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娟
摘 要:隨著物流產業、電商產業的發展變革,以及職業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急需調整。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構建新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四個主體協同育才,致力于不斷提升不同階段的物流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以期促進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物流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產教融合
一、新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物流產業變革要求提升人才培養發展適應性
“十四五”開局以來,物流產業的低碳、數字化發展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重要趨勢,物流產業正在發生變革,物流供應鏈正在形成新格局。與此同時,物流產業對能夠適應產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傳統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
(二)區域經濟發展要求提升人才培養技能復合性
浙江省正處于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時期,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明確,要將浙江交通大物流建設納入重點工作。在這個發展節點,培養具備工匠精神、卓越技能的物流產業高技能人才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具備開放思維、跨界思維、項目管理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的技能復合型物流專業人才,更是助推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職業教育改革要求提升人才培養校企合作互動性
依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職業教育要積極改革現有的教育模式,努力采用多品種、小批量、復合型、涉外性、有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訂單式教育及校企聯合辦學新模式。
(四)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要求人才培養具備精準性
技工教育具有極強的職業教育屬性,在當前形勢下,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學生只有德技兼優才能得到企業的青睞。為此,企業從人才培養早期就介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行業企業的真實用人需求,更好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二、新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結構
為了助力浙江省新型物流產業發展,實現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深度產教融合,浙江公路技師學院管理系進行了校本實踐探究,構建了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四方聯動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政府主導、行業指引、學校主推、企業驗證的閉環構想,以行業規范為標準,以學校人才培養為核心,以企業實訓為檢驗,密切與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通過建立系列合作機制,互利互惠,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
學校與物流企業、物流協會建立了密切聯系,以物流企業和物流協會制定的行業標準為指導意見,同時進入各個企業了解各個一線崗位的要求,并根據這些真實的崗位要求提煉人才培養要素,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就業,讓學生在行業中自主選擇心儀的企業,更為重要的是,針對整個行業主流企業的需求進行調研,對于學校育人更有普適意義。學校可以根據調研結果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從而根據不同模塊制定適應不同崗位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的能力。
三、新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實踐
學校對實踐教學進行了體系創新,根據校企共同參與、協同管理的原則,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共同進行實踐教學,以培養能夠滿足物流產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實踐教學目標設計采取“一體兩翼”策略
一體,即目標恒定。將立德樹人始終放在實踐教學的第一位,著重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兩翼,即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認定。一方面學生要在夯實技能基礎的同時提高創新素質和持續發展素質;另一方面,學生要取得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通過行業的各種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在目標設計過程中,參與人員包括學校教學骨干與管理人員,以及來自政府、行業、企業的相關人員,特別是對崗位需求最了解的企業一線專業技術人員。
(二)實踐教學內容設計采取“三層次”策略
在教學內容上,學校依據教學大綱以及企業提供的崗位需求,融合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梳理出了由易到難的三個層次教學內容。
底層模塊是“基礎能力”層次,以學生就業所需的最為基礎的內容為主,覆蓋了所有的通識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讓學生具備基礎職業素養。
中層模塊是“專業能力”層次,涵蓋了職業技能的主要要求,覆蓋了本專業的主干特色課程,讓學生能夠完成崗位的工作任務,凸顯專業特色。
高層模塊是“綜合能力”層次,要求學生完成發展性任務,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以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實踐課程為主,幫助學生提升技能,使其能夠勝任企業的多個崗位。
學校物流相關專業當前的實踐教學模塊正是這樣區分并加以組合的,呈現出底層模塊作為基礎、中層模塊互成體系、高層模塊相互融通的特征。與此同時,學校將職場工作體系轉換成學習任務體系,根據學習任務分析結果開發數字資源,將物流職業標準直接融入課程體系,充分按照企業崗位、工作流程設置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完成學習,讓學生的所知所學更加情境化、真實化,真正學有所用。
(三)實踐教學平臺設計采取“二平臺”策略
學校為進一步提高物流專業教學質量,不斷優化校內與校外兩個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校內實踐教學平臺更加適用于處于起步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融合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在設計上既要重視與實際生產環境相符,也要重視打造安全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如學校采用的國際貨代實操教學軟件,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在一個仿真平臺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的虛擬企業和模擬項目進行訓練,讓學生快速掌握海運、空運、陸運、多式聯運、報關報檢等基本技巧。實訓室建成的仿真環境可使學生完成一系列操作流程,從而讓學生得到全方位鍛煉。
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即學校設置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教學的核心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符合企業一線崗位要求的職業素質。目前,學校擁有數十家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同企業開展了“4+2+1”(每周崗位實踐4天、專業課程學習2天、休息1天)定點定期合作,同時,物流專業與物流產業、電商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為此需要特別把握電商重要節點,如“雙十一”“雙十二”,學校與相關物流企業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四、新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效果
(一)提升學生發展力
學校在實訓環節,致力于讓學生在企業生產一線的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四個主體聯合行動,將學校的實訓環境營造成企業生產一線,實現了工學合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直接接受企業的正規技能訓練,掌握生產要求,能夠直接在動手實操的時候掌握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知識建構與技能學習合為一體。
經過多年努力,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別是技能綜合訓練使學生對企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教師一體化教學能力
在傳統的專業技能訓練中,通常學生的實訓是由學校教師指導的,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為此,學校要讓教師參與企業生產,掌握當前的產業實際應用技能,提升一體化教師的比例。
同時,學生實訓也應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承擔,充分發揮企業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現在,學校邀請了企業中的專家,與學校教師一同進行教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建立立體人才庫,切實提升教師的一體化教學能力。
(三)提高專業輻射力
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后,教學管理方式也要隨之變化。
在學校構建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必須遵守學校和企業的規章制度,為此學校的教學管理方式也要進行創新。學校需要建立系統、有效、高質量的管理體系,突出教學管理的服務職能,在過程性管理中提高教學質量,用現代化、科學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對教學過程管理進行創新,進而提高專業輻射力。
五、小結
綜上所述,基于浙江公路技師學院的實踐,新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夠適應產業發展趨勢與職業教育改革趨勢,更好地發揮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四方的優勢,融合最優育人資源,培育物流產業迭代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丹,韓志鳳,孫慧,等.面向復合型物流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模式探索[J].物流科技,2021(12).
[2]談夢,劉寧.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專業人才培訓模式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1(19).
[3]鐘曉燕,歐偉強.數字經濟背景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物流研究,2021(3).
[4]吳瓊.產業轉型背景下寧波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2.
(作者單位:浙江公路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