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蘭 王明麗 宗語馨 林雪燕 薛秋華





【摘 要】?文章選取攜程旅游網上19個國內熱門荷花風景區作為研究對象,篩選出與荷花相關的游人網絡點評資料為分析樣本,運用扎根理論和Nvivo 12Plus軟件,對游人荷花審美價值進行質性分析。結果表明:游人對于荷花審美價值的感知主要集中在:自然審美價值、文化審美價值以及應用審美價值三方面。建立游人荷花審美價值的構成維度,并從多維度感官、生態科學與荷景觀應用等方面提出游人荷花審美價值感知的提升建議,以期對荷花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提供實踐指導。
【關鍵詞】荷花; 網絡點評; 扎根理論; 審美價值; 游人感知; 園林應用
荷花(Nelumbo nucifera)是蓮科蓮屬植物,簡稱荷,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中國是荷花原產國,更是世界荷花分布、科研和生產中心[1],對荷花的應用與研究歷史悠久,產學研一體,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近年來,我國在荷花研究內容方面多側重于荷花的栽培育種[2-4]、歷史文化考證[5-9]、農業旅游開發[10-11]與景觀應用研究[12-14]等方面。對荷花的研究主要從荷花這一審美對象本身出發,從審美主體角度出發的研究尚未可見。審美價值是在審美過程中,審美對象對主體產生刺激,調動人們的感官去感知、理解和體驗審美客體,是由主體與客體共同參與下完成的[15]。荷花是審美對象,游人是審美主體,游人荷花審美價值是指游人在游覽荷花風景區體驗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感知價值,是荷花園林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研究從“游人”這一審美主體的角度研究荷花審美價值,通過運用八爪魚采集器收集數據,運用扎根理論和Nvivo 12Plus軟件對游人的網評數據進行質性分析,對游人荷花審美價值感知進行研究,探討荷花審美價值的構成維度,了解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的感知水平與價值訴求,從而提出荷花在園林景觀應用方面的提升建議。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攜程旅游網上評論數較多的19個國內荷花風景區(基本資料如表1所示)作為研究對象,包含了北京蓮花池、承德避暑山莊、濟南大明湖、杭州西湖、上海古漪園、蘇州拙政園等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荷花風景區。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通過互聯網數據采集軟件“八爪魚采集器”收集了19個荷花風景區的游人網絡點評,點評數據全部來源于攜程旅游網,為保證樣本數量,選擇兩年內的數據,時間選擇為2019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按照與荷花的相關程度對點評進行匯總,以1個荷花風景區1份文本的形式進行統計,最后共統計19份點評文本,評論總計15 348條,其中與荷花相關的有效評論數總計1 062條(表1)。
1.3 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GT)是美國學者格拉澤與斯特勞斯于1967年提出的一種質性研究的方法論[16],在系統性收集事物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事物現象本質的核心概念,并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構建相關的社會理論,即原始資料—(歸納)—經驗概括—(上升)—系統理論。Nvivo 12Plus作為輔助質性研究的工具,是通過數據編碼、查詢、分析與統計功能,對比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將其標簽化、概念化,范疇化,將數據進行一定程度的量化,直觀地體現理論構成。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將游人的網評數據作為原始資料進行三級編碼,通過不斷比較與分析,從網評數據中提煉和構建游人荷花審美價值的理論結構,并具體分析其構成維度,從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的感知與評價中挖掘出游人的審美取向,進而針對性提出荷花在園林應用中的提升建議。
基于扎根理論得出,游人荷花審美價值這一核心范疇的理論結構由自然審美價值、文化審美價值、應用審美價值三個主范疇構成。從有效概念出現頻次的統計數據中可知,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感知排序為:自然審美價值感知第一,應用審美價值第二,文化審美價值感知第三。3個主范疇所涉及文本與有效概念出現頻次詳見表2。
