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教育心理學分析,小學生自信心代表一個多維度(學習、社交、運動等)的心理機制,整體上表現為對自身高度肯定、高度認可的心理狀態。從教學角度出發,為培養小學生自信心,應努力為其營造一個輕松、愉悅、自由的氛圍。文章從籃球課外運動的角度出發,詳細列舉了培養小學生自信心的具體策略,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籃球課外運動;小學生;自信心;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3.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8-0013-03
引? 言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觀點,教育視閾中的“人生而不同”根源是智能優劣不均,廣義上的“學習者”在掌握一項技能、解決一個問題、創造一項成果的過程中,在潛意識的調動下,會明顯傾向于自身最具優勢的智能運用。而當多個個體面對同一個學習項目時,由于所需要的優勢智能較為統一,會表現出好壞、成就優劣之分。以籃球運動為例,“身體運動智能”優勢較強的小學生,明顯表現得更如魚得水,在此過程中自信心更容易建立起來。如果在常規籃球運動上添加“音樂節奏”這一附加條件,如按照音樂節奏運球,則同時具有較強“音樂律動智能”的小學生明顯比單一“身體運動智能”優勢較強的小學生表現更加出色。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利用籃球課外運動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只關注籃球技巧、籃球知識的傳授,還要積極挖掘籃球精神、籃球文化、籃球人物等,滿足小學生多元智能的需求。同時,教師應結合小學生心理、生理、興趣、能力等特征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形式。當然,所有實踐形式都應遵循正向引導的原則,注重激勵引導,讓小學生獲得充分的滿足感。
一、大力宣傳籃球精神,塑造堅韌品格
為促使小學生更好地參與籃球課外運動,學校應從多方面加大對籃球課外運動的宣傳力度,在校園中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學校可根據自身籃球教學情況及現有基礎設施,建立獨具特色的籃球文化體系,在校園中營造全員參與籃球課外運動的氛圍[1]。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小學生參與籃球課外運動的興趣,學校在開展校園宣傳教育時,不僅可以為小學生講解豐富多樣的籃球知識,講述籃球趣聞,還可以宣傳籃球精神。籃球精神作為一種信念引領,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小學生的心理、思想。教師可以中國男籃的奮斗史為基礎,向小學生介紹王治郅、姚明等籃球運動員為國爭光的事跡,向小學生傳遞堅持不懈、努力拼搏的體育精神,使小學生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深層魅力和人生價值。
向小學生宣傳籃球精神是激勵要素,在籃球戶外運動中塑造堅毅品質則是充分條件,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才是最終目的。在籃球課外運動的熱身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從具體的“籃球人物”入手,向小學生講解籃球人物的生平事跡,使其從內心感受他們面對困難敢于拼搏的精神,體會他們對籃球的熱愛,促使小學生在參與籃球課外運動的過程中,實現自信心的提升。
又如,教師可以姚明作為參照,讓小學生了解這位籃球巨人是如何建立自信心,以及籃球對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小時候,姚明在上學期間常常因為身高比同學高出很多,而受到同學的排擠,導致姚明小時候非常自卑,也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9歲開始姚明逐漸接觸籃球,并對籃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中找到了自信心。姚明17歲入選國家青年隊,18歲入選國家隊。學生通過參加課余籃球運動了解以姚明為代表的各種籃球人物,了解其從不自信到自信的轉變過程,可以逐漸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學習籃球人物身上的堅韌品格,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積極作用。
二、舉辦課余籃球比賽,努力展示自我
通常來說,如果小學生在某一方面缺乏自信,很容易產生連鎖反應,如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中也會表現出不自信。需要明確的是,缺乏自信與做得不好并沒有直接關系[2]。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小學生的籃球基礎并不弱,但由于缺乏自信,自認為自己技術不牢固,在籃球訓練、比賽時容易緊張。例如,當自己拿到籃球后,不能第一時間根據場中的情況選擇突破或者投籃,而是比較猶豫,害怕出現失誤。相較于跳繩、乒乓球等單人運動,籃球運動需要學生更加注重團隊意識及比賽戰術。部分小學生由于缺乏自信,也會在具體戰術的實施過程中,表現出迷茫或者遲鈍的現象。這種自信心的降低,通常在單人籃球技術練習中并不會有明顯的體現,但當開展多人籃球對抗時,這部分學生往往會表現出退縮不前、被動等球等行為。
