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吉倩
基于“審美”特性的低年段繪本閱讀教學摭議
耿吉倩
(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00)
將生動簡潔的語言和精致細膩的繪畫巧妙搭配而構成的兒童文學作品即為繪本。一本本精心挑選過的繪本越來越多地進入低年段閱讀教學中。這些繪本都具有極高的審美特性,與一般的文本閱讀相比,繪本閱讀更適合通過調動兒童視覺、聽覺、觸覺等基本感官以及時間感、空間感、情感等高級感官帶給兒童更深刻的閱讀和審美體驗。
多感官;審美特性;低年段閱讀;繪本教學
繪本是兒童最早接觸到的文學形式之一,絢麗的色彩、童趣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吸引著兒童并對其成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繪本以繪畫為主、文字為輔,簡潔的形式本身就極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因此,繪本教學越來越被小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段教師重視。一般的繪本閱讀往往囿于“語文味”或者“知識性”,所謂的“審美”也常常局限于文字和圖片的欣賞,繪本閱讀流于表面。其實,繪本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可以刺激兒童所有的感官系統,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基本感官以及時間感、空間感、情感等高級感官,在這些感官被充分調動的情況下,兒童對繪本的閱讀層次將會迎來飛躍,獲得更深層的審美體驗。因此,為保障繪本之美被兒童充分察覺并熏陶兒童,筆者認為在繪本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調動兒童感官。
繪本,顧名思義,以精致優美的圖畫為主輔以簡潔的文字。圖畫,作為繪本中的最關鍵審美要素,必須具備以下條件:鮮艷明確的視覺圖像、具有象征性和典型性的形態、張揚的想象力、詩意的畫風和細膩的筆觸;而繪本的文字,同樣需要具備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審美要素:符合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能拓展兒童理解力、思考力的故事以及自然美妙的韻律。繪本閱讀已經是低年級兒童閱讀經歷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較之對低年段兒童來說艱澀難懂的文字文本閱讀,繪本閱讀強調敘述性故事與視覺藝術的合一,注重通過多元化的審美展示,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極其適合低年段的兒童閱讀。
繪本,首先需要調動的當然是兒童的視覺感官。一般來說,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方式是直觀的,他們對色彩比較鮮艷的圖片抱有極大興趣。根據2017年最新調查數據表明,閱讀繪本時,兒童對繪本內容的關注傾向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其中高達75.7%的學生閱讀繪本喜歡先觀看優美的圖像,特別是色彩鮮艷的圖畫。由此可見,脫離了視覺感官談對繪本的審美體驗是不現實的。
其次,低年段的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具象的,他們對繪本故事情節的復述、人物的理解,34.6%的兒童除視覺感官外,還需要聽覺、觸覺以及一些肢體動作的輔助。
再次,對低年段的兒童來說,閱讀繪本就是滿足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過程。繪本中蘊涵著豐厚的知識、情感、人生哲理、古今智慧,兒童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對自然、社會、科學、藝術、人生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滿足,是建立在調動兒童高一級的感官體驗,尤其是情感感官上的,因而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讓兒童調動高一級感官是讓兒童體會繪本之美的重要一環。
閱讀繪本是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極生動、有效的方式,對兒童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全方位的效用,此外,對培養兒童多元思維能力、開發潛能、形成良好個性與健全人格也有極大裨益。因此,抓住繪本審美特性的同時調動兒童多種感官,對兒童能深刻理解繪本、增加閱讀繪本的審美體驗至關重要。