2.1 自然審美價值
自然審美價值是游人的基礎性感知價值,游人對荷花的自然審美價值感知主要體現在荷花的觀賞特性和景觀美學兩方面(表3)。
2.1.1 觀賞特性
荷花的觀賞特性是游人通過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味覺等多維度感官進行感知的,其中“芳香”作為嗅覺體驗要素被游人所感知,而其他6個要素皆為視覺景觀體驗要素,可見游人對觸覺、聽覺、味覺的感知較為缺乏。游人對“花”(90頻次)的感知主要體現荷花盛花期之美,對新荷或殘荷感知較少。大部分游人表示希望觀賞到豐富的“花型”(74頻次)和“色彩”(73頻次),色彩多以“碧綠”“紅”“粉”“白”等詞描述。“芳香”(59頻次)中提及最多的是“荷香”“飄香”,僅能體現出游人知道荷花具有香氣,但對于荷花香氣的具體描述較為籠統,僅少數游人能描述出清雅、悠遠、幽香等特點。游人多提及喜愛觀察荷花花葉相依,風過荷舉的“姿態”(51頻次),也喜愛荷葉(44頻次)碧浪滾滾的葉茂壯觀之態,較少提及“蓮蓬”(11頻次)。
2.1.2 景觀美學
荷花具有獨特的植物景觀美學價值,荷花本身的形態、體量、色彩、氣味等特性,以及植物組合的種類都會影響園林空間的構成,荷景觀是影響游人荷花審美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觀賞時間”(365頻次)方面,游人較關注賞荷季節,大部分游人選擇夏季出游,僅少數人提及冬季枯荷之美;對賞荷天氣晴雨審美感知差異不大;出行時間多為清晨、日落、夜晚,中午、下午鮮有人提及,這是由于荷花開花動態受到氣溫變化影響,清晨是荷花的開花高峰時段,而中午與下午由于氣溫升高導致花朵閉合,日落與夜晚氣溫降低,游人夏日傾向于此時間段出行賞荷與納涼。“種植密度”(145頻次)方面,游人喜愛成片壯觀的水景荷花,少數游人認為種植過密的荷田會形成令人不適的壓迫感。“小品設計”(90頻次)方面,多提及亭廊、曲橋、人工棧道以及以荷命名的亭臺樓榭,體現了游人觀景、納涼、休憩的訴求。“審美情緒”(82頻次)方面,荷花特有的碧、紅、香、涼讓游人在游賞過程中多產生積極的審美情緒。“觀賞距離”(47頻次)方面,游人傾向在荷花池中穿行、遠眺大片荷景,以及近距離觀賞缸栽荷花。游人對荷花在植物配置上的感知度低,提及最多的植物便是垂柳、修竹、蘆葦、水杉等,甚少提及其他的植物群落。
2.2 ?應用審美價值
游人對荷花的應用審美價值感知主要體現在休閑娛樂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表4)。
2.2.1 休閑娛樂功能
統計表明,游人多在賞荷時進行“攝影”(77頻次)與“寫生”(5頻次)活動,尤其是盛花期,吸引攝影者無數。“荷花展”(34頻次)與“荷花節”(21頻次)也能吸引大批游人,帶動旅游產業,與荷花相關的飲食、特產、制品同樣能引起游人的關注。而“荷花體驗”(22頻次)是吸引游人的有效環節,游人多次提及“泛舟”“采荷”“采蓮蓬”等概念,可見其對“荷花體驗”的濃厚興趣。
2.2.2 生態服務功能
游人在荷景觀當中能捕捉到昆蟲與水禽的身影,并且明顯感受到“清涼”“空氣清新”,體現荷花在生態方面具有調節小氣候的功能,能降低氣溫,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為魚蝦水禽提供舒適安全的棲息地。
2.3 文化審美價值
游人荷花審美文化價值感知是指游人通過游覽荷花風景區所感受到的荷花所賦予的文化屬性,主要有荷文化的體現與應用兩方面。由統計數據可知,游人雖然對荷文化審美價值有一定的感知,但與自然審美價值和應用審美價值相比,游人對文化審美價值的感知相對薄弱,感知內容也較為模糊。編碼示例見表5。
2.3.1 荷文化的體現
統計表明,游人對荷文化的感知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68頻次)與“品格意象”(53頻次)兩方面。荷花在長期傳統文化的沉淀中,被賦予了比德的意義,自古荷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姿態,象征著高尚美好、冰清玉潔的品性,從而也形成了廉政文化。游人多用“少女”“美人”“仙子”來形容其高雅出塵的氣質。在賞荷過程中,游人常常提及“古典意境”“風雅之地”,可見荷花能傳達出具有傳統色彩的場所精神。
2.3.2 荷文化的應用
游人對于荷文化應用的感知主要體現在涉及了荷文化的園林古跡上,提及荷花科教研究與荷花紋飾的樣本分別僅有1份。在19個樣本地中,游人主要提及的古跡僅有6個,分別為“曲院風荷”“大明湖”“北京蓮花池”“西湖”“拙政園”“玄武湖”。深圳洪湖公園、佛山三水荷花世界等荷花風景區皆有體現荷文化的雕塑、工藝品、匾額楹聯等表現形式,但卻罕見游人關注點評。由此可見,游人對于荷文化在景觀中的應用感知仍舊薄弱。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的感知較為薄弱。從樣本數量上看,19個樣本地為攜程旅游網上國內熱門賞荷點,兩年內與荷花相關的點評數占荷花風景區總評論數總比不足7 %,可見游人在游賞過程中對荷花的審美關注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的認知缺乏完整性。從樣本內容上看,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的認知主要集中在自然審美價值,對應用審美價值和文化審美價值的感知較為缺乏。
