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敏
【摘要】德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高年段是學生身心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各種道德觀念形成的啟蒙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啟蒙課程,教師只有不斷研究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系列探討。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是學校開展小學德育工作的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時期,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的萌芽階段。尤其是小學高年段的學生,其心智正在快速發展,很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信息和行為誤導。縱觀當下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以部編版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為例,淺談幾點課程實施策略的看法。
一、課堂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融合
小學階段的學生社會經歷還少,思維簡單直觀,完善的個人思維還沒有形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僅平鋪直敘地將理論化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生對課堂知識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生活實際與課堂理論知識相聯系,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理論,從而提升個人道德品質。例如,講授《課余生活的重要性》一課,可引導學生計算一天、一周的上課時間和課余時間,根據數據看看自己有沒有什么新發現和感悟。教師可稍作提示:粗略計算,我們一周的課余時間是上課時間的5倍。由此可見,我們應該珍惜課余時間,安排好自己的課余生活,讓自己得到更好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將此課堂中將理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達到幫助學生學會珍惜時間,堅定地執行自己的課余生活計劃,培養學生合理利用日課后時間的好習慣。此外,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僅能明確正確的做法,還能從思想上獲得提升。
二、優化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首先,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適時地表揚或鼓勵,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或者適當加入一些學習小游戲,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獲得了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其次,教師要倡導形式多樣的有效活動方式。小學高年級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對社會生活、周圍事物產生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判斷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道德發展規律等,采取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第4課《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劇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在歡樂的情景劇中去感悟如何保護我們的家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環保意識和積極參與環保活動。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課堂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較強,枯燥的課堂學習難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學效率無法提高。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從自身教學需求出發,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需要更好地結合最新的時政,響應黨的積極號召,讓課內知識的學習和課外知識相互結合起來,拓展學生的視野。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國家機關的產生》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直觀展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所穿的制服,讓學生感受其實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然后教師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探究學習,能夠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氛圍中感受到國家機關對于我們生活的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
四、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小組合作學習,對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意義。小組學習通過學生集中討論,可有效提升課堂的整體活躍度,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對提升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水平有積極作用。并且,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還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較好地發揮各自特點,調動整體工作的狀態的提升。例如,在教學《我們是班級的主人》這一章節時,可以通過模擬的方式選舉產生班委會,讓學生真地去思考班級管理的重要性,選擇自己覺得合適的人,設身處地地為大家考慮,具有集體意識,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更好地理解知識。最后通過小組討論,選出大家最滿意的班委會。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道德與法治》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老師應該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生活,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的微笑和語言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放松,不帶包袱地融入進來。并且要不冷落、不差別對待任何一個人,用正向方式評價學生,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應該用鼓勵的方式教導學生,肯定學生的勇氣和課堂表現,激勵他們繼續努力學習。
六、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作為教師應該端正自身態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職業素養。勇于探索和嘗試新的教育方式,不斷改善教學環境,不能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重點。老師是同學們的引路人,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引導學生熱愛學習,為學生做榜樣,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高年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需要教師在平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不斷采取創新型的教學方法,注重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有機結合、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課堂、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師自身素養,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所學習的精髓,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雁如.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
[2] 秦金權.新形勢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
307650190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