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09-0071-02
古詩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音韻學知識和傳統文化典故,對豐富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等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將古詩文的教學目標降格為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熟練翻譯、背誦和默寫,缺少對古詩文美感和育人價值的挖掘。多媒體作為傳遞信息的新式載體,可以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提供技術支持。
1.創設情境,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
在課堂教學中,以多媒體技術為載體呈現的音像可以同時作用于學生的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融入由多媒體創設的音圖交錯、聲情并茂的情境里,身臨其境地體悟古詩文里蘊含著的情感要素。
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五上《示兒》一詩為例,學生看到的只是以紙張為呈現載體的靜態古詩文,無法充分體會詩人的臨終之悲。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將詩人絕筆作品的創作情境轉化為相關動態音頻:一位兩鬢斑白的瘦弱老人躺在床上,四周圍繞著自己的兒女,老人用顫抖的手拿起筆,寫下這四句詩,并深情地叮囑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告知其“北定中原”的喜訊……音頻中老人羸弱的身體和滿腔的悲慨建構著古詩文創作時的意境,沖擊著學生的視聽通道,使學生深為詩人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情感所動。
2.賞析詞句,品味古詩的語言之美。
古詩文體量較小,其用詞用字都是經由反復推敲后的結果,極為考究。因此,抓住關鍵字詞來理解整體詩意是古詩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其中運用巧妙但難以理解的字詞以動態的音頻方式表現出來,助力學生體會古詩文字里行間流露著的文字美感,大大降低了古詩文的理解難度。
以五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為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淚盡”代表著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暴政下的悲慘生活狀態,“又”代表著百姓的情感從期望到失望的變化。“淚盡”“又”負載著這兩句古詩文的情感基調。因此,筆者在制作相關音頻助力學生理解“淚盡”二字時,從民眾的衣著和神情入手,集中體現民眾生活的悲慘;通過描繪民眾站在土地上,眼望南方,面部表情從充滿希望到逐漸失望的場景,體現“又”字的情感內涵,讓學生在場景變化中感受古詩文用字之精妙,情感之細膩,體會古詩文的語言之美。
3.結合生活,欣賞古詩的情感意蘊。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特定場景的情感體會能力有限,這使其難以準確地感受到古詩文中的情感變化。因此,教師需要在古詩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進行共情,使其真正體會到古詩文的情感內涵。
以六下《迢迢牽牛星》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天河相見的唯美愛情故事呈現給學生:織女終日辛勤紡織,但始終“不成章”,織女與牛郎相隔不遠卻不能相見,只能站在水邊面帶愁怨地看著對面的方向……古詩文內容飽含的愛情元素超出部分學生的理解閾限,所以有些學生在觀看完相關視頻后,仍表現出一知半解的神態。于是,筆者播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蘊含著愛情離別之情的音頻片段,學生在觀看這種貼近生活的音頻時,與迫不得已分離的相愛之人產生共情。此時,筆者再次播放關于牛郎織女分離的音頻,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誦讀《迢迢牽牛星》,學生對“愛而不得之苦”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4.拓展閱讀,把握古詩的共性特點。
古詩文拓展閱讀是指學生在完成當前古詩文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同類型的古詩文,從而實現對當前古詩文中特定重難點的相關遷移或強化,使學生“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或“借課外拓展內容,深化課內內容理解”。
以五上《題臨安邸》為例,整首詩處處流露出詩人的愛國情感和對統治者貪圖享受的諷刺之意。筆者在引導學習速度較快的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過程中,選定杜牧的《泊秦淮》作為學生的拓展閱讀內容,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泊秦淮》的講解制作成微課。微課開篇先對《泊秦淮》一詩的表層意蘊進行介紹,隨后在具體講解的過程中抓住“亡國恨”三字,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滲透著的詩人對于統治者醉生夢死、不顧江山社稷安危的悲憤之情,學生會在不自覺中聯想到流露著相似情感的《題臨安邸》,從而形成對同類詩共性特點的更深刻把握。
綜上所述,在古詩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學生成長特點和思維特點,借助多媒體工具進行輔助教學,使古詩中蘊藏著的人物和情感元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體驗。學生經由身臨其境地體驗,實現對古詩意境之美的感受、語言之美的品味、情感意蘊的欣賞以及共性特點的把握。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白鷺湖小學)
324050190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