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二洋
[摘 要]心靈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心靈教育可以通過體育和音樂等方式,使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的心靈都得到成長,真正實現雙方心靈的對話、精神的溝通。同時,心靈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啟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靈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讓思政觀念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觸動學生的靈魂,轉化為學生現實的行動,實現對于學生心靈美的培育,文章就針對思想政治教育中心靈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具體探討。
[關鍵詞]心靈;心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3-0029-03
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教育荒廢”的現象: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人們的精神卻并沒有富足起來。對此,日本政府高度重視,進而提出了“心靈教育”這個命題。
事實上,目前我國社會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質享受,對精神方面的問題重視不夠,甚至直接忽視精神方面的心靈建設。與此同時,家庭和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于學生的心靈的教育。這樣也導致學生“智力發展很好,知識也很豐富, 但缺乏情感,缺乏健全而溫暖的心靈,行為自私,缺乏愛的付出,缺乏堅強的意志和奮斗的豪情,缺乏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1]因此,關于如何解決“教育荒廢”這一問題,展開對心靈教育的研究是緊迫的,同時也是有價值的。
一、心靈教育研究的現狀
通過對中國知網多種方式的檢索發現:首先以主題進行檢索,一共檢測出110篇相關文獻;其次以關鍵詞進行檢索,一共檢測出63篇相關文獻;再次以篇名進行檢索,一共檢測出49篇相關文獻;最后以全文進行檢索,一共檢測出596篇相關文獻。由此不難發現,當前學界對學生心靈教育的研究稍顯欠缺。盡管如此,依托這些研究文獻,我們依然可以針對當前學界對心靈教育研究的現狀進行探討。
(一)心靈教育研究的古老傳統
關于心靈教育研究的古老傳統,可以用這樣的一句話進行描述:心靈教育古已有之,只是沒有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專題來專門研究。事實上,拋開西方心靈教育的傳統不說,我國先秦諸子百家關于人性的性善性惡的探討以及孔子在《論語》里面關于教育的論述,其中不乏心靈教育的相關闡述。因此,心靈教育在我國有著古老而優良的傳統。
(二)心靈教育研究的現代階段
齊魯學刊1993年第5期,刊登了一篇名為《略談日本學校的“心靈教育”》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根據日本學者高山治在曲阜師范大學學術報告會上的發言稿修改而成的,由此拉開了國內學者關注學生心靈教育的現代序幕。日本學者高山治在文章中向我們介紹了日本開展心靈教育的一系列情況。文章開頭的一個比喻表達了高山治的教育理念:“假設有一位放牧著100只羊的牧羊者。100只羊中,99只都活蹦亂跳地在野地里吃草,而有一只迷途的羔羊卻正往危險的懸崖邊走去。在這種情況下,牧羊者即使置那99只羊于不顧,也要找回這只迷途羔羊。”[2]緊接著,高山治陳述了他的心靈教育方式:“要讓孩子們盡可能多地去親身體驗,通過體驗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感動和震撼,對這種感動和震撼及時加以引導,從而達到對其心靈進行培養教育的目的。”[2]從而,通過高山治所介紹的教育理念,我國學術界也了解到了日本的心靈教育。
在日本學者發表關于“心靈教育”的文章六年之后,中山大學李輝在其文章中對“心靈教育”作了如下定義:“心靈教育是指一心向善的教育。它與我國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所做的道德教育并沒有質的區別。”[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部分敏感的學者開始了對日本“心靈教育”的研究,對心靈教育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三)對我國心靈教育的認識
學術界對于心靈教育大致有四種不同的認識:第一種觀點把心靈教育當作宗教的熏陶;第二種觀點認為,心靈教育是培養善良和正義的內心;第三種觀點是由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潔所指出的,她認為:“心靈教育也是以心靈為導向的生命教育,它對人的心靈不是淺顯的影響,而是深刻的、直達生命靈魂最深處的影響。”[4]最后一種觀點,周惠芳認為:“‘心靈指內心、精神、思想,是內因,即教師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重視學生心理發展需要以及不同年齡、特征和個性,因人而異,把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打開學生的心結,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同時善于發現、點燃學生心靈深處求知上進的火種,因勢利導地把它化為積極向上的不竭動力,使學生不斷進步,健康成長。”[5]
(四)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心靈教育的原因
通過研究知網關于心靈教育的相關文獻,筆者發現,目前學術界關于心靈教育的研究雖然已經有相當的數量,然而這些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教育學領域。而作為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注心靈教育的學者數量卻整體較少。
