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琴
摘 要:本文以甘肅省紅色旅游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對甘肅省紅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強政府對紅色旅游的統一規劃、開發和利用;加大政府對紅色旅游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紅色旅游與地方特色旅游的融合聯動;優化紅色旅游服務體系;提供多樣化的紅色旅游產品;大力推進紅色旅游宣傳推介;推進紅色產品產業培育;與文化產業核心層融合等策略。
關鍵詞:紅色旅游;旅游資源;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1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甘肅省紅色旅游發展中政府職能研究”(2021A-229)。
甘肅省是紅色旅游資源大省,截至2012年,全省14個市州遍布720處紅色遺址痕跡。作為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甘肅有3條紅色旅游線路入選全國10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省政府正在著力打造“長征豐碑、紅色隴原”的紅色旅游品牌。目前,甘肅旅游業正處于黃金發展期,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特殊的歷史地位使甘肅省紅色旅游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旅游業在甘肅總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紅色經濟作為社會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受當地政府統一管理,其基礎設施和大多數服務都依賴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提供[1]。和國內紅色旅游發展水平高的區域相比,甘肅省紅色旅游在資源豐富的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從整體發展水平看,比重低、缺乏競爭力、貢獻小是甘肅紅色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良表現。
(一)政府主導力度不斷加大
紅色旅游作為一項準公共產品,地方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促使其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實現。甘肅省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旅游發展,緊跟時代步伐,在2017年就出臺了《甘肅省2016—2020年紅色旅游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樹立“長征豐碑、紅色隴原”甘肅紅色旅游新形象,根據甘肅省的實際情況,重點創建國家級紅色旅游創新發展基地,建立針對大中小學以及機關團體的紅色研學基地。
(二)創新載體,融合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效應日趨顯現
紅色旅游不是獨立存在的,它的發展離不開其他產業的相融相伴,在整體旅游發展的帶動下,甘肅的紅色旅游發展初見成效,一些縣域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間接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紅色旅游”的內涵越來越豐富[2]。例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依托紅色旅游資源,積極促進紅色旅游與民俗文化的融合,打造文化強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拓寬融資渠道,把紅色旅游與當地的民俗風情結合起來,走出了紅色旅游發展的新路子。
(三)紅色景區人才培訓力度加強
專業人才是紅色旅游發展的人才支撐,甘肅省從兩個方面著手,提升紅色旅游的文化軟實力,一方面大力培養研究紅色旅游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對紅色旅游的實用型人才進行有計劃地培養。通過政府牽頭,旅游部門配合,舉辦紅色景點景區講解員、旅行社導游員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班,邀請紅色旅游專家授課,到紅色旅游景點現場采風或開展紅色旅游研討會、講座等方式了解甘肅的紅色旅游歷史以及資源,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紅色專業人才隊伍。
雖然甘肅省地方政府在推進紅色旅游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紅色旅游整體規劃有待提升
單個景區居多、各自為政的局面是甘肅省目前紅色旅游發展的基本狀況。甘肅省紅色旅游資源比較分散,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紅色旅游和地方產業融合度低,如果僅憑現有的紅色資源,難以發揮其價值,因此產業之間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
(二)資金投入不足,聯動效應較弱
甘肅省紅色旅游景區硬件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基礎設施不配套,紅色旅游與綠色、文化旅游融合度不夠,旅游整體聯動效應弱。除個別大力發展的紅色景區基礎設施較完備外,甘肅省更多的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基礎設施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紅色旅游資源作為一項特殊的旅游資源,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目前由于政府的投入不多,導致景區沒有辦法籌集更多的資金,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紅色旅游的正常發展。
