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昕 林迅





摘? 要:如今的城市面臨著文化同質化的問題,許多城市的公共空間被更具經濟附加值的商業空間所占領。公共空間作為城市文化集中體現的場所,其對城市文化的表達就顯得至關重要。避免城市個性的喪失,需立足于當代城市美學的構建。通過錄像藝術的角度,理性探索城市公共空間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方式,有利于避免流于表象的城市美化運動,并利用視覺藝術表現的優勢,提高人在城市文化中的參與性與體驗度。
關鍵詞:城市文化;公共空間;視覺藝術;錄像藝術
一、引言
城市是時空交匯的地方,是一個充滿意義的多面體。不斷流動的城市文脈,承載著市民的榮耀與夢想,豐富而獨特的城市景觀,鐫刻著市民的情感記憶。城市作為文化的容器,積累著人類的審美體驗,彌漫著居民的人文情懷[1]。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說過: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人們也可以說依靠城市的文化符號來銘刻記憶。文化對于公共空間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如今過度的商業傳播占據了城市公共空間,城市文化表達自己的能力受到限制。筆者不斷思考視覺藝術作品能否作為一個橋梁為特殊的公共空間帶來識別性,從而增加游客和居民在特定公共空間中的文化體驗。因為藝術是一個文化概念,是地域之間、城市之間最大的差異化及最獨特文化的體現。無論是建筑藝術、自然景觀,或者雕塑藝術,城市公共空間內所有種類的藝術形式都是構成城市美學的重要部件。對于融合了文化、商業和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而言,藝術是將他們融合在一起的一種理想媒介[2]。
二、城市文化危機
全球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每個城市都越來越注重城市中商業部分的發展。當發達地區的城市建立了一些城市建設的規則以后,發展中地區的城市不斷效仿和抄襲,好像這是讓自己城市保持國際化的法寶。城市的同質化是全球化帶來的主要影響之一,同質化在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間和商業中心是顯而易見的。例如高樓已經成為經濟現代化的象征,其標志著城市在全球金融投資競爭中的地位[3]。為了使這地方更具吸引力,開發商將辦公樓附近的公共空間與昂貴的商店和休閑景觀相結合。當同樣的想法應用于世界上許多城市時,它會產生一種過于明顯的同質化[4]。城市的同質化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提升和城市身份的認同,這與后現代社會到來后提倡的創新城市精神背道而馳。
經濟是城市的支柱,沒有經濟就沒有城市。這導致政府更重視商業在城市空間中的發展,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漸漸變得以商業為導向[5]。根據公共空間項目(PPS)的報告,在紐約,當奔馳紐約時裝周(Mercedes Benz New York Fashion Week)搭起帳篷舉行半年一次的高級定制時裝展覽時,市中心的布萊恩特公園(Bryant Park)就會暫時禁止公眾進入(如圖1),包括設置活動所需的時間,每一個時裝周實際上要花費45天的時間,每年就多達90天[6]。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商業比重遠遠超過了文化比重,城市中許多歷史建筑和遺跡正在被各種各樣的商業場所所代替,一些特殊的文化和故事正在面臨著消失的危機。
三、城市公共空間與錄像藝術
(一)城市公共空間的界定與作用
城市本質上是關于人、關于人們去向何處和人們在何處相遇,這些才是讓一個城市成為一個城市的核心。所以在城市中比樓房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的公共空間。美國學者Jane Jacobs“認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總是沿著一定線路進行的,城市的公共活動空間是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城市公共空間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樹木、室外分隔墻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組合而成的城市空間。每天都有人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建筑物中穿梭,在這種情況下,公共空間被理解為街道、建筑物、廣場。空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是共生的,沒有絕對的私人空間也就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公共空間,沒有開放自由的公共空間也就不能存在隱秘安全的私人空間。在城市里,由于人口眾多,空間巨大,有低矮的平房,也有參天的大廈,盡管人們可能在一定區域內工作,但是人們之間的分工卻越來越細。