一方面是因為有的學者并不認為心靈教育需要單獨地去研究,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涵蓋了心靈教育。事實上,筆者在進行文獻研究和社會調研之后,發現現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只是關注受教育者道德品德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受教育者心靈的滋養和喚醒。對此,筆者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該著重喚醒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另一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各種社會制度、法律法規不盡完善。而時代所出現的新問題就催生了新的時代課題。而正因為時代是變化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同樣地,作為教育者,也要隨時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雖然時代還在發展,但時代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應是思考。正如唐太宗所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gzslib202204021657二、心靈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心靈的概念及其作用
心靈這個詞,不論是在我國古代的先秦時期,還是在西方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都對其有過界定。我國古代賢者認為心是人的思維器官,“《孟子·告子上》曾有言:‘心之官則思。古人認為作為生理器官的心與人的思想活動密切相關, 是人們認識、思維、精神、言行的總指揮。《靈樞·本神》也有‘心藏脈, 脈舍神之說。《隋書·經籍志》則‘心‘靈兩字連用:‘詩者, 所以導達心靈, 歌詠情志者也。”[3]與此同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把“心靈”描述為“生活的技藝”,意即心靈與人生密切相關,人們需要關愛心靈并學習相關技巧以雕琢個體生命的方方面面。[6]
心靈對人們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指導性,是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遙控器。心靈之所以具有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是因為人們的心靈在廣泛的意義上能夠自我反省。而有了內心的自我反省,人們就會從內心中認識到自己行為是否具有合理性,從而無形中指導自己思想品德的發展。事實上,心靈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無意識地進行的。并且,心靈教育的過程常常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的。從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密切接觸的角度來說,教育者以自己的自身行為帶給受教育者以觸動,而在受教育者內心觸動之后,其行為就會有很大改變。
(二)心靈教育的本質
縱觀現今我國的教育,普遍存在工具理性主義的影子。在工具理性主義的驅使下,社會必然過于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習技能。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者常常忽視學生的心靈成長,“過于強調知識與技能往往會弱化人的精神潛能與力量, 將人的智慧局限在功利化的目標之內, 難免會造成教育的異化現象”。[7]事實上,涵養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才是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不是成為特殊的、具體的個人,而是要成為一般的、具有人類本質特征的人。”[8]換句話說,教育的目的首先應該是培養人之為人,然后在此基礎上使受教育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去選擇自己的事業。誠然,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必要的,但是技能的訓練只有在一個人心靈完善的前提下進行才是適宜的。同樣地,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曾說教育的任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何種科學技能,而關鍵正是啟發學生的心靈。事實上,健康的心靈自然會主動敞開自己的心門,努力汲取人類的智慧。基于此,教育的本質,狹義上來說也就是心靈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
(三)心靈教育的方式
音樂和體育在心靈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音樂具有滋潤人類心田的作用,每當我們聽到能夠震動我們心靈的旋律時,內心總是充滿了無以言表的滿足。因此,把音樂作為心靈教育的一個方式,應當說是極具價值的。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到培養合格公民的方式:在兒童時期用音樂和體育去教育孩子,因為音樂教育可以陶冶美好的心靈,同時又可以培養好的精神狀態。
除此之外,可以通過創設意境美來推開心靈的窗戶、運用歌詞美來播種心靈的田地、聆聽旋律美來利用音符潤澤心靈、感悟情感美來塑造真善美的心靈及體會合奏美來凈化心靈。
(四)心靈教育呼喚“閑暇”時間
追溯哲學的起源,我們會發現正是因為人們有了“閑暇”才去思考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人生的意義等終極問題。同樣地,在心靈教育這一神圣的事業之中,“閑暇”必不可少。為什么這樣說呢?是因為只有當人們有了閑暇才會去關注衣食住行以外的事情。試想,一個連飯都吃不飽,衣服都穿不起的人,對于心靈成長與否的問題又怎么會關心呢?因此,當人們擁有了閑暇的時光,很自然地就會感覺到心靈的放松。在人的心靈得到放松之后,其內在的精神壓力也得以釋放,從而整個人變得心平氣和,體會到生命的美好與人生的幸福。
(五)心靈教育的過程