(三)紅色旅游景區產品形式單一,專業人才匱乏
甘肅省多數紅色景區是在歷史時期原發地的基礎上建設展示廳、紀念館等,且多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特點不突出,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強。另外,目前紅色景區的旅游類型以觀光游為主,專項游以及深度游不多,旅游類型單一。在紅色旅游景區服務方面,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的培訓,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普遍有待提高。受經費的限制,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難以引進,要留住更是難上加難。在管理層面上,由于紅色旅游景區特殊的管理體制,需要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懂旅游的人才進行管理,但是這種人才在現實中是極為稀缺的,這種現實狀況導致甘肅省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管理缺乏整體系統理念,零散的開發建設直接造成了紅色景區個性化的缺乏和文化底蘊的不足。
(四)紅色旅游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品牌效益未充分顯現
紅色旅游作為一項知識性、教育性以及休閑性兼具的旅游資源,其更多的功能意義體現在教育功能上[3]。目前,從整體情況來看,甘肅的部分紅色旅游在本省范圍內有一定的影響力,比如隴南的兩當、慶陽的南梁、會寧的會師樓等,但在全國范圍內知名度和品牌效應較低。甘肅紅色資源相當大部分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狀況,導致整個甘肅的紅色旅游市場競爭力弱,從而削弱了“長征豐碑、紅色隴原”的品牌形象。
(五)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緩慢
甘肅省是一個紅色文化大省,資源豐富,特色鮮明,但由于受區位和經濟水平的制約,甘肅省內現有的紅色旅游仍然以傳統的觀光旅游和近幾年興起來的紅色旅游教育、培訓為主,游客參與性、娛樂性以及體驗性較強的旅游新業態的開發略顯滯后,實景演藝、特色體驗等產品開發不足。紅色旅游的開發也與當地的產業結合不緊密,導致為旅游而旅游,直接影響了游客旅游的效果和旅游業對當地的貢獻。
(一)加強對紅色旅游的統一規劃、開發和利用,整合紅色旅游資源
紅色旅游作為一項準公共產品,它的規劃發展要依賴于政府的支持。甘肅省政府要通盤考慮紅色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以社會經濟發展帶動紅色經濟的發展,以紅色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一,要建立省級層面的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形成省級統籌、部門聯動、地方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強大合力。第二,政府和主管部門要牽頭成立甘肅紅色旅游專家委員會,對現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大的紅色遺址、展覽館等進行篩選,對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資源進行整合,進而規劃綜合開發,打造出有特色有亮點的紅色文化景點區域。第三,整合社會資源,吸引當地居民以及民間資本進入紅色旅游市場,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良性發展格局。第四,要積極與省內外各大、中、小學聯合,開展研學旅游,真正實現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二)政府加大對紅色旅游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整體經濟發展的滯后,甘肅省紅色旅游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接待設施不夠健全,作為一項準公共產品,紅色旅游的發展目前全依賴政府的投入[4]。因此,甘肅省政府除了要統籌安排全省范圍內的紅色資源規劃建設外,還要引導市縣區甚至鄉鎮等相關政府以及旅游管理部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發展紅色旅游列入鄉村振興專項計劃,爭取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一步完善紅色旅游區的基礎設施和外圍的交通條件,確保游客能進得來、散得開、出得去,提升紅色旅游品質,讓游客獲得完美的旅游體驗。
甘肅省的部分紅色旅游資源處于革命老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緩慢,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發展紅色旅游不失為一條發家致富的好路徑。因此,政府在規劃鄉村振興項目時可考慮將發展資金與發展紅色旅游融合起來,廣開融資渠道,吸引外資、民間資本以及社會資本參與紅色旅游的開發與建設,做好東西幫扶項目,鼓勵經濟發達地區的資金流向紅色旅游建設方面,政府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
同時,政府牽頭,鼓勵黨政機關、各級各類學校與教育培訓機構、部隊、科研院所積極主動與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不足的地區開展結對幫扶和共建活動。在環境氛圍、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差別用地及信貸、融資、稅費等方面給予較大程度的優惠,在一些紅色旅游資源基礎好、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培育一批以發展紅色旅游為主的文旅企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有代表性的紅色旅游文旅產業,完善甘肅省旅游經濟產業體系,帶動更多人口就業,造福后代子孫。
(三)加強紅色旅游與地方特色旅游協同發展