針對上述情況,在籃球戶外運動的實踐中,教師要提供多種形式的練習,除了單人練習、雙人配合外,還要為小學生組織三人籃球、半場對抗、全場比賽等多種形式。總有一種能夠契合小學生的“優勢智能”,以此來逐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自信具有“傳染性”,相對應的,自信心同樣具有“感染力”。小學生應在多元化籃球課外活動中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籃球水平,通過不斷實戰,熟練掌握籃球運動中的各種技術,恢復自信心。在自信心的支撐下,學生能夠不斷適應各種籃球運動場景。學生個體的籃球技術水平越高,隊友之間的配合也就越好,贏得比賽的概率也就更大。事實上,對于體育鍛煉活動,不論是個人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還是團隊活動取得優異的成績,都是不斷實現目標的過程,都能夠讓學生產生心理層面的滿足感。體育活動的競爭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正視難題、敢于解決的思想意識,提升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強化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能夠使其將上述能力運用到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
例如,學校可針對三年級及以上的班級舉行籃球比賽。教師可以讓每個班級按照自愿參加的原則,選派相應數量的學生參賽。由于小學生處于成長發育較快的階段,因此,為了保證籃球比賽的公正性、公平性,三四年級的籃球比賽可以選擇投籃比賽、運球比賽等形式;五六年級可采用五人制比賽,按照比分確定輸贏。班級中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的性格相對內向,不敢或者不愿在大庭廣眾之下表現自己,經常利用各種理由逃避。對此,課余活動指導教師要對此類學生加強心理方面的引導,緩解其對集體活動或者競技運動的抵觸心理,鼓勵其積極參與課外籃球比賽。在競賽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比賽的隊友,盡可能與性格相合、相互熟悉的同學進行組隊。這樣,隊伍成員之間可以相互鼓勵,打破心理枷鎖,逐漸樹立自信。或者在比賽時,教師可以采取隊長輪換的方式,讓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擔任隊長,體驗比賽時掌握全局的感受,積極主動地參與比賽,讓學生敢于在人群面前展現自我,增強自信心。當然,學校也可以與其他學校交流溝通,舉辦校外籃球交流比賽,讓學生在參加比賽的同時,能夠認識更多的朋友,培養交流溝通能力,并逐步讓性格內向的學生開朗起來。
三、樹立籃球運動意識,靈活應對問題
籃球課外運動是小學生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從籃球技術、能力及身體素質(如爆發力、跳躍力)等方面分析,小學生之間的差異并不大,這是由小學生年齡階段生理機能限制所決定的。因此,真正影響小學生自信心的,并不是籃球打得好壞,而是籃球意識是否強烈,它包括團隊配合、戰術運用、自我犧牲等意識。當前,人們對思想意識有著深入的研究,認為意識是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變化的自我反映。換句話說,意識是個體心理的外在表現,也是是否具備自信心的標志。強烈的籃球意識實質上代表了小學生對自我的認同,意味著“我”是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這也是自信心的表現。從籃球課外運動的角度分析,學生參與籃球活動的最初目標是贏得本次比賽。而在比賽中隊員之間要想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則需要每位隊員樹立籃球運動意識。當學生樹立籃球運動意識之后,在面對籃球場上發生的各種問題時,便能夠采取靈活的應對方式。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三對三”對抗賽時,不能放任學生進行自由活動,而要隨時關注學生的運動表現,及時對一些不良的運動行為進行提醒和糾正,引導學生培養正確、健康的運動意識,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運動乃至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當發現某位學生只顧自己持球運動,在被對方球員攔阻甚至多人包夾時仍然試圖強行突破,教師可以在其失球后及時指出其錯誤做法,告訴他要有團隊意識和大局意識,在籃球運動中不僅要相信隊友,還要拓寬視野,在持球、運球的過程中隨時觀察隊友的位置,把籃球傳給更有投籃機會的球員,協助團隊取得勝利。又如,當看到某位學生持球、運球能力較差,但投籃命中率非常高時,教師可以給予其充分的肯定,告訴他籃球運動不僅需要全能選手,還離不開擁有專長的球員。通過在運動過程中向學生講述籃球運動的道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擺脫失利的沮喪心理,增強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心,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宏觀思維、全局意識等。