不同的文化、教育、興趣、職業等差異,阻礙了人們之間的了解,相互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少。在很大程度上,人們生活在相對陌生的世界中,這種狀況很好地保護了私密性。加上人們在城市居住的多是相互獨立的房間,這樣,個人空間便得到了更多的保護。但是,人們有交往的愿望,有交往的需求,當這種私人空間嚴格地建立起來之后,他們就要尋找一個其他的場合去交往,這就有了對公共空間的要求。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文化主要的承載物,是人與城市文化溝通的紐帶。對于城市文化來說,如今正面臨著一個上升期。隨著城市旅游的逐步發展,有些城市利用文化所具備的創造力去積極挖掘城市發展的潛力[7]。如今,很多游客希望得到特殊的旅游產品和旅游體驗,獨立的藝術館、電影院、畫廊和音樂場館成為一些游客參觀的主要景點[8]。根據Kwon的說法,這一發展與城市景觀的日益同質化密切相關,其中國際連鎖和商業正在使城市彼此相似,城市的身份變得脆弱。公共空間經常作為城市的名片,因為公共空間聚集了大量游客和居民。為了給城市一個獨特的外觀,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被應用在公共空間,比如由加泰羅尼亞藝術家約姆·普朗薩設計的芝加哥千禧公園的互動裝置藝術皇冠噴泉(如圖2)。創造性的城市的空間有助于增強其無形吸引力,迎合那些規避城市傳統旅游區、追求創意新奇旅游區的游客需求。創意性公共空間更加真實和富有體驗性,能使游客在游覽時,穿越時空,還原過去,以獲得真正的城市體驗[9]。這些研究讓筆者看到了藝術可以為一個空間的文化傳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就像 Schreuder 所說的:“藝術家在某一特定地點的存在,賦予了這個地方不可替代的感覺和區分性”。
(二)錄像藝術
錄像藝術作為新媒體藝術中的一種存在形式,它具有與生俱來的實驗性和先鋒性的藝術意識。早在20世紀60年代,當電視開始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媒體技術,迅速占領了整個圖像時代時,反商業電視的浪潮也隨之興起。被稱之為錄像藝術之父”的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曾經說過:“電視在進攻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現在我開始反擊。”我們可以將其視為錄像藝術的起源。視頻作為交流媒介,對技術發展的依賴性很強。對于嚴重依賴技術發展的媒介而言,技術的發展必定導致美學的變化,藝術家的藝術表達受限于它依據的媒介技術。伴隨第三次影像革命的到來,數字影像的普及帶給錄像藝術更廣闊的創作空間,首先是非錄制方式的動態藝術作品。例如3D和Flash或其它電子軟件繪制的動畫虛擬影像和一些將靜態圖像串聯而成的逐幀動畫。其次,錄像藝術中產生了多媒體作品,這一類作品由計算機技術集成視頻、語音、文字、圖像和數據,再通過各種感官如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覺把對作品的一部分控制權交給觀眾。除此之外,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使影片后期處理更便捷,剪輯方式由線性編輯轉變為計算機工作的非線性編輯方式,以及網絡作為新的傳播平臺,使得錄像作品的實時互動性更強。這說明了無論在哪里制作,技術的發展始終都會對各個產品的性質造成影響。
四、錄像藝術助力城市文化傳播
要選取合適的藝術媒介成為城市文化空間與觀眾之間的橋梁,可以從藝術媒介的種類和特點上進行挖掘,當藝術媒介過于多樣時,則需要選取更有吸引力、獨特和有拓展能力的進行開發。下文對錄像藝術和城市文化在形式和實踐案例上進行匹配,并闡述為何錄像藝術本身所帶有的敘事屬性,對于城市公共空間文化的講述具有天然的優勢。
(一)人體生理與作品表達
人類的大腦能夠在100毫秒內識別出熟悉的物體。人們傾向于在380毫秒內識別熟悉的面孔。當人們睜開眼睛時,視力就占了大腦電活動的三分之二,即每秒30億次發射中的20億次。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調查,眼睛的視網膜包含1.5億個感光桿和視錐細胞,在大腦本身中,致力于視覺處理的神經元有數億個,占據了大約 30%的皮質,而觸摸時為8%,聽覺時僅為3%(如圖3)。
人類是視覺的生物,大腦致力于視覺處理。人們對圖像的熱愛取決于人們的認知和注意力。人們以驚人的速度處理圖像,當人看到一張圖片時,人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析它,立即了解其中的含義和場景。早在1986年,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研究了如何通過視覺支持來改善演示效果。該研究將各種視覺支持的演示(使用彩色對比黑白;使用純文本視覺效果與通過剪貼畫”和圖形增強的視覺支持)與沒有視覺支持的演示進行了比較。總體而言,使用視覺支持的演示更有說服力。特別是,視覺支持已經影響了演示者的感覺。更簡潔,更清晰,更好地利用支持數據,更專業,更具說服力且更有趣。 經美國國家科學院調查。在幾天的時間內,即使在學習過程中演示時間很短,人們也可以記住2000幅至少90%準確度的圖片。圖片存儲器之所以出色,可能是因為圖片會自動進行多種表示和與世界其他知識的關聯,從而導致編碼比單詞更為復雜[10]。