甘肅省四季分明,旅游業有著鮮明的季節性,而紅色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不受季節的限制。因此,將紅色旅游和甘肅特有的綠色旅游、文化旅游、石窟旅游以及民俗風情旅游結合起來,打造綜合性的旅游產品,從而提升甘肅紅色旅游的整體競爭力,最終形成紅色旅游吸引市場,綠色旅游穩定市場,文化、石窟和民俗風情旅游拓展市場的發展模式,促進甘肅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要加強與周邊省份之間旅游資源開發方面的密切合作,打破以行政區劃為主的區域分隔,促進由點延伸到線、由線延伸到面,跨地區、跨領域的聯合深度開發,打造紅色旅游圈。
(四)優化紅色旅游服務體系,提供多樣化的紅色旅游產品
近幾年,甘肅旅游業發展迅猛,其紅色旅游配套體現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與紅色旅游發展先進的地方相比,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首先,要創新服務理念,以真誠服務取代滿意服務,加強對本土紅色旅游產品的研發。其次,政府要主導多方籌資,改善紅色旅游景區的住宿、餐飲的條件,提升住宿餐飲的服務水平,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最后,由于政治性和教育功能是紅色旅游的根本特性,這些原因紅色旅游的趣味性較低,要讓游客有一個完美的舒適的旅游體驗,紅色旅游景區要增強產品本身的感染力,豐富紅色旅游的內涵。例如,在甘肅慶陽老區給游客提供憶苦思甜的紅軍餐——小米飯和野菜湯;在甘肅蘭州用聲、光、影等高科技將解放蘭州等戰爭年代氣勢磅礴的場景表現出來,讓游客提高興趣的同時,享受紅色文化盛宴;在陜甘邊老區用舞臺形象塑造劉巧兒大膽追求自由婚姻的形象。
(五)加大紅色旅游宣傳力度
紅色旅游作為一項特殊的旅游產品,要想得到大眾的認可和喜愛,需要進行大力營銷和推廣[5]。首先,政府部門和紅色旅游景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建黨、建軍、建國等重大紀念活動及節假日,力推“甘肅人游甘肅”“一部手機游甘肅”等活動,組織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系列文化營銷活動,邀請革命前輩和社會名人參與,為提升甘肅省紅色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影響力助力。其次,可通過“紅博會”“紅歌會”“大型廣告牌”“自助式導游手冊”“紅色旅游節”等形式,利用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短視頻、抖音、快手、直播等方式宣傳推廣紅色文化。最后,以互聯網為抓手,積極主動與老百姓認可度高的旅游平臺合作,發展“紅色旅游+”,將旅游產品和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紅色旅游風格,提高紅色旅游對當地的經濟貢獻力度[6]。
(六)紅色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
一是推進甘肅省紅色旅游與影視產業融合。位于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記錄了紅西路軍血的戰斗足跡,譜寫了紅軍西路軍戰斗史上悲壯的一頁。如果在此地能夠造一個西部紅色文化影視城,拍攝一部有關紅西路軍的歷史情景劇《血戰高臺》,紅西路軍英勇頑強、威武不屈、革命到底的英雄氣概定會激發游客的愛國情懷。同時甘肅張掖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其中以“河西寶卷”和“甘州小調”最為有名。“河西寶卷”主要有神話傳說、歷史民間故事和寓言故事三類,內容涉及愛國、愛家、婚姻家庭等,極具張掖地方特色,若能搬上舞臺也將會令游客耳目一新。“甘州小調”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音樂,是甘州民間喜聞樂見的音樂演唱形式。紅西路軍光輝的英雄事跡可以通過“河西寶卷”和“甘州小調”的形式來表現,既能弘揚愛國情懷,又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是推進甘肅省紅色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南梁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地處陜甘兩省交界地帶,是西北高原上的紅色地標,南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土源頭。甘肅省慶陽市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周祖農耕文化之鄉”。慶陽民俗文化地方特色鮮明,一年一度的“香包旅游文化節”更是遠近聞名,在民俗文化中窯洞文化別具特色。因此,可以將南梁精神和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窯洞文化結合起來,通過串點連線的課程式設計、帶入感強的體驗式設計、研學式的駐留設計,將系統性、觀光性、參與性、體驗性有機結合,打造一個全新的民俗文化精品項目,成為一部紅色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典范,給其他相關項目提供參考。
[1] 汪榮發.大別山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與路徑探析:以“將軍縣”金寨為研究視角[J].理論建設,2017(5):97-102.
[2] 陳巖英.旅游地的吸引力及其管理研究[J].旅游科學.2004(3):16-21.
[3] 孫慧楠,張婷,樊守偉.“互聯網+”時代延安紅色旅游發展模式探究[J].經貿實踐,2018(17):350.
[4] 楊洪,鄒家紅,朱湖英.湖南省紅色旅游優化升級研究[J].經濟地理,2010(12):2109-2115.
[5] 張丹,閻友兵.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4).:51-53.
[6] 羅斌,李潔瓊.大湘西旅游圈SWOT分析與發展策略[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7(4):77-78.
225450118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