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蕾
摘要:豬流行性腹瀉是生豬養殖過程當中一種常見的疾病類型,對生豬健康生長威脅極大,該病主要多發于冬季寒冷季節。為了有效控制和減少豬流行性疾病的發生,保證養殖業持續穩步發展,本文當中針對豬流行性腹瀉病的病原學特征及臨床癥狀進行分析探討,在準確診斷的同時,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夠控制和減少豬流行性腹瀉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豬;流行性腹瀉;病原;臨床癥狀;診斷;防治措施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于生豬感染冠狀病毒所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性疾病。病豬多表現為腹瀉、嘔吐與脫水,新生仔豬患該病之后,常常出現嚴重的脫水情況而發生死亡,且死亡率多達50%以上,給生豬養殖業帶來巨大危害[1]。為此,本文結合實踐,對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斷及其治療進行探討和分析,希望能為有關人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1 病原學特征
在生豬養殖業發展過程當中,時常發生一些疾病,豬流行性腹瀉較為常見,該病主要是由于生豬感染豬流行性病毒所導致,該病毒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病毒粒子為圓形,達到130 nm直徑大小[2]。該病毒對處于哺乳期的仔豬具有較大危害,自然環境條件下,耐熱性較差,抵抗力低,通常環境溫度56℃條件下50min或者65℃溫度條件下10min便可將病毒完全滅活。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對于普通的消毒劑都較為敏感,所以生豬養殖過程當中,應當充分配備各種消毒劑,如碘制劑、1%苯酚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等均能將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及時滅活。豬流行性病毒對于各種品種,各種年齡的豬都具有易感性,一般情況下,90日齡以上的豬感染此類病毒之后多不會發生死亡,經一段時間之后便會自愈。豬流行性腹瀉冬季寒冷季節較為多發,周期性特征明顯,所有豬只都具有易感性。相對而言,仔豬有著更高的染病率,極易遭受病毒危害,并呈現規模化發生。成年豬發病率較低。傳播途徑方面主要包括病豬排泄物、飼養器具和遭受污染的飼料以及運輸車輛等。
2 臨床癥狀
豬流行性腹瀉相較于豬傳染性胃腸炎有著較為類似的發病特點,但該病相對傳播速度慢,病情相對較輕。腹瀉發生初期,常常出現仔豬急性死亡。臨床表現為:水樣便較為明顯,并具有嘔吐情況,排出黃色以及灰色的腹瀉物,有的為透明水樣[3]。不同品種和不同年齡的豬都具有易感性,尤其是仔豬遭受的危害更大,育肥豬通常為2d潛伏期,初生豬一般達到36h。7日齡的仔豬感染該病腹瀉4d左右,常出現脫水死亡,死亡率達到60%以上。育肥豬染病后死亡率較低,通常為2%左右。成年豬常出現食欲下降、腹瀉、精神狀態不佳、通常5d左右多能自行康復。
3 實驗室診斷
綜合考慮流行特點、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便可作出初步診斷。然而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腸胃炎以及輪狀病毒有著較為類似的癥狀[4]。所以診斷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和以上疾病鑒別診斷。病料采集之后,及時實施細菌學檢查,如果未發現致病菌染色與生長現象,可對病死豬腸道黏膜進行采集,認真沖洗,之后進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熒光染色處理,并與上述疾病進行鑒別,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經染色之后,表現為黃綠色,而豬傳染性胃腸炎以及輪狀病毒沒有這種染色變化出現,因此基于這一結果,便可對豬流行性腹瀉病做出診斷。
4? 防治措施
4.1治療
豬感染該病之后,及時將原來投喂的飼料停止,并保證清潔飲水,將少許食鹽和紅糖投入到飲水當中,供給能量,為減少病豬腹瀉,可以為病豬補液鹽,并按照0.1mL/kg·bw注射2.5%恩諾沙星,1次/d,持續應用3d,便能起到抗菌消炎的良好效果。同時按照0.1mL/kg·bw,在另一側注射黃芪多糖,1次/d,持續應用3d,可以提高病豬自身抵抗力,還能起到較好的抗病毒作用,以上治療7d之后,病情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4.2 預防
1)接種疫苗
九月份入秋后,選用合適的疫苗對種豬進行普免,如運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進行普免,21d之后,再開展第2次免疫工作。進入冬季對懷孕母豬實施免疫接種,于產前20d左右開展疫苗免疫,可有效保護仔豬。
2)重視對豬場的管理
養豬場飼養管理水平對于豬流行性腹瀉的預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5],一般情況下,豬感染豬流行性腹瀉,很多和養殖環境條件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同時和飼養管理水平緊密相關。所以必須要充分重視生豬飼養管理工作,發現病毒后,可將一些抗菌藥物投放于飼料中,而且應當及時隔離病豬,避免造成群體發病。育肥豬應當運用限飼方式,合理控制進食量,飼養工作人員還應當將仔豬斷奶工作充分落實好,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
3)做好豬舍的環境衛生工作
良好的飼養環境條件,可大幅控制與減少生豬發病幾率,因此生豬飼養過程當中,應當最大程度確保豬舍干燥衛生,確保豬舍有著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溫度適宜,并定期落實好各項消毒措施。另外,還應當對豬的體表乳房進行消毒,結合豬場欄舍情況,認真落實產房衛生,并加強消毒,科學合理的安排配種、分娩工作,減少病毒傳播幾率,消毒劑可選擇燒堿,也可運用雙季銨鹽類絡合物。
4)重視對仔豬的護理
由于仔豬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幾率較高,因此工作人員要加強仔豬護理,保證初生仔豬及時吃上初乳,增加自體免疫。并對下列不良應激因素有效控制,如:避免出現較大的溫濕度改變,合理轉群以及采血等。合理增加仔豬哺乳時間,轉群和斷奶不應當同時開展,也不可對飼料頻繁更換,減少各種不良應激因素的發生,結合具體實際,及時注射疫苗提高免疫力。
5 結語
豬流行性腹瀉是生豬養殖過程當中一種較為多發的疾病類型,尤其是冬季發病率更高,該病對仔豬危害性極大,常常導致大量豬只死亡,降低生豬養殖效益。所以生豬飼養管理過程當中,為避免豬流行性腹瀉的傳播流行,要對該病防治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加強疫苗接種,重點做好養殖場的環境衛生,清理圈舍中的糞便污染物,提高飼養管理水平,保持豬舍良好衛生條件,防止病毒侵入豬群,減少豬感染病毒的幾率。另外,對于豬流行性腹瀉疾病,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及時對病豬進行隔離,根據疾病的特征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技術措施,使豬流行性腹瀉的傳播和蔓延得到有效控制,保證生豬健康生長,增加養殖收益,更為生豬養殖業持續穩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蘇忠華.淺談生豬腹瀉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2):67.
[2] 謝國平.淺析豬腹瀉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15,36(6):34-35.
[3]甘振磊,湯德元,李春燕,等.豬流行性腹瀉流行特點及流行現狀的研究[J].豬業科學,2010,27(12):24-28.
[4]林初文,莊金秋,謝印乾.我國主要豬病毒性腹瀉疾病的特點及其防治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2007(5):121-123.
[5]錢永清,鄒勇.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及其防制[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07(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