四、回顧學生精彩表現,保持自信心態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并不能保證時時刻刻都保持在巔峰狀態,有高峰勢必有低谷。學生如果因心情、環境等因素導致課外籃球運動表現不好,就容易產生心理落差,產生不自信的問題。例如,當學生身體不舒服時,可能在籃球練習中不斷出現停球失誤、運球丟失等問題,甚至越努力失誤卻越多。此時,學生的心理負擔將會不斷加重,可能會對自己的籃球能力失去信心,認為自己之前的優異表現可能是出于運氣,甚至可能會對自己的整體狀態乃至未來人生持有懷疑的心態。部分學生雖然在平時籃球練習或者與同學進行對抗時表現突出,但進入競賽后往往會緊張、焦慮,導致在對抗過程中屢屢失誤,進而使心理問題進一步惡化。
對此,學校或者課外活動指導教師在學生日常參與籃球課外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將學生在球場中的優異表現記錄下來,并做好記錄、存檔。對于部分缺乏自信心或者籃球比賽失利的學生,為了提高其自信,教師便可以讓其觀看原有表現出色的視頻或者圖片,進行心理層面的慰藉,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愛之情,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比如,舉行籃球課外運動比賽時,比賽雙方勢必有一方勝利,一方失敗。課外活動指導教師可以在比賽之后,學生意志消沉時,讓學生觀看比賽隊伍相應的精彩表現視頻或者圖片,重新找回自信心。
同時,指導教師也可以對比賽隊伍進行適當的話語鼓勵,如“這次比賽雙方實力相差不大,下次找準機會便可以獲得勝利。”或者“這次比賽失利正好是我們隊伍發現問題的機會,以后在籃球課外運動時,注意解決比賽中發現的問題,便能夠在下次的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學校和課外活動指導教師讓學生回顧優秀表現的過程,本質上是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心的過程。
此外,除了現場或者事后的心理安撫外,教師還應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提醒,告訴學生“勝敗乃兵家常事”,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會有極佳的表現和巔峰的狀態,但同時也會有失誤的情況。每位學生都要理性看待自己的表現,無論是勝利還是失誤,都不能沾沾自喜或者自暴自棄。學生要學會從成功中發現不足,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既要保持必要的自信,同時也要避免盲目的自信,促進自身籃球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對于性格內向、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更應時時向其傳遞正確的勝負理念,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每一次的失利。當發現學生的心理較為脆弱時,教師要合理分配多人合作的團隊,將心理成熟、性格穩重的學生與此類學生分配在一起進行練習,必要時可以由教師親自與該學生組成籃球合作小組,在進行籃球運動的同時對其優異表現及時給予肯定,不斷增強其自信心。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自信心的正確培養,對小學生實現身心健康成長有積極影響。籃球課外運動的鍛煉能夠使學生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身體行為與學生心理自信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身體素質越強,其自信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學校、教師為提升小學生的自信心,應加大對籃球課外運動的宣傳力度,提升小學生籃球課外運動的參與頻率。舉辦校內比賽和校外交流比賽可以讓小學生在比賽中逐漸提升自信心,使其以更加積極向上的心態參與體育鍛煉、感悟生活。
[參考文獻]
林宇彩.籃球運動對中學生的教育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J].運動精品,2019,38(11):50-52.
張濤濤.籃球運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影響研究[J].才智,2019(28):186-187.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體育家庭作業對小學生體育精神影響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6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仁海(1976.9-),男,福建三明人,任教于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