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南京市中央路小學依托核心素養之“自主發展”的目標追求,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以及各科教材設計方案,積極探索項目化評價方式。學校積極架構項目化評價總體框架,探索項目化評價的實施策略,靶向全覆蓋適應要點,精準設計評價標準,模擬多種情境,開展形式豐富的評價,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綜合素養、審美體驗等,助力學生的入學適應,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項目化評價;入學適應學習評價;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8-0061-02
【作者簡介】陸文琦,南京市中央路小學(南京,210018)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
學習評價是用于評估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學習評價方式存在重結果、輕過程、形式單一等問題。隨著教育部《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的頒布,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幫助一年級新生適應小學生活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項目化評價將課程標準、入學關鍵素養統籌考量,評價學生在項目化活動中的表現,改變了以往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助力學生的入學適應,發揮了評價的育人功能。
一、項目化評價總體框架
項目化評價充分體現兒童立場。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以及各科教材內容,評價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立以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養為主旨的評價目標,以檢測學生入學適應情況;二是對學科標準進行考量,確定學科評價內容;三是設計項目化活動,對評價內容進行組織,確定評價過程;四是開發評價工具,實現多元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調控、診斷等功能。
南京市中央路小學積極開展幼小銜接無紙筆考試評價活動,先后開展了“童心向黨,逐夢起航”“萌娃探六朝,童心尋古韻”“神奇書屋歷險記”等主題的項目化評價,努力探索項目化評價路徑,強化以兒童為主體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為每個兒童搭建適性成長的階梯。評價活動注重學科融通,力求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擁有快樂的童年,助力他們的入學適應。
二、項目化評價的實施策略
(一)靶向全覆蓋,設置測評項目
這里的“全覆蓋”指一年級學科全覆蓋,教育部《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全覆蓋。 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考量,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必要的、有價值的指導性材料。
1.學科全覆蓋。
項目化評價是綜合素養的評價,要涵蓋兒童入學后的各個學科。學校開展的“童心向黨,逐夢起航”項目化評價活動將評價項目與“四史”學習教育相結合,涉及語文、數學、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為線索,遴選有關中華傳統美德的紅色文化內容,讓學生在讀紅色經典、講紅色故事、看祖國發展、傳騰飛喜訊、過幸福生活等活動中培根鑄魂,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信。
2.“入學適應指導要點”全覆蓋。
《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圍繞兒童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養,提出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四個方面的內容。在項目化評價中,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需要通過“非紙筆”評價來實現。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學校開發了融合各學科、各適應要點的測評項目。如在評價項目“誰的眼保健操做得好”中,對應的學科是體育衛生,對應的“入學適應”要點為“身心適應”部分的“積極參與學校和班級的活動”“精細動作發展協調靈活”,以及“生活適應”部分的“具有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學習保護視力的基本方法”。評價項目“幸福生活小小采購員”對應的學科是數學,對應的“入學適應”要點為“學習適應”部分的“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以及“社會適應”部分的“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任務,互幫互助,發生沖突時會協商解決”。評價項目“我手剪我星”對應的學科是綜合實踐和勞動,對應的“入學適應”要點為“社會適應”中“融入集體”與“品德養成”部分,“身心適應”中“快樂向上”部分,以及“學習適應”中的“學習習慣”部分的要點。
(二)把握課程標準,設計評價標準
依據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為項目化活動設計五星指標,明晰層級標準,衡量“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各維度的達成情況。如在“我手剪我星”項目的評價標準中,“五星”的標準為造型準確,五角對稱,富有整體美感,一刀完成,桌面收拾干凈;“四星”的標準為造型基本準確,五個角位置基本準確,自然平整,桌面收拾較干凈;“三星”的標準為造型較準確,毛刺較少,桌面較干凈;“二星”的標準為未能剪出五角星造型,桌面較干凈;“一星”的標準為未能剪出五角星造型,桌面未收拾干凈。
(三)模擬多種情境,回歸童年期幸福
項目化學習的挑戰是建立學科知識和真實生活世界、多種情境之間的聯系。而低年級學生的身心有其特殊性,這一階段的教育應該尊重其身心發展特點和自然規律。因此,多樣化的教育活動非常必要。除知識化元素外,還應該多結合生活元素,對學生進行科學、正確的指導,讓他們感知生活、發展智慧。項目化評價涉及多種類型的情境,如歷史情境、現實情境、藝術情境甚至工程情境。在活動中,我們充分利用多種教育資源設置情境、布置環境,讓學生基于問題與任務,以獨立或者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在項目體驗中完成評價。如在游戲情境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設置的項目是讓學生合作完成“貼鼻子”的游戲。此項評價活動開展時,由教師創設游戲情境,請一個同學蒙上眼睛,另一個同學在旁邊出聲指導,共同完成“貼鼻子”的任務。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學習合作的技巧。
(四)評價主體多元,發揮激勵作用
項目化評價主體多元,教師評、學生評、家長評,特別是對應教育部《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4大部分16個小點,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除了評價主體多元外,還有豐富的評價數據。學生的測評結果會記錄在學校的“成長記憶數據庫”,形成數據及圖表,以便教師根據數據的反饋,調整教學以及今后的測評活動,做到“共性問題,集體輔導;個性問題,及時介入”,達到評價育人的目的。
三、項目化評價的未來展望
一是以驅動性問題給學習者提供更廣闊的探索空間。驅動性問題直接影響項目化評價的結果,一個好的驅動性問題能夠提供給學習者更廣闊的探索空間,能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動力。
二是評價標準關注每一個學生。評價標準應該是項目化評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內容,目前的評價標準將學生的入學關鍵素養進行統籌考量,又考慮了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要求?;谖覀儗和龅男睦砼c行為相關測試,發現項目化評價的標準還應更加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同時對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保證評價標準科學性、準確性的前提下,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