(3)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的感知是通過多維度體現的,荷景觀空間是游人感知荷花審美價值的重要場所,營造豐富的荷景觀空間有助于增加游人對荷花審美價值感知的完整性。
3.2 建議
3.2.1 從感官的多維度感知荷花的自然審美價值
荷花審美價值可以通過視、聽、嗅、觸、味等多感官多維度進行感知,荷花觀賞區應多設亭廊、曲橋、木棧道,靈活地布置缸栽荷花,方便游人從不同角度賞荷納涼,不僅能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意境美,更便于游人從感官的多維度感知荷花,改變游人原始經驗,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亦可增設采蓮、摘蓮蓬、荷花宴等荷花體驗,形成沉浸式體驗的綜合性荷景觀。
3.2.2 從生態科學的角度認識荷花的應用審美價值
從生態科學角度對荷花審美價值進行認識與應用,有利于提高荷花審美價值的完整性。將荷塘種養與水產養殖相結合,形成綠色高效的循環混養模式,能帶動農旅產業,產生經濟效益,有利于資源循環配置,助推鄉村振興。荷花風景區可利用荷花展、荷花節等形式吸引游人,引導游人在情境中更廣泛更科學地認識荷花在生態科學方面的貢獻,從而達到科普效果。
3.2.3 在荷景觀中弘揚荷花的文化審美價值
在荷景觀中弘揚荷文化是提升游人荷花審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同樣具有古典韻味的亭臺樓榭,小橋流水來營造出詩意的文化氛圍,同時利用景題、荷飾造景、荷文化碑廊等方式來來豐富荷文化的表現形式,把與荷花相關的詩詞歌賦、繪畫書法納入荷景觀之中,不僅使游人在日常游賞中能直觀地感受到傳統荷文化的魅力,更是達到提升園林文化意境的效果。
研究選用攜程旅游網的游人網評數據,能較為集中真實地體現出一部分游人的荷花審美價值取向,但無法避免游人個人背景不同帶來的主觀性,且荷花具有時限性與地域性,所得結論未來需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 溫躍戈.世界國花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2] 王其超,張行言.中國荷花品種圖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3] 王其超,張行言.荷花發展前景——從中國視角展望[J].中國園林,2011,27(1):50-53.
[4] 王其超,張行言.荷花新品種性狀記載項目的制定[J].中國園林,2012,28(1):74-77.
[5] 王其超.燦爛的荷文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6] 王冰潔.中國蓮文化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7] 王力建.荷蓮中國——荷花你在哪里[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8] 張薇,王其超,張行言.楚國荷文化探研[J].中國園林,2012,28(7):71-74.
[9] 李明.“自然”與“人文”的融合運用:以中國濕地博物館中國荷文化展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9,15(2):63-65.
[10] 王炎文.荷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8.
[11] 鄧玉函,劉潔.荷清人間:一個壯族村落的景觀農業及文化蘊含[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0):111-114.
[12] 王丹,張德順,劉鳴.荷花的園林景觀特質[J].中國城市林業,2017,15(3):39-43.
[13] 李志炎.荷文化在中國園林中的歷史溯源[J].浙江園林,2018(4):25-33.
[14] 王文,許玲鳳.荷花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農業,2019(11):22-23.
[15] 時蓉華.社會心理學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6]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 1967:20-35.
36085019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