繪本的圖畫之美,首先在于顏色之美。人們的大腦對顏色往往有對應的聯想,例如安東尼·布朗的著名繪本——《走進森林》一書中,將顏色之美發揮到了極致,繪本色彩從亮麗到黑白再轉變為亮麗,顏色在增加可讀性的同時也實現了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間的轉換。其次,繪本越來越精巧,從排版到開本的設計都逐漸貼合兒童閱讀心理,除了封面、正文、封底這些內容一如既往體現作者巧思,扉頁、環襯等部分也需要兒童用眼睛發現這些精心設計的“奧秘”。再次,作為傳統中國畫技巧的留白也在繪本中得到運用。留白是指在畫中留下一部分空白處以達到引人遐想的作用,而在繪本中處了留白,甚至有整頁空白的情況,搭配上合理的故事情節,往往這種沒有顏色更能起到激發兒童想象空間。“伏筆”性圖畫或序列性繪本是將繪本串聯起來,將一個繪本中的畫面作為另一個繪本中隱喻,從而增加兒童閱讀中“發現”的樂趣,對繪本內涵的表現更有意義。
如何指導低年級的兒童更好地讀繪本的圖畫?筆者有如下建議:
第一,眼球抓住封面和底頁。書名、圖畫、圖文作者、出版社信息等構成了封面。封面的圖畫絕不是普通配飾,在閱讀中不可忽略。封底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與封面不同,封底更多使用暗示或隱喻深化故事的結局,這種含蓄的表達更需要兒童發揮想象力,甚至很多繪本的封底可以作為兒童續編故事的“引線”,讓兒童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故事“未完待續”。但封底的“秘密”對兒童來說,很少能主動發覺,需要教師有意識引導。
第二,眼睛善于發現關鍵性圖畫。不同繪本的關鍵性圖畫是不同的,有的繪本著重于解釋性的圖畫,這種圖畫和文字是一一對應的。例如《彩虹色的花》,主人公是長著不同顏色的花,它用自己的花瓣分別為不同的動物提供了幫助、解決了難題,動物們也回饋了感恩之心。除了故事本身暖心之外,兒童在閱讀過程也需要注意顏色和動物的對應關系。有的繪本應著重補白性圖畫,例如繪本《逃家小兔》,圖畫比文字所含信息就豐富得多,是對文字的拓展,圖畫解釋了文字。有的注重線索性圖畫,如《我有友情要出租》,在讀完整個故事之后,兒童才會恍然大悟去尋找小老鼠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在大猩猩身邊的那一幅關鍵圖畫。另外,在調動視覺感官觀察圖畫中,特別需要發現的是“伏筆”性圖畫,例如在繪本《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中,狼的漢堡可是“內有乾坤”,從中可以發現它可不是真的無辜。細節才是真正讀懂圖畫的關鍵。
繪本中的語言文字往往具有簡潔、形象、重復的特點,便于理解的同時朗朗上口,有著獨特的文字魅力。因此,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演讀都是必不可少的。兒童通過調動聽覺,甚至動作、觸覺,感知文字并與文中的圖畫相對照,理解繪本故事和內涵。教師在朗讀或演讀過程中,要想觸動兒童的聽覺器官,并不像觸動視覺器官那樣容易,語速、語氣需要有明顯的起伏和夸張才能引起兒童的聽覺注意。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教師也應控制自己的語速和語氣,以此喚醒孩子注意到語言中蘊含的豐富意蘊,從而兒童在體會“讀”帶來的美感的同時,也便于他們感知語言,更能理解作者借助語言文字表達的深刻寓意。對兒童來說,繪本在創作時特別注重文字的韻律和循環往復之美。這一點與童話故事的創作手法相似,重復的情節加上相似的語言,既能幫助兒童記住故事、理解故事便于復述故事,更通過重復的語言結構,方便兒童在朗朗上口的韻律中掌握語言運用的奧妙。
例如中國傳統繪本《漏》,主人公老虎和賊對“漏”這個未知事物的反應一直以心理、語言、動作描寫交替出現,只改變一個動詞或名詞的表達方式,讓兒童讀來妙趣橫生,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有節奏感的句式也讓孩子興趣盎然樂于模仿,語言的魅力就在其中,那些有趣的描寫也就根植在他們腦海中并有利于遷移到生活和習作中去。因而,抓住這一特性,讓兒童通過聽、通過重復的動作,發現文字的重復,進而饒有興趣地讀一讀,悟一悟。
繪本大部分都是用紙張印刷而成,隨印刷技術的進步和繪本作者不斷創新,麻布、木材、塑料等材料也加入繪本的制作中,因此繪本的肌理和質感都具有豐富性,不同的材質帶來的繪本的軟硬程度、光滑程度、透明度不同。這種不同除了造成不同的視覺沖擊之外,也影響著閱讀者閱讀中的觸感。各類立體繪本,或立起或抽插的裝幀方式,也在用觸覺和兒童產生互動。觸覺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可感,如《你好,天上的星星》作者在表現人物性格的冷熱時選用的不同的材質,熱心腸的白鵝媽媽使用了羽絨材質,而氣質“高冷”的企鵝則使用了塑料造成“冰袋”的效果,一冷一熱,在觸感上便可以幫助兒童了解人物的性格,精美的制作本身也可以激發兒童反復閱讀的興趣。對兒童來說觸感帶來的更多是對該繪本的新奇,在低年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觸感和繪本內容、人物相結合,將觸感這種動態的體驗和對繪本的理解結合起來。
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嘗試調動兒童的聽覺、觸覺等感官,共同感受繪本在語言節奏韻律美和制作上起伏的巧思。
