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物理實驗教學的角度出發,首先,對融入信息技術的必要性進行了說明,其次,對物理實驗、信息技術融合情況進行了分析,再次,根據信息技術應用原則,圍繞如何使二者得到充分融合展開了討論,內容主要涉及調整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理念等方面,最后,對應用該模式開展教學活動的成效進行了歸納,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高中教學;物理實驗;信息技術
眾所周知,物理是高中教學的重點,對學生成長具有重大意義。作為物理教學的關鍵,實驗教學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物理現象并掌握相關物理知識,將信息技術融入物理實驗,一方面可使學生需求得到滿足,確保教學的實效性達到預期水平,另一方面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及活躍性,由此來達到對學生興趣進行激發的目的。
一、信息技術融入物理實驗的必要性
(一)改善教學結構
隨著信息技術的加入,以物理實驗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其結構可得到全面改善,這對提升教學質量、培育學生素養等目標的達成具有重大意義。以往所采取教學模式存在無法復現實驗過程與最終結果、實驗速度較快等不足,這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1]。另外,傳統模式還存在結構不科學的問題,即僅在課上對物理實驗進行教學,而忽略了課下鞏固及提升的重要性。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可使實驗過程得到保留與復現,便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探究,在加深印象的前提下,使自身思維得到充分調動,教學效果自然可得到保證。
(二)激發學生興趣
眾所周知,物理教學所涉及知識點往往十分抽象,對學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具有較高要求,只有具備良好空間思維,同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物理公式的學生,才能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下取得理想成績。高中引入物理實驗的目的,主要是利用直觀的實驗現象對抽象知識進行展示,降低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的難度,使學生能力達到預期水平。
以往開展物理實驗的模式較為單一,即由教師利用相關工具完成實驗,學生根據教師講解,記憶實驗所蘊含的物理知識。該模式無法使學生興趣得到激發,所能取得的教學成果自然難以得到保證。此外,少數物理實驗受原料或其他因素制約,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對于這部分實驗,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其背后的知識點,只有盡快解決該問題,才能避免學生受到不必要的影響。結合實踐所積累經驗可知,信息技術的加入可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物理實驗,在增加課堂趣味性的基礎上,確保學生能夠對實驗步驟、物理現象有更加系統且準確的了解,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成果,均可因此而得到有力保證[2]。
二、物理實驗及信息技術的融合情況
(一)融合程度有待深化
通過調研可知,現階段,在將信息技術融入物理實驗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其一,教師沒有做到細致且深入地研究信息技術,對相關技術所具有的特點了解較為片面[3]。其二,教師沒有做到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結合學生需求選用信息技術,致使教學需求和技術應用相割裂,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無法得到應有發揮,物理實驗自然難以得到高效開展。
(二)實驗條件相對較差
研究表明,制約信息技術優勢發揮的原因,還包括物理課堂缺少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的條件。目前,多數高中均已配備了完善的多媒體設備用來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但仍有極少數學校存在硬件不完備的情況,教師僅憑借現有硬件設施,無法做到對信息技術進行靈活應用,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另外,少數教師僅掌握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實驗的方法,而不具備對技術應用模式進行創新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對物理的熱情被打消,無論是物理實驗還是其他教學活動,其效果均難以達到理想水平。
(三)教師理念尚未更新
受傳統理念影響,對物理實驗進行教學時,仍有一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的意義,未能做到主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相關教學活動,而是選擇沿用以往教學模式,由此而造成的問題,便是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提升,教學成果也無法達到預期。另外,還有少數教師受自身能力制約,既無法做到對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應用,又無法使信息技術、實驗得到充分融合,若不盡快解決該問題,不僅會影響物理實驗的開展,還會使學生積極性被打消,導致學生物理水平止步不前。
三、物理實驗及信息技術的融合原則
(一)目標性
在物理課堂上,教師應從三維課程目標的角度出發,在模擬以及演示物理實驗的環節,利用信息技術引領學生思維,例如:先通過大屏幕給出與問題相關的提示,再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對實驗規律進行提煉,隨后,便可呈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有助于學生自學意識的培養。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反饋對視頻播放速度進行調整,保證各層次學生均能夠對實驗有系統且準確的了解,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應綜合運用課件及板書,其中,板書的作用主要是記錄教學靈感,通過反復強調知識點的方式,加深學生印象[4]。
(二)效益性
將信息技術融入物理實驗,其初衷是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其獲得符合心理預期的學習體驗。對教學課件進行設計時,教師需要綜合考慮教學目標以及主要內容等因素,酌情選取適宜的工具,保證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優勢可得到應有的發揮。另外,教師還應確保所制作課件能夠充分發揮出應有功效,盡快將所制作課件上傳至網絡平臺,由學生自行下載并進行觀看,通過提前預習的方式,了解實驗原理與需要完成的任務,整理預習期間自己所遇到問題,在課上由教師進行解答。教學重難點內容,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對課件進行觀看,通過查缺補漏的方式,達到夯實自身基礎的目的。
(三)輔助性
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的初衷,主要是輔助物理實驗開展,對物理實驗所具有的趣味性進行強化,通過將抽象知識點轉化成具象物理現象的方式,降低學生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識的難度。這里要明確一點,物理實驗的固有屬性為實踐性,要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對實驗所蘊含的物理知識加以了解,由此來達到對科學素養進行培育的目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并不能夠完全替代師生間的交流,僅憑借信息技術,既無法使師生思維得到碰撞,又無法取代教師人格及肢體語言給學生所帶來的影響。綜上,即使信息技術擁有常規教學所不具備的優勢,仍不應對其過于依賴,舍棄實證有效的傳統模式,而是應當將信息技術視為輔助手段,將其應用在物理實驗中。
(四)適用性
對于無法操作或缺少操作條件的實驗,教師可選擇利用現有軟件進行模擬,例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對磁場、電場等抽象概念進行講解,通過模擬磁場、電場變化的方式,確保學生能夠準確掌握相關知識。但要注意一點,并非全部實驗均適用于軟件模擬,若物理課堂具備對實驗進行操作的條件,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相關實驗。對課件進行制作時,教師需要對學生能力及認知水平加以考慮,根據學生表現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享受到成功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喜悅,從而主動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索。
四、物理實驗和信息技術的融合策略
