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領
摘要:基于我國素質教育理念全面落實的背景下,協同育人已然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研究內容。進行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比對,在教育途徑、教育目標以及教育內容等方面二者存在較高的契合度,所以將勞動教育融合于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在促進高校協同育人高質量開展的同時,為學生思想觀念、綜合素質等方面的發展提供助力。本文從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內在契合性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措施來促進二者有機結合。
關鍵詞:契合性 思政教育 有機結合 勞動教育
隨著《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的提出與落實,要求我國各大高校重視對勞動教育的滲透與開展,以期通過發展學生勞動科學知識,幫助其掌握社會主義勞動關系,能夠為學生未來發展夯實基礎。通過對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開展,能夠做到在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其勞動價值觀的正確、健康培養。同時,以課程思政為載體進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推進,能夠在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開展成效的同時,實現對思政教育的實效化、全面化開展。
一、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在契合性分析
1.教育目標契合
立足于教育目標角度而言,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的契合性,二者均是以“德智體美勞”教育為主要目標與方向[ 1 ]。我國教育部門于2020年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其中對勞動教育的開展作出明確強調,并倡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勞動教育、中國夢教育等方面的滲透。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開展均以什么人才的培養為重點研究問題,其最終目標都是培養能夠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綜合型人才。另外,勞動教育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勞動價值觀的發展與樹立,起到調動大學生勞動積極性,傳承我國優秀傳統美德的作用,并做到借助勞動教育來實現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的弘揚與傳播,實現對社會良好氛圍的構建。所以從教育功能角度而言,勞動教育所肩負的立德樹人任務與思政教育之間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2.教育內容契合
縱觀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其中部分高校仍未重視對勞動教育的開展,未認知勞動教育開展的必要性,并對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內容契合性未做到深入挖掘。勞動教育的滲透能夠在潛移默化過程中促進學生勞動意識、勞動知識的發展與形成,在正確樹立勞動價值觀的同時,做到在未來發展工作過程中發揮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并為學生端正職業態度提供保障。同時,勞動教育開展能夠起到養成良好習慣、樹立自強意識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感悟平凡勞動的偉大,進而為其責任意識的形成提供助力[ 2 ]。而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并致力于對立德樹人任務的達成。而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勞動教育的開展在某種程度而言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基礎要求,并且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勞動教育同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所以從教育內容角度進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分析,均以促進學生價值觀、理想信念的發展為主,通過對學生品格素質的發展來拓展其未來發展道路[ 3 ]。
3.教育途徑契合
要想進一步體現出勞動教育的真正育人價值,需要借助理論融合實踐、課內外結合的形式開展全面教育,并做到在學生專業教學過程中進行勞動教育的滲透,或者是將勞動實踐活動融合于校外、課外實踐活動中,實現在學生全方位發展過程中進行勞動教育的貫穿。而上述教育途徑與方法的應用,與思政教育開展存在高度契合,具體表現為:(1)二者均需以理論知識的滲透為基礎,強化在開展思政教育、勞動教育過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為關鍵基礎[ 4 ],以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2)二者均需以教育全過程的滲透為關鍵,勞動教育主要是在教育全過程中進行勞動價值觀樹立的滲透,強調通過全過程教育來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而思政教育同樣強調在教育全過程中發展學生綜合素質。(3)二者均需以社會實踐為要點,勞動教育的開展需要做到在學生日常生活過程中進行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的培養,并借助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來加強學生對勞動價值觀的樹立,并通過對實踐活動的大力開展發展學生創造性勞動的目的。而思政教育開展同樣強調以實踐教育為主,依托于多樣化社會實踐、校園實踐等活動的開展來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素質能力[ 5 ]。
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策略
1.以課程思政為載體促二者融合
勞動教育開展需要做到在各教育環節的滲透,若只依靠教學課堂或者是某一課程,難以發揮出勞動教育的最大育人功效。鑒于此,高校可以立足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角度進行課程思政目標與勞動教育目標的融合,在此基礎上以課程思政整個教學過程為基礎滲透勞動教育,以期通過二者的同步教育開展來促進學生品德意志、體質素養的全面發展。對此,高校需依據對不同課程內容、特點的分析,充分挖掘出隱藏在各個課程教學中的勞動元素,在此基礎上進行勞動教育的全面滲透。
2.以公共基礎課為載體進行教育融合