所謂時間、空間感官是指閉著眼睛仍然能夠感受到前面的畫面、感受時間的流動。時間、空間感官是發展兒童想象能力的重要感官基礎。繪本故事一般線索清晰、故事具有重復性,大部分主人公都經歷一定波折。這樣的情節設計都是符合兒童認知原理的,能牢牢吸引兒童閱讀繪本。同時,故事中往往留有一定的懸念,讓兒童在預測故事情節中感受到繪本想象之美,當然,這也仰賴于教師對兒童時間、空間感官的調動和激發。例如《爺爺一定有辦法》這個繪本線索明晰,一條毯子在約瑟爺爺的“辦法”中一次次變為新的物品,故事是按照約瑟成長的時間線展開的,隱藏的空間線則是約瑟家的地下有著和約瑟一家雷同的老鼠一家,最終這塊毯子也繼續在小老鼠一家進行類似的征程。愛與溫暖貫穿全書的同時,時間、空間的交錯也令故事有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結局。故事的時間、空間在流動,兒童在腦海中調動起時間、空間感官展開想象,從而深刻感受爺爺帶來的暖意。時間、空間對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利用繪本引導、調動孩子的相應感官,會使兒童對繪本內涵有更新的感受。
隨著繪本的普及和升級,閱讀繪本成為兒童閱讀和親子閱讀的不二選擇。一則繪本故事貼近兒童心靈,他們能真正讀懂、沉浸其中,感受閱讀的快樂;二則是其寓教于樂的功能,繪本通過淺顯有趣的故事,將許多人類社會共性的人文情懷傳遞給孩子而不用采用教條式的灌輸道理。但兒童的認知能力尤其是情感認知能力和成年人相差甚遠,想要讓兒童通過繪本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懷就要將他們的情感感官充分調動起來。人的情感感官掌握著兒童的壓力、喜、怒、憂、悲、恐、驚等情感,要想讓兒童充分讀懂故事背后的情懷,不調動兒童情感感官是不可能的。
例如《愛心樹》這本繪本訴說的是一個不斷索取與不斷滿足索取的故事,男孩只會索取,樹不斷給予,當樹實在沒有可以奉獻的,樹依然覺得快樂。故事讀完,成年人都很容易將樹和母親聯系起來,但對低年段的兒童來說,體會這種情感有一定困難。只有調動他們的情感感官,讓他們回憶和母親相處點滴帶來的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才能明白只索取最終只能耗盡母親的一切,追悔莫及。
人類所有的感官構成一個互相關聯的整體,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兒童繪本中的交互設計不再僅僅依賴紙質作為載體,更多技術的注入為調動兒童的綜合感官增加可能性,使兒童可以對繪本有更直觀的感知,也將繪本更廣的外延展現在兒童面前。
手機、電視的智能化、平板電腦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的成熟,正在重新定義和注解繪本可以調動的感官。這種技術的進步給兒童繪本閱讀帶來了沉浸式的體驗,多元感知功能和交互功能比以往任何一種形式都更能吸引兒童的目光,也大大提升了兒童繪本閱讀的專注力。《大開眼界,恐龍世界大冒險》是一本在外觀看來與普通繪本書并無不同的繪本,但戴上VR眼鏡之后便像進入電影的動態世界,看到梁龍點頭、霸王龍捕食的場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讓閱讀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電子產品的智能化使繪本從紙質飛躍到數字化。APP軟件大行其道的數字化時代,APP軟件和繪本的結合日漸緊密,電子繪本或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將受限于紙質書本的內容呈現在兒童面前。VR技術的日漸成熟更是讓繪本以一種全新方式影響兒童的閱讀體驗。這些新的媒介不僅改變了兒童閱讀的方式也最終將催生出電子互動繪本這一新的形式。隨著技術的成熟兒童所有的感官都將被充分調動起來,使兒童在沉浸式體驗當中對繪本理解得更深。新媒介對課堂繪本教學將會是極大的挑戰,如何用好新媒介,凸顯出繪本本身的閱讀意義,而非盲目追求閱讀課堂的“科技感”,是未來學校閱讀教育的一個新課題。
本文討論了在抓住繪本審美特征前提下,全面調動兒童的感官讓低年段的兒童更好地徜徉在繪本的海洋里,體會繪本之美。繪本閱讀是兒童閱讀的起始階段,閱讀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在語文層面。筆者所在小學推廣的“全息閱讀”便強調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全人”,調動感官、調動一切生活經驗,讓兒童通過閱讀繪本不僅僅是讀一個故事,而是感受到繪本深層之美,進而由一本書輻射開來讓兒童讀更多的書,最終愛上讀書,以一個小切口打開兒童的視野和審美,這是繪本閱讀的追求。而在實踐教學中,調動感官仍需要使用多種方式實現,如游戲法、講述法、角色扮演、寫繪法等等,尤其是數字化日新月異,傳統繪本閱讀方式必然經受挑戰的情況下,如何將新的技術更好地服務閱讀,并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或范式,尚需在教學中摸索和調整策略,筆者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嘗試。
[1] 馬玲.兒童的早期閱讀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 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江西: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
G622
A
1002-7661(2022)14-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