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老一輩的傳統工藝似乎在慢慢失去生機和活力,糖藝作為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現在已經成為職校烹飪造型工藝的一個方向,從其材料的熬制到塑形無不體現著中華人民的智慧與技藝,其背后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文化傳承是民族的根和魂,本文以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巧克力造型工藝為例,淺析職校糖藝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糖藝;巧克力造型工藝;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傳統文化
糖藝與古文物,兩個曾經看似毫無關聯彼時卻又息息相關的事物碰撞在一起卻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在糖塑教學中,用糖藝作品來復刻古文物,這種結合方式就是一種文化的融合和傳承,這也是讓優秀傳統文化走近年輕人、走向未來的實踐探索。
此次,我校與武漢博物館合作,用巧克力來重塑該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青花是一種釉下彩瓷器,它出現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晚期,明清時期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品種,清代龔軾就曾有詩言:“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而梅瓶屬于青花瓷的一種,在明代以前其實并無“梅瓶”一詞,直到清代,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提到:“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通體繪青花紋飾,小口外撇,短頸,豐肩,平足,整個器物造型秀美,線條流暢,稱得上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
因此,在前期設計準備階段,糖藝老師和學生們會一起嚴格參照博物館提供的梅瓶原型圖片以及3D打印模型,進行設計構思,將抽象的古文物和可能的制作思路具象到實際可操作的步驟,包括確定整個梅瓶的造型工藝、藝術形態、各部位的尺寸以及具體的配色,為之后的制作環節打下基礎,這其中不僅需要扎實的工藝技術,更需要獨特的審美意識。
前期設計準備工作完成后,我們就開始了整個梅瓶巧克力工藝的制作環節了。
經過開模、翻模、鑄模,脫膜等工序后,一個完整的巧克力瓶身就呈現在眼前,緊接著就是參照文物本身,對巧克力瓶身進行進一步的細節打磨,使其外形滿足“小口外撇,短頸,豐肩,平足”的要求;接下來,就是將瓶身打磨、冰水擦拭的環節循環往復多次,使拋光效果得到最佳,最終使整個巧克力梅瓶看起來具有真實瓷器的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糖藝老師和學生緊密合作,學生在做中學,實現以學促教,教學相長。
每一件精美的糖藝作品都不是信手拈來那般容易,其背后有著反反復復的試錯與探索。完成了巧克力梅瓶本身的制作后,為了能體現梅瓶青花紋飾的最佳效果,我們選擇了手繪的方式,考慮到巧克力本身的材質,我們用可可脂加食用色素調制成梅瓶紋飾的青花色,然后用畫筆一筆筆勾勒描繪,讓整個梅瓶呈現的藝術效果更為逼真。糖藝作為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現在已經成為職校烹飪造型工藝的一個方向,從其材料的熬制到塑形無不體現著中華人民的智慧與技藝,其背后也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梅瓶瓶腹四面分別繪有中國古代四位高士閑情逸致、恬靜自然的場景,分別為“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逋愛梅鶴圖”。
楚派糖藝制作的一大特點,就是將糖塑技藝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點在此次的巧克力梅瓶造型工藝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糖塑工藝與古文物的結合,進一步促進了傳統工藝與美學藝術、傳統文化的融合,使整個巧克力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最終具有楚派糖塑風格。如果說“有一種精彩叫波瀾壯闊,有一種堅持叫細水長流”,那么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體現的工匠精神就是最好的展現,荀子說:“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習近平總書記曾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時,也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要“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我校糖藝教學也一直在踐行著這樣的理念,致力于培育師生“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促進教學相長。
糖藝作為中國的一種古老而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淵源歷來悠久。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這些老一輩的傳統工藝似乎在慢慢失去生機和活力,我們在遺憾痛心的同時,也應該采取措施,學會容納和創新。在這一次的糖藝教學中,我們將專業技能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巧克力造型工藝中,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實現以文育人。
參考文獻:
[1]陳日紅.中國民間糖塑藝術源流略說[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7(04):130-134.
[2]謝春凱.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糖塑研究[J].民俗民藝.2018(06).
[3]閆亞楠.糖塑的民俗文化內涵與造型特征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15.
[4]院文清.青花四愛圖梅瓶的“四愛圖”漫語[J].收藏家.2007(09).
[5]劉宗寶.淺析藝術的本質: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的初探[J].才智.2013(32).
[6]李崢崢.蘇曉.從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來探討藝術的本質[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2(9).
作者簡介:晏菲(1992年生)女,漢族。職稱:助理講師籍貫:湖北省孝感市學歷: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武漢市第一商業學校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