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銅
摘 要:在新課改政策逐步落實的推動下,我國教育領域愈發關注教學方式的有效革新。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科目,通過學習數學知識內容,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重視數學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有效融合,立足于核心素養教育理念,逐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水準。本文針對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工作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1-007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1.024
現階段,采取具有科學性、高效性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各個科目教師所面臨的新挑戰。生活是數學產生的源頭,而學習數學、研究數學也正是為了造福人民的生活。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對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有清晰、準確的認知,在數學課堂上向學生滲透此種理念,促使學生更加用心地學習數學知識。教師要在數學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化元素,逐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增強數學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為學生之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一、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簡述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適應社會變化、自身成長的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個人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質。小學數學教師想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在教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時,重點關注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方面的培育工作,激發學生勇于質疑的思想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問題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能夠將課上所學的數學知識付諸實踐。采取具有科學性、高效性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其能夠主動探索并掌握正確、高效的數學學習技巧以及解題方法,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概念以及問題的理解,使其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身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靈活轉換思維方法,為學生日后的學習以及發展提供良好的助益效果。
二、小學數學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一些教師存在教學觀念落后的問題
小學時期是學生系統學習數學知識的初期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況直接關系到其日后的發展。然而,縱觀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情況,許多教師都存在教學思想傳統、落后的情況。在教學期間,教師過度關注學生的測驗成績,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個性的保留采取忽視的態度,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教學內容存在局限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當中,許多教師都將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材料,在數學課堂上照本宣讀,并未聯系常見的生活實例,也很少從網絡上下載素材為數學課堂增光添彩,最終導致學生的知識面無法獲得延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不強烈
與其他科目相比,數學課程的知識具有抽象性特點,學生常常難以轉換思路,無法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導致許多學生都會認為數學是一門極難學習的學科,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積極意識嚴重缺失。另外,即便一些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但是依然有許多學生難以緊跟教師講解的步伐,此時如果教師并未采取有效的引導方式,便會加重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困惑。
(四)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
傳統數學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缺乏生活氣息,導致課堂缺乏活力,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有些教師在講解“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時,向學生提出的題目是這樣的:“小李6個小時寫了53個字,那么一個小時寫了多少字?”這個問題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不緊密,也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邏輯。這種問題的提出都是因為教師平日里只關心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對于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的結合并不在意,最終導致教學內容脫離現實。
三、讓數學融入生活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探索
(一)設立具有生活化特點的教學情境
數學這門學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情境都與數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為學生設立具有生活化因素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夠將一些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通過簡單、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進行形象化處理,還可以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存在的意義以及對生活所能起到的幫助作用。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針對“長方形”“正方形”方面的數學知識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長方形、正方形,比如板擦、地磚、門窗等,讓學生觀察并分析這些物品的特征,使學生能夠對長方形、正方形有系統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除了老師向大家展示的事物以外,生活中還有什么事物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呢?”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地舉手回答問題。這種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學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專注力,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意識到數學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促使學生使用生活化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要想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學會使用生活經驗來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就要在教學方案中合理地融入具有生活化特色的內容,并且突出課程中的重點以及難點內容,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有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兩位數乘兩位數”這部分知識內容時,要想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角色扮演游戲,將課堂假設為小賣部,將學生進行兩兩分組,組內的兩個學生一個扮演售貨員,一個扮演顧客,讓學生將自己的物品假設為商品,兩個人互相進行交易,并且要求貨品的價格和數量必須是兩位數,讓學生意識到生活實踐經驗對解決數學問題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除此以外,小學數學教師還要及時地與家長溝通和交流,使其能夠在購物等家庭活動當中更多地鼓勵學生進行數學計算,使學生在生活當中嘗試著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數學計算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對數學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合理改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想要使學生對數學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有充分的理解,增強學生對數學這門科目的親切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對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如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例題進行改動,使其能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更加密切的聯系。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的例題已經十分貼近生活,但是其中有一些例題涉及的區域地點、具體物品等是小學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因此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改動,將例題中所涉及的地區名字改為學生所在地區的某個地名,將一些學生不了解的物體改成學生常見的物體,通過這種方式強化學生在閱讀并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的親切感,增強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主動性、積極性。
