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堤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我國高校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產出導向法”作為一種全新的中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理論,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大學英語教師的關注。本文嘗試探究 “產出導向法” ( POA) 在思政元素融合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POA 是否比傳統教學方法更有助于思政元素的吸收與內化。提出將“產出導向法”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同時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中,以期為課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方法;課程思政;產出導向法
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同年,發布的新版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提出: 大學英語教學要主動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如何在教學中發揮隱性思政教育,將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承、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是大學英語課程面臨的新課題、新使命。目前相關研究多從理論探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和實施策略,教學實證研究相對匱乏。其實,教學方法是課程思政實現的重要途徑。學者提出以知識點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充分發揮大學英語的思政育人的作用。有目標、體系化、漸進式的教學設計才能潤物細無聲地使課程思政目標內化。何種教學方法更適于課程思政建設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有待更多實踐研究的檢驗。“產出導向法”(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 稱 POA) 立足我國外語教學“學用分離”實際,挑戰 “先輸入后輸出”的傳統教學,為眾多大學英語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其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應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初步驗證,但尚待開展更多有關 POA 是否適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
一、“產出導向法”理論及其研究概述
在外語教學“方法熱”的“后方法時代”( post-method era) 背景下,為了解決外語教學中的“學用分離”問題,中國學者文秋芳教授基于二語習得理論研究成果和“輸出-驅動-假設”學說,創建了彰顯本土特色的“產出導向法”(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倡導“將產出活動作為驅動手段( output-driven) 和教學目標,將輸入活 動作為促成手段 ( input enabled) ”,提倡“邊學邊用”“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教學理念,注重“學”與“用”的聯動和緊密銜接。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產出導向法”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以“輸入-輸出”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倡導“驅動-促成-評價”循環的教學范式。就教學目標而言,“產出導向法”以實現成果輸出和“知行合一”為旨趣,不但以語言材料的輸出為起點,而且還利用輸出驅動、循環輸入和遞進式操練來驅動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筆者認為通過教學實驗,探討POA是否適用于課程思政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POA是否比傳統教學更能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作用具有現實價值。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
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通識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和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該通過隱性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本國文化自信,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需在課程建設、教材編寫、教學實施等各個環節充分挖掘其思想和情感資源,豐富其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綜上所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是新時代對每一位大學英語課程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每一位大學英語課程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擔當。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和思考
第一,傳統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思維限制思政元素的融入。傳統大學英語課堂以課文精讀為主,現有的教學資源大多強調語言形式。為掌握特定的語言形式,學習者必須進行反復練習(張文娟,2017)。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教師提高了思政內容在課堂中的比例,學生也很難把握“思政”與“專業”之間的平衡。此外,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教評模式無法對學生的思政學習產出作出系統的評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由此可見,各高校要想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現有的教學中心進行轉移,從傳統的“以語言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或學習為中心”。同時,在此基礎上,高校應對現有的教學內容和資源重新進行必要的整合,設計具有“價值性、隱蔽性、針對性”的思政教學內容,從而構建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支撐的教學體系(婁淑華 等,2021)。第二,現有建設缺少相關教學者和教學法的引領。大學英語課程教師大多都只具有與專業相關的學習背景,本身并不具備較強的思政教學能力,很難將課本中的思政元素以體系的形式挖掘出來,這也是導致課程思政教學“零散化”的主要原因。早年間,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主要依賴西方教學法的支撐,但“課程思政”理念極具中國特色,教師無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與之完全匹配的概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元素的融入困境。在“后方法論時代”里,教師若想追求完全適配的新教學法,勢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如今,國內外的學者們都更加側重于教學法的縱向研究,即對現有教學法進行深入挖掘,使之適應當下的教學情境。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深度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出導向法”無疑是當下最可行的路徑。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產出導向法”教學法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越來越受到我國教師的青睞;同時,課程思政教學也已在我國高校全面推行和開展中。基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將“產出導向法”運用于所教授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改變傳統大學英語課程“學用分離”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英語的熱情,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其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對主題的思考和凝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實現價值引領作用的同時,提高了其英語語言產出能力。此外,“產出導向法”也幫助課程教師創新教學手段和授課形式,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多元化角色。誠然,“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更多的教師同仁們探索和實踐,從而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同時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1-04 ]
[2] 陳雪貞.最優化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現[J]. 中國大學教學,2019( 10) : 45-48.
[3] 文秋芳 .“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5):37-43.
[4] 龔勤 .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