黑澤明曾說過:“你需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最棒的劇本里很少有解釋性的段落。給解說性內容再加解釋那是電影制作中你可能落入的最危險的陷阱。用詞句解釋角色在特定時刻的心理狀態可能很容易,但用精巧微妙的演技來表達它會很難,但這不是不可能的。”完美的電影沒有臺詞。它應該是純粹的視覺、情感與心靈的體驗。而作者相信出色有深度的想法和交流,是可以不用詞句而表達出來的,視覺表現對作者來說始終是核心。
(二)藝術特性與表現形式
錄像藝術雖然能夠更好地為空間創作新的內容,但離不開視聽差異性、時空異構性和語言的自由性。視聽差異性直接觸發知覺的吸引。錄像藝術在與紀實影像和真人表演的對比中,在表達方式上獲得了最大限度的擴展、隱喻、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輔以突出的色彩和敘事連接不斷捕捉觀眾的注意力,增強文化傳播能級。倫敦SOHO區是一片著名的商業區,錄像藝術“購物的女人”用幾何圖形對人體外形進行高度概括,并用明亮醒目的顏色表現一個女人不停走路逛街的場景,這個作品已經成為SOHO區一個最受歡迎的合影對象,并增加了附近商戶的客流量。錄像藝術的時空異構性描繪了“未知之境”,用藝術表現手法營造獨特的平行空間,讓觀眾能夠短暫地逃離現實,在藝術空間獲得精神渴望。例如,藝術家Yariv Alter Fin創作的作品“Burn”(如圖4),這個視頻的內容是一個循環的蠟燭緩慢燃燒的過程。從汽車或者自行車上看,此影像用迷人而親密的形象與繁忙的交通對比,營造了一個供堵車司機放松緊張疲憊精神的空間。進入公共空間的錄像藝術,以其符號特性補充,強化和異構著現實場景,為日常化的視覺對象增加了陌生化的審美特點,激發出大眾的知覺活性,并通過即時群體傳播的模式促進情感共振和審美共鳴。錄像藝術因其視覺語言自由多變的特性,常常被用來表現深刻而嚴肅的主題。錄像藝術與紀實影像中線性具象的敘事方式不同,錄像藝術在語言的表達層次上,更能夠實現多個維度的準確,可以在一個符號組合中表現直觀的形象,同時又表現隱含的語意。例如,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在其錄像裝置作品《天堂與地獄》(如圖5)中,天花板和地板延伸出來的兩個木樁上各鑲嵌著一臺電視機,上方的屏幕上播放著臨終前的老婦人面部的影像,下方的屏幕上播放著一個新生的胎兒的面部影像,強烈而直接的表現手法將生與死的影像并置在同一空間中循環播放,原本令人畏懼或不敢直視的話題就這樣被壓縮在同一空間。
錄像藝術既能以獨立藝術形式進行展示,也能輔助其它藝術形式,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為學科的跨界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因此,許多前沿藝術家都開始探索傳統畫廊環境之外的藝術場所,比如德國藝術家Gerry Schum創立的電視畫廊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他的電視畫廊中,Schum認為藝術家應該開發一種新的藝術,這種藝術可以通過廣播和電視與觀眾交流,這樣才能使傳播方法具有普適性。廣播電視能夠將那些在創作中遺失的創作瞬間呈現出來,讓觀眾可以直接接觸到作品。法國后現代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對于影像曾有這樣的論述:“影像價值的突破在于直接截獲時間,而不是劇情。影像獲得時間本身、時間的情感和道德。敘事在對時間的極端尊重中被消解、革命或者實驗。影像或者徹底拒絕時間,它們只擁有時長而不是時間,它們是影像、時間和運動之外的影像,一種視覺說明書。”這一段話闡述了影像的意義,從中可以看出實驗影像對時間問題的探索和空間理論的反思,完全地超越了電視和電影的語言經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通過實驗影像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伴隨著這一波新媒介藝術的革命,數字圖像技術提供給了藝術家多樣的創作手段,并且新的技術同時也打破了傳統電視、電影的線性敘事模式,它用新的非線性的編輯手法、錄像裝置的立體拼貼和互動藝術對觀眾的視覺產生新的刺激,最后為觀眾提供了非線性的審美體驗。
五、城市公共空間
與錄像藝術共生
隨著諸如全息投影、幻影成像、霧幕成像和混合現實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融合了現實與虛構的藝術創作可以在展覽空間中成功展示,并為展覽空間注入新的活力。錄像藝術使用新的數字媒體技術將其范圍從傳統的視頻藝術擴展到虛擬形式的顯示,并為藝術圖像表達提供了功能支持,例如空間創建、氣氛渲染和時空轉換等,使其成為公眾、環境、視頻文本和交互式設備的創新載體與新應用程序之間的連接。視頻和現實世界的結合不僅擴展了場景的時間和空間,而且進一步激發了人群聯覺的潛力[11]。藝術是一種物化的情感,情感是藝術創作的內容并決定了表達的形式,表達形式將信息傳達給聽眾,感官對信息的接收和大腦的處理直接回饋情感,這形成了藝術作品從生產到再生產的閉環。城市文化的輸出不能脫離敘事,敘事也不能脫離聯覺。通感轉移可以消除單感敘事的局限,擴大敘事空間和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帶來的信息刺激產生了一種幻覺,它逼近了大腦,刺激了感官體驗并動員了情感,使每個人都從藝術角度出發。