(一)盡快調整教學模式
將信息技術融入物理實驗,需要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根據信息技術特點、物理實驗所提出的需求,確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以此來保證實驗效果能夠最大限度接近預期。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在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教學時,教師便可采取信息技術+物體運動實驗的模式,要求學生觀察運動實驗現象,通過小組討論或其他方式,對實驗所遵循運動規律進行提煉,隨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對某個實驗項目進行研究,在保證學生思維得到激發的前提下,對其理解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行提升,為物理實驗所具有實效性提供保證[5]。
另外,教師還應對微課的應用引起重視。作為信息技術的主要應用形式,微課強調通過視頻對知識點進行展示,制作微課時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保證視頻長度不超過10分鐘,同時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突出強調,通過搭配音頻、文字講解的方式,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二是創設問題情境,確保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并給出相應的答案。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1.優化教學過程
對物理實驗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通過將相關技術融入前期設計環節的方式,使實驗過程更加詳細且清晰,隨著教學模式得到創新,學生所表現出的學習興趣及最終成果均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教師可選擇借助信息技術建立實驗網站,定期向該網站上傳教學課件、實驗錄像,供學生自行瀏覽并下載。事實證明,這樣做既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對物理實驗進行探究,又有助于對學生能力及學科素養的培育。另外,教師還可以選擇借助信息技術,對物理實驗進行模擬,并通過布置相關課后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圍繞物理實驗展開討論,真正做到以信息技術所具有的高效性、便捷性、科學性為依托,對教學過程和整體效果進行優化,使教學水平最大限度接近預期。
2.改善教學成果
要想使實驗教學活動在物理課堂上得到高效開展,還要獲取學校的支持,例如:根據各班級情況,配備數量適宜的計算機、幻燈器還有其他多媒體設備,同時為學生提供物理實驗所需工具以及模擬器材,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師進行實驗演示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工具及器材對各實驗步驟進行還原。這樣做的目的可概括為以下三點:是使學生學習質量得到強化;是對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進行培養;是通過提升學生思維的方式,為教學效果提供保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應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和具體手段進行創新,通過充分融合現有信息技術的方式,確保物理實驗可得到有序開展,為教學質效的提高奠基。
(三)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要想使信息技術、物理實驗得到充分融合,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質量進行提升,還需要教師盡快轉變自身理念,真正做到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對自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進行提高,確保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優勢可在物理實驗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為主導物理實驗開展的主體,教師所遵循的教學理念及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通常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深遠影響,無論是教師沒有樹立起主動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的觀念,還是不具備靈活運用相關技術進行物理實驗的能力,均會使相關技術所取得的應用效果受到影響。由此可見,教師應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對信息技術所涉及的先進理念與方法進行深入學習,確保自身應用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學計劃和學生情況對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利用,真正做到借助信息技術之手,推動物理實驗有序開展,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
五、物理實驗和信息技術的融合效果
(一)提高數據處理能力
在傳統觀念中數據處理的關鍵是運算,由于學生往往無法做到準確掌握實驗誤差來源,導致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帶領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進而使后續環節的開展受到影響。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有助于教師快速且準確地整理實驗數據,并通過分析的方式得出最終結論,其現實意義有目共睹。以牛頓第二定律為例,該實驗共存在三個變量,教師可先對某個變量進行控制,保證其數值不變,再要求學生對變量數據進行測量并記錄,借助相關工具對數據進行處理,獲得相應的圖像。另外,學生同樣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對儀器原理及內部構造加以了解,通過模擬儀器對數值進行讀取的方式,夯實理論技術并優化知識結構。
(二)激發能動性
信息技術的加入,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學習的難度,教師通過創設實驗情境、模擬實驗操作和融入音視頻等方式,對教學形式進行了豐富,使學生興趣得到充分激發。大部分學生均能夠做到主動參與物理實驗及課堂交流,提出疑問并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僅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學生各方面能力也隨之得到了顯著強化,真正做到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這對其今后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
結束語
高中階段開展物理實驗教學,要求教師對信息技術引起重視,準確把握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的必要性,結合現存問題與成因,制訂相應的解決對策,通過調整教學模式、科學應用信息技術以及轉變自身理念等方式,對實驗過程進行細化,確保實驗效果還有學習質量均可得到顯著提高,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金娜,郭文杰.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以“電場線”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6):2.
[2]楊清宇,郝睿.融合Multisim技術的中學物理可視化實驗的設計與實踐:以“電磁振蕩”為例[J].物理通報,2021(18):1.
[3]張平奎.信息技術在高校數學教育中的應用:評《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物理教育的整合探析》[J].中國科技論文,2020,15(5):1.
[4]林蕓,曾弦,李韻.智能手機傳感器APP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調查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23):3.
[5]陳德康,郝睿,李林森.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中學物理實驗改進:以“驗證向心力表達式”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1):4.
作者簡介:汪國華(1983—),男,漢族,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人,大學本科,武夷山市第二中學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物理。
37995019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