具有語文要素和人文要兩條線索,在教授難文時,教師要思考如何扣緊雙線,聚焦教學目標進行設計,促使學生全面提升閱讀能力。以語文要素線為例,教師要促使學生掌握各種語文知識,從而提升語言應用和建構能力。教師讓學生圍繞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展開分析,看作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詞句,如何使用修辭手法,然后再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促使他們學以致用。這樣的教學就把握住了語文要素線,有助于學生提升讀寫綜合水平。
學習《匆匆》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語文要素展開思考,學會各種修辭手法,試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精華詞句,并展開專項分析,說說其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給人怎樣的感覺。如有學生發現“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這一句展現了時間悄然無聲地離開,運用了擬人手法,給人親切的感覺。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展開舉一反三的學習,看是否有比喻、對比、排比等寫作方法。此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思考如何在自主寫作的時候運用修辭手法,讓文章變得更生動。
語文學科有其獨特的專業特點,教師在教授語文時,尤其要引導學生針對學科特點,感受語文魅力,讓學生不斷領略語文的獨特味道。為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舉一反三的方式,在后續的閱讀中,自主找出課文中的其他經典詞句,展開自主分析的活動。這樣教師就能檢驗學生自主閱讀和知識建構的能力,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其他教學策略。
(二)人文線,指導知人論世
人文線索,這也是部編版課本的特點之一。教師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和文本有關的歷史背景,又或者介紹作者的相關信息,然后讓學生基于知人論世的思想展開自主閱讀,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進而挖掘文章主旨。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能得到啟迪,深入探究蘊藏在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信息,從而促使他們更好地繼承并發展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人文特質是語文學科的顯著特點,也是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語文的人文性,將其轉化為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誘因。因此,教師可以圍繞難文的內容設計相關的人文探究主題,促使學生自主搜索相關資料,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加深對文本的認知,也可以積累更多文學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三、指向習題,設計關鍵問題
語文學習的最終指向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關鍵所在,設計一些靈活多樣的習題,不斷促進學生縝密的思考,促進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
(一)基礎題,引導深度理解
在難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展開課后自主練習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布置抄寫、背誦等作業,單一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在設計習題時要把握住教學目標,并思考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設計一些關鍵而又有趣的題目,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首先要充分理解教科書編者的意圖,設計一些基礎題,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掌握詞句的使用方法,然后再逐步深入理解作品。
在學生學習《景陽岡》之后,教師設置了由淺到深的題目,促使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詞句,如設置題目“找出文章中展現武松打虎的詞句,并說說作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詞語,展現出武松的動作特點”,這個題目能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設置了難度更大的題目,讓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文章中的武松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他為何不聽酒家的勸告,為何又在看到告示之后不回去呢?他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呢?”這樣的問題就逐步深入,促使學生探究武松的性格特點。最后教師又讓學生拓展閱讀,圍繞《水滸傳》展開思考,說說該作品為何要展現武松等英雄人物,能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較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循序漸進,從而逐步引導學生漸入佳境。在設計基礎題時,教師也要注意層層深入地設計題目,首先可以安排一些和詞句理解有關的題目,然后再逐步設計讀寫綜合訓練,促使學生探究文章的核心思想,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
(二)拓展題,培養閱讀習慣
在掌握了文本的基礎內容后,教師還要在設計系統時促使學生展開拓展閱讀,讓他們開闊眼界。教師可以在拓展題中引導學生搜索相關主題的文章,展開對比分析,又或者進行整本書閱讀,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在完成拓展題的過程中,學生逐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學習《猴王出世》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拓展閱讀的活動,并設置了拓展題,促使大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組織學生閱讀《西游記》中的后續篇章,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記錄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又或者用批注法記錄下自己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最后學生要整理自己的閱讀收獲,撰寫讀后感,說說自己對孫悟空的評價。如有學生在思維導圖中記錄了大鬧天空、遇到師父等事情,并總結了孫悟空的性格特點,認為他有著反叛心理,但是漸漸地他變得忠于師父,由此他看到了人物的復雜性,感受到了生動的形象。最后,學生認識到利用思維導圖或者批注法可以提升自己的閱讀效率,他們在后續的自主閱讀中也會積極運用相同的方式展開閱讀。
在設計拓展題時,教師要避免增加學生的閱讀負擔,要注意刪繁就簡,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修正、調整、取舍,去掉一些不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違背教材意圖的題目,納入一些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能讓他們深化思考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理解難文,提升語文素養。
部編版教材中各個文本都有自己的教學價值,在教授長課文、難課文時也是如此,教師更應通過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解構文本,思考如何才能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環節,進而讓他們全面提升閱讀能力,更好地理解難文,從而起到優化語文教學的目的,真正建構高品質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陸賢珊.小學語文長課文、難課文教學策略探究[J].師道·教研,2021(4):105-105
[2]曹明海.語言建構的“人氣課堂”——對簡約語文的觀察與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20(2):27-28
[3]蘇玉釵.簡約而不簡單——構建小學語文簡約課堂的策略思考[J].名師在線,2019(5):73-74
[4]馮建平.營造本真本色的語文課堂——淺談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簡約美[J].中華活頁文選,2013(4):61-63
359450033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