自媒體背景下,人人都是城市形象的構建者,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已從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介漸漸轉移到微信,微博,公眾號,貼吧等自媒體。自媒體低成本,易操作,更新快,傳遞廣的特性,為錄像藝術在公共空間與觀眾的交互帶來更多的可能。觀眾的移動設備作為連接錄像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橋梁,賦予了觀眾更多生產內容的權利。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藝術作品基于一個有吸引力的傳播形式引起觀眾更多的注意,并傳遞更真實的情感與信息給觀眾,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并在自媒體平臺中進行二次創作,藝術作品的表達內容也具備了被二次傳播的可能性。一個可持續的創造與再創造的循環會隨著信息傳遞技術的進步而發生調整,觀眾與媒介的交互是發展的主題[12]。
未來,視頻藝術將在技術發展的幫助下引導參與者在虛擬和現實之間過渡到更理想的虛擬藝術世界,并使用交互式技術在物理環境和參與者之間的接觸點上執行藝術強化,同時,通過某種敘述結構將作品整體包裝,以產生連貫的體驗。觀眾與影像之間建立的環境會在變化中呈現不同的交互關系,故事與情感的交輝相映為城市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六、結語
每一座城市中的文化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經過不斷地淘汰、沉淀而保存下來的,它們必然是富有內涵的獨特文化精華,這值得人們深入地去保護和探索。在城市同質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設計師需要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用新穎的方法和角度,對城市文化深入挖掘,對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多多嘗試,找準城市文化空間,以及觀眾和視覺藝術的結合點,必定能夠用一種創新的形式在公共空間為城市文化和觀眾建立一座橋梁,從而實現以城市獨特性戰勝城市同質化,實現生活美學和創新設計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強.城市美學的重構:從“城市美化”到“生活美學”[J].東吳學術, 2017(4):101-107.
[2]Pixels and places: video art in public space[M].NAi Publishers, 2010.
[3]King A. Spaces of global cultures: architecture, urbanism, identity[M]. Routledge, 2004.
[4]Cowen T. 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5]Currid-Halkett E. The Warhol Economy: How Fashion, Art, and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New Edi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6]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M]. Routledge, 2007.
[7]Hartley J. From creative industries to creative economy: flying like a well-thrown bird?[in Chinese][J]. Creative industries, 2007: 5-18.
[8]Greenberg M. Branding New York: How a city in crisis was sold to the world[M]. Routledge, 2009.
[9]Pixels and places: video art in public space[M]. NAi Publishers, 2010.
[10]Grady C L, McIntosh A R, Rajah M N,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episodic encoding of pictures and word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5): 2703-2708.
[11]王玨.走向公眾:賦能空間景觀的動畫影像場應用[J].當代動畫,2020(1):119-123.
[12]倉愷延.自媒體背景下城市形象構建現狀及發展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16):124-125.
作者簡介:
孟昕,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
林迅,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劉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