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香英
【摘要】誦讀教學是一種古老的教學法。新時期,小學古詩文誦讀教學應該更多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和思維訓練。教師應該在誦讀教學中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
【關鍵詞】小學教育;誦讀教學;應對策略
在2014年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傳統文化,也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更有堅定的民族的情感、理想、共同價值、精神追求。古典詩歌中飽含著中華文化的精華,誦讀古典詩歌在民族文化傳承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挑選優秀的詩歌作品,進行朗誦,并使詩歌朗誦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學習中華民族精神的良好途徑。
從傳統國學教育的效果來看,誦讀教學是最有價值的教學方法。朗誦,指清清楚楚地高聲誦讀,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又是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小學階段是學生感受文學藝術的初始階段,誦讀是小學生感受藝術形象的重要方法。因此,誦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從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來看,誦讀是一種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他們現階段的抽象邏輯思維活動與直接感性經驗相聯系,具有隨機性和形象性。思維訓練過程離不開語言活動,培養學生的朗讀、默讀和復述的能力對他們的抽象思維訓練有重要意義。小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所以非常適合誦讀古詩文。
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說過:“兒童個體智力發展史是人類種系智力發展史的縮影。”在上萬年人類智力發展史中,背誦民族史詩、民族歌謠、自然和社會常識等活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種誦讀活動既傳承了人類的文化,又發展了人類的智慧。兒童個體智力發展也有類似的特點。兒童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充分開發頭腦,運用重復訓練、韻律及旋律情緒全面提升智商。因此,誦讀并不妨礙理解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理解力發展的基礎,對兒童的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古詩文誦讀是當前一項熱門的教學方法。同時,它又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誦讀教學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把握好經典古詩文的思想價值和挖掘經典古詩文誦讀的實施方法。
一、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讓學生在朗誦時跟隨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換句話說,學習語言的方法與積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密不可分。朗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如果讀得更多,文章的語言、句型、節奏和風格自然會滲透到學生的心中。在潛移默化中,它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但作為小學生,他們很少能夠創造性地朗誦,但他們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的大部分功課學習幾乎都是在模仿教師。因此,教師的示范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是非常有效的。朗誦示范的時間也應適當。第一次接觸文本時,無需朗誦文本,可以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困難時進行朗誦,然后在學生需要進行朗誦示范時進行朗誦。教師的示范朗誦應該語言正確,充滿激情,表達出情感,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示范朗誦的內容也應取決于具體情況。例如,為了進一步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可以朗誦全文;要解決問題,教師可以突出最重要的一點,如,朗誦一些關鍵的短語和段落,或者朗誦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且語言清晰的段落。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例句進行學習和模仿,為提高朗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生朗誦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朗誦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培養學生大聲朗誦的興趣,我們必須首先讓學生大膽自由地朗誦。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個時間點,讓學生自由朗誦或結對朗誦,欣賞和糾正自己。教師需要及時鼓勵他們,告訴他們“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這樣學生也會很感興趣。當他們朗誦時,通過大聲地誦讀,可以讓文本內容更加生動。
教師還應掌握和使用教材,教學生學習語言的音樂美,營造良好的朗誦氛圍。在語文教材中,詩歌、童話等體裁句子生動、音韻響亮、節奏有序。它們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極好材料。教師不僅要注重音樂性,還要通過朗讀幫助學生去感受、欣賞和理解語言的音樂美。
三、采取多種朗誦形式,讓學生多朗誦、多練習
朗誦課文應采取多種形式,學生不應反復朗誦。一般來說,以下八種朗誦形式可以交替使用:(1)集體朗誦。這是一種所有學生都參與的朗誦形式。然而,有些學生不應該經常獨自“吃飽”,這會降低學生的朗誦興趣。(2)小組朗誦。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分節參與朗誦,也可以自己組織小組朗誦。教師應做好“服務”咨詢和標準化工作。(3)朗誦指南。教師或學生可以引導學生大聲朗讀,或者組長可以引導學生朗讀,但這種朗誦方法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和朗誦表達。(4) 角色扮演朗誦課文。在學生們眼里,一切都是活生生的。他們特別愿意進入文本中的童話世界。讓學生們在文本中扮演角色進行朗誦課文是一種他們非常喜歡的朗誦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5)游戲朗誦。在文本中添加自制的行動作為一個小教科書游戲。學生也可以朗誦和玩耍。學生喜歡這樣讀。經過幾次“游戲和朗誦”,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一些段落。(6)競賽朗誦:以挑戰競技場的形式,讓學生分組比賽,輪流上臺。競賽朗誦前,組長可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指導,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學生熱情高漲。(7)音樂朗誦。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合適的音樂,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并大聲朗讀。(8)想象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熟悉的課文內容,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注重朗讀的過程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朗讀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朗誦水平仍然有所不同。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和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過程評價,幫助每位學生積極參與朗誦活動,不斷提高朗誦水平。結合語境對學生的朗誦進行反饋,既不打擊學生的朗誦熱情,又能使學生明確朗誦方向,升華朗誦情感。
朗誦似乎很容易,但它包含了教師的很多努力;看似簡單,但需要在課堂教給學生許多的方法和思想;看似容易,卻需要學生能感受到朗誦的魅力。因此,朗誦教學既傳統又新穎,語感與技能并重,這既是文學更是美學。朗讀是語文課堂上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不能認為朗讀是浪費時間,尤其是對于較長的課文。希望我們的語文課堂不要忽視朗誦,希望課堂上不時會有強烈的“中國味”。
參考文獻:
[1](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論原理[M].王憲鈿,譯.商務印書館,1981.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第六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趙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