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
摘要:傳統的分數觀存在許多弊端,摒棄這些弊端,發揮分數的積極作用還在于教師分數觀的改變。在教育教學中,分數并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尺,用“成長記錄袋”收集學生的材料、作品也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此外,同伴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都對教師的評價起到了很好的修正和補充作用。
關鍵詞:分數成長記錄袋 同伴的評價 自我評價
下課鈴聲響起,我站在講臺前督促學生交數學試卷。
“老師,再延長10分鐘!”“老師,等一會兒!”“老師,這次考試分數不給家長看吧?”在我的催促下,孩子們極不情愿地把試卷交了上來。
為了盡早知道學生的考試情況,我利用兩節課時間批改試卷。當我翻閱到最后一張試卷時,忽然試卷中掉下了一張便條,拾起來一看,上面寫著:親愛的老師,這次我考得不好,請原諒!以后我一定認真學習,這次的考試分數就別給我爸爸、媽媽看了吧!求您了!我不是害怕爸爸媽媽打我,而是害怕他們失望的眼神。
看完后,我心里一顫:分數對于家長和孩子而言就真的如此重要嗎?可細想一下,我們有些教師不也很看重分數嗎?那么怎樣用分數合理地評價學生?除分數以外,是否還有其他有效的評價方式呢?
一、避開分數帶來的弊端,發揮分數評價的積極作用
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現在的中考、高考,都是通過分數來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對于學生來說,分數決定未來的命運。在應試教育中,學習演變成追求分數。在一個班級或一個學校中,誰考的分數高,誰就自然成為學生的偶像,導致大家忽視了這個人的其他缺點,盲目崇拜,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另外對分數過分追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教學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學生,剛剛做完測試,就追著老師批閱試卷。如果自己得了高分就興高采烈,甚而得意揚揚;如果考了低分,就萎靡不振,上課是無精打采的,自覺低人一等。我曾教過一個數學成績相當優異的學生,幾乎每次考試都在140分以上,可他總嫌自己考不到滿分,于是不止一次地問我,他是否就比考滿分的同學差?其實,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對于許多數學難題都有新穎的見解、巧妙的解法,只是每次考試都比較緊張,導致做題過程中細節之處出現錯誤,你能說他就比考滿分的學生差許多嗎?
若完全用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會給學生造成精神上的負擔,產生不自信,進而自我貶損,不能悅納自己。正因為分數制存在弊端,國外有些教育學家認為應該取消分數。然而大多數教育評價專家認為,用分數評價的弊端固然存在,但責任并不全在此,所以不應輕率取消。我也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分數是教師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檢查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見證。但是教師要分清是用分數來表揚、肯定學生,還是用分數批評、否定學生。所以分數所帶來的弊端,罪不在分數,完全取消也就不合理了。
取消了分數這樣一個評價學生的標尺,教師也就失去了一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工具,就很難摸清學生在某一階段的知識掌握情況,教育部門也很難全面衡量學校教師的工作成效。沒有了分數,教師和學生對待工作和學習就可能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因此,要發揮分數的促進作用,把分數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樹立一個分數標準,促使學生達到這個標準。
二、建立成長記錄袋,收集評價素材
在教學中除了用分數來評價學生外,我還給每個學生建立了一個成長記錄袋。在學生七年級剛入學時,我把學生入學時的數學成績制作成表格,發給每個學生,并對每個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分析,附在表格后面。學生閱讀后,給自己制訂下一個目標,并寫在紙上,然后將表格和學習目標放入成長記錄袋,記作材料(1)。一學期后,同學們將當初的入學成績和目標與一學期后的期末測試成績進行比較,認識到自己哪些地方有所進步、哪些地方有所欠缺,再制訂下一個學習目標,將期末測試成績和新的學習目標放入記錄袋中,記作材料(2),如此循環下去,整個初中階段學生的類似材料將有六份。這樣的連鎖材料為教師提供了學生在知識學習、能力發展方面的相對全面的信息,也讓學生從這些信息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
成長記錄袋不光記錄學生的數學成績,還可以收集學生的一些作品。我在教學“生活中的平移”時,讓學生利用平移知識制作“美麗的花邊”,結果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作品,其中許多作品非常精致美觀。在課堂上我和學生一起點評、欣賞,選出優秀作品在班級墻報欄展出,學生還將作品帶回家,讓家長欣賞,最后這些作品也將放入成長記錄袋中。
類似的活動還有利用軸對稱知識制作臉譜、利用軸對稱知識吟對聯、用多邊形設計勞動獎章等,有的學生作品刊發在畫報上,有的設計勞動獎章送給自己的老師和家長。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既發展了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性,感知數學的美學價值。此外對于某種題型的一題多解的現象,也可讓學生去分析探究。在班級中討論,有哪些新穎的方法可以解題。學生通過合作探索,將結果整理出來放入成長記錄袋中,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三、同伴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讓評價更加全面,更能促進學生發展
在有些方面,同伴之間的了解比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為清楚,所以同伴的評價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教師可以從同伴的評價中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表現。學生在教師面前的表現往往是其較美好的一面,而教師的評價,或因為師生間的隔閡,或師生之間直接接觸時間較少,會有不公正的地方,此時來自同伴之間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每學期末,我都組織學生開展一次相互評定活動。有時采用的主題是“贊美我的同桌”,有時采用“向你學習”或“提個小建議”等主題。每學期的期末報告單,我都將評語設計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教師填寫學生在學校的真實客觀的學習情況;第二部分,留給同伴填寫;第三部分學生自己填寫,力求做到對學生的評價公正、合理,以激勵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對于數學的學習,我經常要求學生自我評價。比如一次測試后,我會讓學生在試卷旁邊寫反思:本章你學習到哪些知識,哪些能力提高了,你的不足在哪里,等等。通過自我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彌補不足,使學習更有方向性。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對測試的結果相互進行分析、評價,互勉互勵。
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評價貫穿其中,使評價常態化,并且多以表揚、激勵的方式肯定學生。但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把握評價的尺度。因為無原則的表揚,或者忽視給學生一定的挫折、指正,對學生都是不負責任的,適當的批評、否定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受挫折能力。
同時評價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則評價就成了師生的負擔。評價的方式也力求多樣,但又有側重,評價的力度和廣度也應適時、適量把握,這樣才能使評價真正發揮它的教育和激勵功能。
鑒于評價的多樣性,師生不能只盯著分數,更不能將分數視為自己的“命根”。廣大教師要明確分數是重要的評價標準,而不是唯一的標準,所有的評價方式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余文森,吳剛平.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唐丹丹
31455019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