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冬雪
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下,教師對于高中學生音樂教學改革也在大刀闊斧的進行。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構建高效課堂,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教學策略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在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本文將針對核心素養下高中校園活動與音樂課堂活動化教學協同發展展開進行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校園活動; 課堂活動; 實踐策略
引言
藝術表現在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培養上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由于現階段高中音樂教學與校園活動所采取的理念和方法比較單一、陳舊,導致音樂課程的價值難以得到體現,限制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核心素養不斷推進和新課程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美育為高中音樂教學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思路:課堂活動化教學與校園活動協同發展。以活動育人,在校園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提供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的平臺;以活動化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審美體驗,促進專業技能發展,增強藝術表現的自信心,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理解。就核心素養的發展而言,積極探索全新、高效的音樂教學方式,實行課內外協同發展,對音樂課堂教學的創新,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一、高中音樂教學現狀
(一)教學理念更新不及時
核心素養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等要求,為高中音樂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但任何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都需要經過較為漫長的周期。因此,目前多數高中音樂教師的教學理念依舊是以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為主,嚴重忽視了學生學習自主性、創造性,不利于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師生課堂積極性低
長期以來,高中教學受高考的影響,在課程設置和重視程度上音樂、美術等藝術類學科一直被忽視,課程缺乏連續性和有效性。學生對音樂學科重視程度不高,存在娛樂、放松的心;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將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無法有效地調動課堂的積極性,若師生雙方不能重視音樂學科的重要性,僅憑借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無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的。
(三)教學模式不科學
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有整體的思考與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從而實現教學的高效化。對于音樂學科而言,它不僅需要促進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發展,還應該擔負起發展學生思維,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的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模式的探索較為匱乏,在教與學的設計上缺少創新性與靈活性,不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支持。
(四)缺乏實踐教學
對于音樂學習而言,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藝術實踐是至關重要的。藝術實踐的好壞大部分情況下取決于學生音樂素養的的高低。若脫離了藝術實踐,音樂教學無疑是紙上談兵,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也得不到內化。另一方面,與藝術實踐相脫離的理論教學非常枯燥,,既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同時也無法落實高中音樂核心素養的目標。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校園活動與音樂課堂活動化教學協同發展策略
(一)激發高中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
在核心素養下,要促進音樂課堂的高效化,首先需要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熱情,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音樂課堂體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熱情,屆時,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參與各類音樂教學活動。對音樂進行學習與欣賞,是高中音樂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在人音版高中音樂歌唱模塊的教學中,教師播放學生熟悉的內容,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想法,從而促進教學的高效性。從《我愛你,中國》到《我的未來不是夢》都可以讓學生進行歌唱。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師示范、鑒賞經典作品等多種形式,抓住學生的眼球,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展現才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定位師生角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師生角色的定位是開展師生互動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學生建立和諧的互動關系,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更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該起到點撥、指導、傾聽、引導的作用。在學生探究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的資源支持,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音樂體驗,在音樂學習中感到快樂和成就感。在師生互動中,教師對于學生的理解與見解給予尊重,并悉心引導,同時,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鼓勵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中。如:鼓勵學生參與歌唱比賽、器樂比賽、戲劇比賽等活動體驗藝術魅力,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在音樂上的創造力、想象力與主觀能動性。在這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技術、知識、技能、情緒管理等支持,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增強師生間的有效互動與交流。
(三)結合科技傳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需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從而提高學生們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的自主能力。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播放音頻或者教師范唱(奏)等方式,讓學生們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這樣刻板老舊的方式,僅僅能讓學生們從聽覺上對音樂進行感性感知,學生們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針對不了解的旋律很難產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故事、app等方式展示音樂作品,讓學生們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調動視覺神經,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此外,學生創作的藝術作品,經常流于紙上或者口頭,不利于創作氛圍的營造。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庫樂隊”等app,將作品記錄為音頻,并編創伴奏,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傳播,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以此促進自主學習的音樂素養。
(四)教師領唱建立師生互動機制
大部分音樂教師都具有專業的演唱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專業的演唱,不僅能夠為學生示范演唱方式,還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歌唱機制,成為學生歌唱環節中立體的指向標,激發學生演唱的積極性,優化學生歌唱過程的體驗,為學生演唱實踐打下重要基礎。例如,在《不忘初心》這首歌曲的歌唱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獨唱前,首先以段落形式進行示范演唱,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領唱探究歌唱方法與呼吸,并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節奏、速度、力度、音準以及情感的表達。教師作為表演者,積極參與學生表演,提升了學生在演唱中的歌唱體驗,并在此互動機制的促進下,實現了個人歌唱能力提高的最大化。
(五)組織協同的校園活動
音樂教學不僅僅在課堂中,更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教師應該從育人的目標出發,營造與課堂協同的藝術氛圍,充分的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因此,在校內可以舉辦音樂比賽、點歌臺、創作人音樂大會等多姿多彩的藝術活動,以此來延伸課堂教學,以達到環境育人的目標。此外,高中學校還可以積極展開音樂社團,打造校本特色課程,使校園藝術社團與音樂教學相輔相成。將課內、外的音樂知識相互穿插,促進音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從而更好培養高中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核心素養的不斷深化,為了有效提升高中音樂教學水平,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高中音樂教師必須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優化開展校園活動與音樂課堂活動化教學協同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促進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的達成。
參考文獻:
[1] 童曉榮.高中音樂社團活動對學生的作用及組織策略[J].甘肅教育.2020,(2).132.
[2] 沈春靜.建設和完善高中音樂社團的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9,(8).171-172.
[3] 童曉榮.縣域高中音樂社團活動的運作模式探析[J].教育界.2019,(36).66-67.
[4] 么琳.高中音樂類社團的建設與指導[J].戲劇之家.2018,(5).217.
[5] 呂小步.淺析高中音樂社團的運行策略[J].新校園(中旬刊).2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