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潔榮
【摘要】古詩想象豐富,意境優美,語言精煉,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瑰寶。學習古詩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之終生受益。正所謂:“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古詩的教學。在古詩的教學中,巧妙使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
【關鍵詞】古詩教學;漢語;想象意境;誦讀;感悟
古詩想象豐富,意境優美,語言精煉,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瑰寶?!霸娧灾荆栌姥浴?,學習古詩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之終生受益。兩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已經充分認識到詩教的重大意義,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而在強調傳統文化的今天,古詩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敖y編”語文教材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古詩文大幅增加,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32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梢?,古詩文在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在增加。那么,在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中如何使精煉難懂的詩句形象化,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寶庫呢?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實際,再根據每首古詩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一、創設情景,激發詩趣
由于古今漢語不同,再加上小學階段學生積累的知識較少,因此,對古詩所反映的詩情畫意較難理解。所以,在學習古詩之前,教師的創設情景、形象引入,將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例如,筆者在教學《山行》一詩時,先大屏幕出示漫山遍野的楓葉如火如荼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后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這情景描述一番,結合提問:“這情景讓你想到什么?”這樣,為理解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先埋下伏筆,使學生學起來輕松入興,為下一步加深學習打下基礎。
二、抓住字眼,理解詩意
古詩的語言十分精煉,短短的一句往往概括了許多內容,包含很深的底蘊。因此,要讓學生理解詩意,必須抓住重點字眼來講解,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認真推敲,才能體會到詩的意境和詩人煉字譴詞的技巧。例如:筆者在教學《泊船瓜洲》一詩時,“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的:“‘綠’在這里是什么意思?還可以換成哪個字?這樣換好不好?”通過換字比較讓學生領悟到“來”“到”“入”“滿”等字都不如“綠”字有聲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一吹就染綠了江南的美景,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讀著“綠”字,讓人仿佛看到了綠油油的草鋪滿了江岸,領會詩人用字的精準。還有杜甫的《絕句》一詩中,后兩行用“飛”和“睡”描寫燕子和鴛鴦,一上一下,一動一靜,一忙一閑,相映成趣。教學中,可以聚焦“飛”“睡”兩個動詞,從上下空間、動靜姿態、忙閑情趣等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樣能使畫面更廣闊,意境更生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三、想象意境,感悟詩情
豐富的聯想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調動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因此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放飛自己想象的翅膀,才能把形象生動的語言化為栩栩如生的畫面永存于頭腦中,更好地感悟古詩表達的感情。在教學中,筆者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詩詞的意境:先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物組成了怎樣的畫面,讓畫面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腦中的畫面,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通過富有感情的描述,配以形象生動的音樂,讓學生想象滔滔黃河水奔騰不息的場面,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詩人那寬廣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情懷。再如,《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引導學生從畫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邊、水中,有序地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從顏色、動靜、虛實等方面將古詩還原成一幅活生生的春江美景圖,體會作者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
四、拓展思路,培養能力
由于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認識理念。因此,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借助畫筆,將詩中描繪的詩情畫意簡單勾畫出來,或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等。例如,學習《尋隱者不遇》一詩時,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把當時的情景編成一個小故事。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了拓展,讀寫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訓練。學習《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教師一邊吟誦,一邊引導學生在白紙上依次畫出稀疏的竹籬、悠遠的小路、如傘的綠樹、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黃的菜花,而學生無形中將自己構想成了畫中的主角——奔跑著的、活潑天真的兒童。這是學生自己所畫所得,理解記憶將更加深刻。
五、指導誦讀,加深記憶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胱尮旁娫~在學生的頭腦中扎根,朗讀記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反復的朗讀是枯燥的,根本激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以多式多樣的朗讀方法來幫助學生讀通古詩,讀懂詩意。例如,師生對讀,教師(或學生)先讀,當教師(或學生)停下的時候,學生(或教師)接著讀下去。師生接讀可揭示古詩的停頓處,學生在接讀過程中能自然感知古詩的斷詞頓句,這比在古詩上標“/”要形象有趣得多。又如,肢體語言輔助讀,因為活潑好動是孩子的特點,所以在讀古詩時,隨著古詩的節奏,讓學生拍手、搖頭等,手口并用不僅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幫助學生記憶。再如,配樂吟誦,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詩中感受美好的事物及景象,以美的氛圍,激發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
運用多種形式誦讀,詩詞隨著這一遍遍的誦讀,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詞匯,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和文化修養,還能更深刻地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感情及詩人的情懷。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里的“熟”就是強調反復吟誦收到的可觀的效果。
中國是泱泱詩國,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燦如星海的優秀詩篇。千百年來,這些優秀詩篇合著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著國人的靈魂,滋養著國人的性情,正所謂:“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币虼?,我們要高度重視古詩的教學,在古詩的教學中,巧妙使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讓古典文學的精華,滲融于他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