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 陳菊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職機械基礎課程融合開發的討論,形成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路徑,旨在為中等職業院?;诠ぷ鬟^程導向的專業課課程開發提供實踐性參考,從而更好地促進中職課程改革。
關鍵詞:工作過程導向 中職 課程開發
一、機械基礎課程的特點、作用和現狀
中職機械基礎是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開設的必修平臺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傳動(帶傳動、螺旋傳動……)、機構(平面連桿機構……)、軸系零件(軸、鍵銷連接……)三大塊內容。理論知識方面要求學生認識生產生活中的傳動、機構、軸系零件,了解工作原理,熟悉結構特點;操作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能對常用機械進行維護,能分析出常用機械運行中發生故障的原因及解決辦法,能合理選用工具、量具,對典型機械進行拆裝、調試??傊?,機械基礎課程是以培養學生能夠處理一般工程問題為主要目標,同時也為學生繼續深入學習加工制造類其他專業課程提供理論基礎。
中職機械基礎教學內容多是對高職類教材進行刪減后沿用,通常是以知識體系來建構教學,與生產實際融合度不高;中職生理論學習基礎薄弱,機械專業知識匱乏,而現有的學科體系下的機械基礎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內容缺乏“實踐性”;課程中的實例是片面的、割裂的,缺乏“融合性”,因此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在傳統職業教育與實際工作相脫離的現況下,進行機械基礎“+”的課程項目開發,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
二、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職機械基礎“+”課程開發策略
(一)開展調研論證,明確開發方案
1.問卷調研。在全市機械類專業的學生中隨機抽取125人參與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科導向的中職教育的學生認識到專業課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感覺學習難度大,對于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走訪企業。筆者一行人同時走訪鷹普、亨鑫科技等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機械企業,調研聽取企業專家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建議,歸納出機械行業人才(數控專業)的成長規律主要為:生產線工人晉升為工藝員,工藝員晉升為設計員。畢業生初入企業均從事企業各項工序的生產,主要從事使用手動工具加工零件、使用普通機床加工零件、數控機床的編程與加工、產品質量檢驗、機床的保養與檢修、機床的裝配與調試、產品的裝配等典型工作任務。繼而可獲得晉升,從事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如工藝員,主要從事制定機械加工過程卡,生產線工人根據工藝員制定的工藝卡,按照工藝順序依次進行流水線作業,相對來說,工藝員要熟悉和掌握生產線工人操作的所有工序,并能看懂設計員設計的裝配圖和零件圖,從而進行生產流程的設計,另外,工藝員需要統籌、規劃和編制生產計劃。工藝員可晉升為設計員,設計員主要對企業訂單進行分析和設計,對新產品開發方案進行審定,制定符合企業的技術管理標準,監管生產工藝流程等。
筆者根據員工在不同的任職階段從事的典型工作任務,梳理歸納了對應的學習領域課程,并確立了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改革指導思想,倡導“學科體系知識不應通過灌輸而應由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行動’中自我構建而獲得”。
(二)對接崗位需求,制訂課程方案
基于崗位需求,筆者主要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案、數字資源、教材形式進行“+”建設。
1.教材內容的組織編排以工作模塊為項目展開。根據數控類專業從業人員的工作任務,科學設計教學項目,融合和組織教學內容,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將相關理論知識在項目的實施中建構,擬通過這些教學項目,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學會操作技能。
2.引入“互聯網+”技術,整合數字資源,輔助課堂教學。課程建設中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使用圖像識別技術,學生在移動終端安裝App,掃描二維碼識別相關資源,即可實時觀看實物、動畫、模型等,直觀探究相關原理和內部結構,同時也可以瀏覽視頻、圖片、文本等拓展資料。
3.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革新教材的內容結構及表現形式。針對企業技術發展迅速,教材內容滯后、陳舊,課堂里教師還在繼續講企業淘汰陳舊的知識的問題,在課程建設中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吸收企業、行業新技術,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動態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
(三)開發校本教材,積累教學課例
1.開發校本教材。筆者以具體的工作過程為線索,以完成相關的工作任務為目標,用“從崗位出發、以能力為本位”的教材開發思路,開發了符合區域人才培養實際的項目化的《機械基礎》工作手冊式教材。在教學內容上刪減“老、舊、難”的知識,在工作項目的設計中以機械基礎這一學科為載體,將機械制圖課程、金屬材料課程、工藝課程等進行局部的融合。降低教學難度,項目化、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架起學科和學科聯系的紐帶,同時,創新教材形式,以活頁形式印制成書,以掃碼的形式展示豐富的立體化課程資源的工作手冊式新型教材??s短學校和企業的時空感,促進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一體化、同步化。
2.積累教學課例。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依據教學大綱,結合職業崗位要求,從知識、技能、素養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借助多種信息技術,以實際任務為主線,依托教學平臺,開發并利用了虛擬車工工場、仿真車床、flash動畫、微課等信息技術,教師、技師雙師教學,實現學校培養人才與企業用人的“無縫鏈接”。
三、反思與展望
(一)反思
首先,機械基礎“+”課程開發中對教法改革的實踐探究不夠深入。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多采用講授的方式,實踐的內容多是為了完成學校教學任務,甚至存在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踐教學教師不一致的現象,不能保證實踐內容和理論學習的相關性和連續性。要想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考慮的是教學活動和工作內容的整合、融合。其次,機械基礎“+”課程開發中輔助教學的信息化資源不夠豐富,需配套開發一批教學資源。但困于師資、工作量等種種原因,資源還不夠豐富,還需尋找更好的途徑整合資源、豐富載體。最后,機械基礎“+”課程開發的科學性評價研究不夠完善。課程開發的實施效果需要從課堂教學檢驗和市場檢驗兩方面來體現,綜合評價其效果。
(二)展望
1.豐富機械基礎“+”課程開發項目的研究和探索
專業課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力軍,但大部分教師是高校畢業后經教師招考進入教師隊伍,缺乏企業經歷,又由于課程開發本身難度大,工作量大,導致了課程開發難以實施到位,項目更新慢。為此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爭取合作企業在典型任務調研、學習情景項目選擇與設計、教師團隊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引入雙導師兼課制度,落實課程思政要求。
2.加快機械基礎“+”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
一是學生從自我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獲取各種課程資源;二是學習和使用校外課程資源;三是建立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
3.建立機械基礎“+”課程開發評價方法
設立評價方案,建立實驗對照組,追蹤實施效果,收集反饋意見,通過自評、學校評定及專家鑒定相結合的方式對課程改革提出修改意見。
參考文獻:
[1]潘麗云,陳亞飛.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倉儲管理》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12(11):42-43,46.
[2]沈國良.項目化教學課程開發中存在問題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1):157-158.
責任編輯:唐丹丹
36245019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