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例題改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其一,將例題中所涉及的生活事件改為學生普遍了解,或者最近剛剛發生的事件,為學生設立具有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其二,對例題中所提到的地點名稱進行改動,改成學生平時常常會路過或者常去的地點,使學生在閱讀題目、解決問題時快速融入問題情境中。其三,對例題中所提到的人物名字進行改動,將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名字全部改為班級學生的名字,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激發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欲望,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對課程當中的例題進行改動,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認同感,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解決與探討的課堂環節當中,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四)為學生創造舒適、輕松、和諧的生活化數學學習環境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為學生創設舒適、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許多學校為了提高本校學生的成績,更加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記憶程度,將提高學生的數學測試分數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方向,完全背離了素質教育理念落實的初衷,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要想有效改善這一狀況,小學數學教師要逐步轉換自身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核心地位,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落實到教學工作當中,使學生能夠始終處于輕松、自由、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當中。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三角形”這部分數學知識時,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向學生展示一些動畫人物圖片,并在旁邊附上一個對話框,其中寫著“三角形,都是三,三條邊,三個角,三頂點,三條高”等類似的順口溜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此種方法進行課程導入,在課程開展初期為學生創造出愉悅、輕松、舒適的課堂氛圍,進而逐漸增強學生探究此部分知識內容的積極性以及主觀能動性,最終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五)利用生活中的實物設計課堂教學實踐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材當中,許多數學理論知識都是經由反復驗證、多次實踐總結出來的,然而小學生在學習時并未經歷驗證、實踐的過程,導致他們依然認為數學理論知識是抽象難懂的,難以對其進行深度理解。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組織對應的教學實踐活動,令學生利用實踐的方式來充分了解理論知識是怎樣得來的,提高學生對理論內容本質的認知,從而全面學習數學知識,并深層理解知識。要想達成上述目標,教師可以利用實際生活中的物體來規劃與設計教學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可以從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理解數學理論知識,并主動地進行探究,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例如,在講解關于“表面積”方面的理論概念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提前準備紙張、剪刀、膠水等物品,在課堂上為學生布置制作立體模型的任務,此后利用直觀形象的方式為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并為學生展示制作幾何模型的流程以及具體操作,令學生模仿教師的做法進行操作,再將立體模型進行裁剪,制作成為平面圖,并探究如何計算物體的表面積,進而將得出的公式進行簡易化處理,最后得出與教材內容相同的數學公式。再比如,在講解關于“平均分”方面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拿出8塊糖果,平均分給4個學生,令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實踐當中領悟數學知識及概念的內涵,理解除法知識的使用原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促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內涵,掌握對應的學習方法,進而完善學生的實踐思維能力,逐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六)師生互換,提升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高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想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采取師生轉換的教學方式,有效提升數學生活化課堂開展的有效性。在使用師生互換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時,小學數學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意識到自身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激發學生在多個方面的個人潛力,實現數學知識內容與生活元素之間的有機融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性。例如,在講解“小數乘法”這節數學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探究,并為班級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將學生依照合適的方法進行分組,讓每組的學生自行利用課下時間查閱相關文獻以及網頁,共同做成一份具有生活化特點的教案,并選出一名學生在下節課課堂上扮演教師,為班級學生以及教師講解關于小數乘法的數學知識內容并配上具有生活化特點的例題。此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也使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理解以及探究能力,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這門科目與學生的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如果學生能夠對此有清晰的認知,那么會對學生的日后學習與發展形成良好的助益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在課堂上滲透生活元素,采取科學的方式為學生設立具有生活化特點的數學教學情境,向學生提出具有生活特點的數學問題;小學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使用生活中的經驗解決數學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并且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生活化改動,重視數學教學環境的有效創設,從而有效強化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生活化意識,使其能夠科學地將學過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當中,增強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思維能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謝仁存.抓數學核心素養要素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實踐[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3).
[2] 楊旭.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C]//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2019.
[3] 潘秋英.數學之美: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9(8).
[4] 馮萍英.讓數學融入學生生活——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