做到在開展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期間融合開展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進而達到全方位協同育人的目的。在實際教學期間,將隱藏在公共基礎課程中的勞動元素、思政元素充分挖掘,依據其課程教學要求的分析,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并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通過對公共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真正做到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發揮出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功效與價值。另外,在充分掌握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宣傳渠道的拓寬,以此實現以共同價值目標引領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3.以專業課程為載體進行教育融合
可以做到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進行勞動教育的滲透,通過對勞動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同步協調來發展學生勞動價值觀及其思想品質[ 6 ]。在具體專業課程教學期間,挖掘出隱藏在專業課程知識中的勞動教育、思政教育元素,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學生職業道德、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樹立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的精神,在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的同時,為其勞動價值觀的樹立提供保障。同時,對于專業知識中蘊含的精神內涵、思想觀念進行提煉,有助于對學生勞動精神、品德修養的良好培養,并為學生自身誠實守信、敬職敬業品格的發展提供助力。需注意,要想進一步促進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二者融合教育功能的體現,需要重視對專業課程載體作用的挖掘與體現,實現以學生專業教育進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內化,立足于不同專業教學特點的分析,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勞動價值觀、思想品德發展的深化,實現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發展學生綜合素養。
4.以實驗實訓課程為載體進行教育融合
需做到以實驗實訓課程為載體進行勞動教育元素的全過程滲透,在融合職業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做到在課程教學期間進行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觀的弘揚。充分發揮出實驗實訓課程的載體作用,以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形式幫助高校達成協同育人的目的。鑒于此,在實驗實訓教學期間一方面需要重視對學生學思結合、勇于探索等精神的培養,另一方面則需通過勞動實踐來大力發展學生勞動價值觀、勞動實踐能力等。需注意,不同于理論課程教學而言,實驗實訓教學開展融合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難度較大,所以教師需把握住課程思政建設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契機。首先,依據學生特點、基礎進行勞動實踐活動的創設,以期通過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勞動能力、勞動技能以及勞動品質等。其次,需要借助相關資源將思政教育融合到實訓類課程中,進而做到在實驗實訓教學期間進行學生品德品質、審美品味、職業態度等方面的有效培養。
5.促進思政課與勞動教育融合
現代教育事業的開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要求,各類課程需要在負責傳授學生相關知識的同時,肩負起協同育人的責任,而其中勞動教育更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縱觀現階段思政教育的開展,其中部分教育內容與勞動教育相契合[ 7 ]。所以可以以此為契機促進二者融合,做到在思政理論教學期間進行勞動教育理論、理念的有機融合,能夠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進一步促進。而為保證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需要以思政理論課堂為載體進行勞動觀的滲透。例如教師可以將“馬克思的勞動創造價值”作為融合載體,在思政理論課堂教學期間進行勞動教育的融合,或者是將社會主義勞動觀融入到社會主義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實現在思政理論教學中凸顯出勞動教育的價值。(2)以思政實踐教學為載體進行勞動教育滲透。如在開展思政實踐教學活動中進行勞動元素的融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進而實現在思政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勞動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開展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并為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推進提供助力。鑒于此,高校需在正確認知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在契合性的前提下,借助科學策略的應用來促進二者融合,通過對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學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 考 文 獻】
[1]黃春,劉愛華.論勞動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在契合性及其有機結合[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11).
[2]萬永成.論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內在契合性[J].視界觀,2020,000(004):P1-1.
[3]趙海琪.淺析高校構建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育人的實踐探索[J].才智,2020,000(009):50.
[4]田文艷.論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內在契合性[J].智庫時代,2019,No.215(47):60-61.
[5]譚澤媛.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24(001):87-91.
(責任編輯:姜秀靚)
3342501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