在進行心靈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的心靈都得到了成長,真正實現了雙方心靈的對話,精神的溝通。這樣的教育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契合起來。與此同時,科學文化知識也在心靈教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傳遞給受教育者。由此可知,以往簡單的訓練式的教育方式只會使教育過程停留于表面,很難對學生心靈的成長產生有益的影響。因此,只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本著相互理解、相互體會、相互認識的態度,這樣雙方才會“達到心靈的敞亮、思想的交融、靈魂的碰撞、品性的砥礪、靈感的激蕩和智慧的萌發”。由此,心靈教育“內在涌動的力量之大超出了我們的預見”。[7]
三、心靈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新時代的學生思想普遍比較開放,更富有質疑精神。正是由于新時代的學生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如果依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則會引起新時期學生的反感甚至反抗。正如學者王鳳環所說:“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遠遠沒有達到其預期的教育目標已是不爭事實, 部分原因是大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所受教育的價值,很難把課堂上的價值訴求內化為穩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并影響自己的外在行為。”[9]那么,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實踐體驗。研究過日本心靈教育的人將會發現其非常注重實踐體驗。日本的中小學非常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走進社區,進行體驗生活的一系列活動。由此,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僅放松了腦力,同時心靈也得到了成長。日本的心靈教育表明了實踐體驗有益于學生心靈的成長。因此,我們也應該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從教室里走出去,讓學生參與社區服務,進而在無形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當學生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愛,他們的心靈就容易實現健康成長。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教師應該注重與學生之間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心靈去喚醒另一個心靈,正像一個火苗去點亮另一個火苗一樣。并且,心靈教育的過程如果僅僅停留于表面的說教,就如蜻蜓點水,根本不會在學生的心里留下痕跡,那么其教育效果也將付之流水。gzslib202204021657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培育學生的心靈美。事實上,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著對事物的愛,那么他在國家中就會是一個品德高尚、正直善良的人。因此,學校培養的人才,首要的是應該培養具有高尚的品德。而從學校畢業后的學生,不論其事業是如何的成功、社會地位又是如何的高,始終如一地保持一顆美麗的心靈或者說是赤子之心才是最可貴的。
其四,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心靈教育的研究。眾所周知,人們的道德原則和道德知識本身并不能使人們履行自己的道德,唯一可以化解這個矛盾的方式就是人們的心靈真正地悅納這一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受教育者心靈的自主選擇,注意滿足受教育者內心的自我需要。由此,要真正能夠做到觸動人的靈魂并且能引起心靈深處變革的心靈教育,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作用的前提。
綜上所述,現今的學生置身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很多學生都存在利益至上的思想。而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心靈美麗的人。學界應該加強對心靈教育的研究。面對時代所提出的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敢于發揮自己的才能去應對。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要做時代的先行者,擔負起一名教育者應有的責任,發時代之先聲,真正發揮教育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云松.呼喚心靈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9):56-57.
[2]高山治,李俄憲.略談日本學校的“心靈教育”[J].齊魯學刊,1993(5):6-8.
[3]李輝.哲學精神·利他原則·心靈教育──中國當代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與出路[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91-94.
[4]秦潔.關注心靈——心靈教育視域中的公民教育思考[J].理論月刊,2010(12):176-178.
[5]周惠芳.啟迪心靈教育與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J].現代教育科學,2002(12):51-52.
[6]胡群英,李麗.論心靈教育的德育功能與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2):71-72.
[7]姜勇.論關乎心靈的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16):3-6.
[8]張良.潛心心靈教育培養健全人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27):63-64.
[9]王鳳環.以心靈教育為視角,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4):5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