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梅
摘 要:分析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應該遵循的原則,從自評和他評兩個角度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最后得出相應啟示之處。
關鍵詞:高校 創新型人才流動 績效 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172-02
我國已經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經濟大國,但仍然缺乏足夠的具有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眾所周知,日本資源貧乏,但工業發達,在戰后的短短20年內,就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發達國家,它所創造的經濟奇跡,主要是由于提倡教育、尊重科學、注重人才的開發與培養造成的,其完備的教育體制和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以及政府、大學和企業的通力合作值得我們借鑒。而高校是創新型人才比較集中的地方,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合理流動,也有利于產生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國創新能力。目前,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但是對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還是相對比較欠缺的,本文對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一、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的設計都應該有其精確的內涵,都能代表具體的指向,而不應該有模糊的內容。不同級別的指標以及同一級別指標下的各個子指標,都是相對獨立,而又是相互關聯的,這些指標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目的性原則
任何評價指標體系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也不例外,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評價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的績效。
(三)全面性原則
要對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進行全面考量,以便能夠解決問題。全面性原則要求從不同的方面用若干個指標去測評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因此,本文從自評和他評兩個角度構建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四)可行性原則
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盡量考慮選擇信息量大、簡明易懂、易于操作、易于量化的指標。各項指標應切實可行,各項指標數據的應該具有可得性。同時,構建出的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需要從根本上保證評價工作的開展與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二、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從自評和他評兩個角度構建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從自評的角度來看,包括:個體經濟收益/損失,具體指標是經濟待遇提高(如工資待遇福利待遇提高);個體環境收益/損失,具體指標是工作環境改善(如交通條件、辦公條件、人際關系改善等)、生活環境改善(如住房條件、空氣質量改善、業余活動增加以及方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個體成長收益/損失,具體指標是個人發展空間拓寬(如培訓機會、個人發展機會)、工作主觀能動性提高(如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就感增強(如工作得到認可、獲得提拔)。從他評的角度來看,包括科學研究具體指標是科研項目、獲獎成果、專利以及論文、專著、收錄;人才培養具體指標是技術推廣應用、指導博士碩士以及團隊建設;學科建設具體指標是學科、專業建設以及研發基地建設(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分別給出從自評和他評兩個角度構建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此評價指標體系涵蓋的內容比較豐富,基本涉及到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所帶來的主客觀方方面面的變化,雖然此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的采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至少從體系結構上看,還是比較完整的。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基于此評價指標體系,再結合從官方統計網站以及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計算出創新型人才流動前后評價分數的差值,此差值即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帶來的流動績效。
三、結論與討論
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估是創新型人才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分別從自評和他評兩個角度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此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涉及到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所帶來的主客觀方方面面的變化,從體系結構上看比較完整。此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全面了解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現狀中的優勢與不足,為完善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管理提供依據。
隨著創新型人才概念的不斷深入和普及,隨著統計指標的不斷完善和規范,將有機會提取和考察更多反映創新型人才不同層面流動績效的指標,更全面地反映創新型人才流動帶來的區域績效、組織績效和個體績效。因此,本文構建的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高校人才流動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完善的。
構建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后,需要進一步采用相應的評價模型對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績效進行評價,這樣能夠客觀反映出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所帶來的績效。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模型以及評價指標權重處理方法。評價模型上,比較合適的有:適配度評價模型、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指數評價模型、灰色關聯度評價模型等。指標權重處理方法上,比較合適的有:AHP、ANP、熵值法、突變級數法等。為了保障評價結果的客觀性,也可以將多種評價模型以及多種指標權重處理方法結合起來用,進而作比較分析,限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篇幅的限制,這是筆者今后的研究方向。
高校創新型人才流動的合理流動不僅有助于個人的發展,也有助于改善高校的人力資源結構,提高高校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促進高校更好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總體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都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人才流動早已是常態,并且高校之間“挖人”、高校人才“跳槽”的現象也已屢見不鮮。近些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的不斷推進,各高校為了拿到“雙一流”建設指標,在人才上的爭奪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但是高校教師正常流動中遇到的困難被關注程度還不夠。在現實生活中,高校教師實現正常流動往往比較困難,哪怕這種正常流動可以給教師本人以及流動目的地單位帶來較大的有利影響。即使是普通高級職稱人員的流動都相對比較困難,更不用說博導、院士等杰出人才。像教授、博導及其以上高校教師,這些創新型人才流動往往對高校而言就是人才的流失,所以所在高校會千方百計阻礙這些創新型人才流動。因此通過制定某些措施,便利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合理流動應該成為今后重點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相.基于政策紅利的區域創新型人才流動機制研究[J].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20,4(05);46-51.
[2] 楊天澤,王龍.創新型人才流動評價及開發的思考[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7,38(04);361-365.
[3] 張樹俊.論創新型人才流動管理效能建設[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01);45-48.
(作者單位:山西交通實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若佳)
37595019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