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珍
摘 要:當前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應當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使大學生在習得英語知識、獲得英語技能的同時,塑造優良的思想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但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比較弱化,沒能將育人元素融入課程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免會側重于語言點的講解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略語言教學的育人功能,并未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基于本校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實際案例分析,探討大學英語與思政元素相融合路徑,將大學英語和課程育人結合起來。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育人;案例分析
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課程思政及課程育人是當前的一個熱點話題。課程思政是在全面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進一步強調其他課程必須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協同發力的形勢下提出的。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實施“十大育人”體系,“課程育人”是其中一個,并排在第一位。教育的更高要求不在“教”而在“育”。本項目秉承“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宗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一、立足教材,凝練大學英語育人教學目標
以《新生代英語》第六單元為例,單元主題為“壓力”,強調壓力如何正確看待壓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思考“壓力”的意義。傳遞疫情期間的正能量, 引導學生積極面對壓力、克服壓力,培養學生迎難而上的責任擔當和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整個教育教學思路中,大學英語教學以“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教育融入語言教學,使學生在語言學習與運用中得到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語言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構建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轉型。通過引入的思政育人元素,培育與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和中國精神等。
二、大學英語與育人相融合的具體實施方法
(一)課前導學課后延學,布置與單元主題相關任務。
課前,利用藍墨云班課APP,控制教學過程。發布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前導學任務和學習資源,進行線上測試和線上指導、教學評價、記錄學生學習行為。通過課前、課后的作業、作品,獲得個體、小組及班級整體的學習效果數據在本單元中,讓學生觀看“中國00后大學生完成自制火箭”視頻,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以發表視頻觀后感為導入,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他們開口談論面對壓力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明白適當的“壓力”也是動力,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二)課中展評學練思,全程融入育人元素。
課中,以“展-評-學-練-思”的五階遞進能力訓練模式開展小組合作、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辯論等教學互動。在單元中,通過辯論環節--“壓力的好與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壓力,正確看待壓力。學生能更好地感知到適當壓力帶來的好處,培養學生積極應對壓力的意識。引導學生要有理想、有責任擔當和職業素養。開展頭腦風暴進行討論:What is your stress? 讓學生講述自己對“壓力”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壓力,然后以What do you think of stress? Do you think it is good or bad進行辯論。進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壓力,適當的壓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正確看待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不能每天無所事事沉迷手機和網絡游戲,我們要有理想和職業素養。并且傳遞疫情期間正能量,引導學生積極面對壓力、克服壓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個環節進行思想升華,從而進行思政教育。向學生展示疫情期間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引導學生要向他們學習:克服壓力,和壓力做朋友,學會減壓,勇于擔當。教育學生要有理想、有責任擔當和職業素養,從而推進課程思政。
(三)課程思政全程融入,育人目標有效達成。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將職業文化熏陶、勞動精神的培養融入教學行為。以“壓力”單元為例,職業規劃對應職業素養、學當工匠對應工匠精神、面對壓力對應責任擔當,從教學出發點弘揚傳統美德。通過教與學、練與思,育訓時代新人。教育學生要有理想、有責任擔當和職業素養,從而推進課程思政。在教學中,各步驟環環相扣,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推進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整個教育教學思路中,《大學英語》教學以“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教育融入語言教學,使學生在語言學習與運用中得到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語言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構建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轉型。
三、結語
《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并通過英語學習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的德育功能,加強思想思想教育,優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在英語讀寫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全面實施課程思政,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界的共識。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把大學英語語言教學和育人結合起來是每個英語教師要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所以大學英語教內容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傳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宋麗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智庫時代,2019(2):43-44.
[2]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3):126-128.
[3]沈軼.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有效途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9(3):
121-122.[11]嚴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J].黑河學2019(9):105-108.
[4]周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路徑研究[J].吉林工程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9):52-54.
[5]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