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飛
摘要:在“雙倍減負”的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減負”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外表負擔,而且緩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具有多重積極意義。教師通過評估完成的家庭作業總量,監控家庭和學校的作業時間,從而可以控制作業量并減輕負擔,以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數學工作質量的創新有效措施是:滲透文化,提高數學的責任感;融入生活,讓數學的任務結合實際;調動多種感官,使數學工作更加立體化;合理分類,使數學工作更具層次性;揭露探索,使數學的職責更加深刻。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引言: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續,加強和增強學生課堂知識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設置中,小學數學教學應如何科學合理,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關注的問題。近幾年來,對教育的盲目態度和對過度增負任務的觀念成為學生負擔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將科學特征與合理的數學知識規劃結合起來,受到了教師們的廣泛關注,以達到減少負荷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弱化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變式訓練
根據充分的調查來看,學生在寫作業時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如果題目簡單,基礎好的學生會出現“吃不飽”的現象,這樣的問題往往適合基礎差的學生;如果題目復雜,基礎差的學生會有“無法忍受”的情況,而這個題目設計往往適合基礎好的學生。這與教育應該面向所有學生并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這一事實不符,在這個階段,數學任務的呈現形式主要是書面的,很少有非書面的任務。教師不關注數學書籍、數學練習書籍和數學任務。通過調查還發現,學生比較熟悉的形式都是數學習題、考試和課外習題的書籍,而選擇數學雜志、數學小報、實驗操作和社會調查的學生數量很少。
2、當今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對于數學學科,所謂的“作業負擔過重”就是說明,一方面老師想用“習題戰術”讓學生掌握各種課題,多加練習以加強記憶;再一方面,作業的難度過于高,受各種“精英”思想的影響,教師作業設計過于復雜,其實即使是相對薄弱的基礎,也要“循序漸進”發展。因此,“減負”就像減輕生理負擔,幫助學生從因自我犧牲和睡眠而產生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從而減輕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理解,向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技能,從而爭取自由全面的發展。
3、忽略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
每一個真理都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尤其是在數學學習中。在課堂觀察中,發現一些教師忽視了設計實踐體驗的任務。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教師應理論聯系實際,在興趣中運用知識,深化知識,積累實踐經驗。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注意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如何確保學生在唯一的任務中及時地增加學生的興趣,逐漸學會積累實踐經驗,應該是每位教師的中心。這就要求學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場景,并在大量的信息中積累實踐經驗。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具體舉措
1、控量之下確保學生身心健康
過多的家庭作業會導致學生的身體疲勞和精神壓抑,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因此,嚴格控制家庭作業總量是小學設置家庭作業的首要標準。小學每個年級的家庭作業總量都有明確的分類:確保一年級和二年級不組織家庭作業,學校可以適當組織鞏固練習;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數學是小學的主題,數學作業是小學生課后復習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首先明確多做作業不是最好的,尤其是在數學方面。機械重復會導致學習適得其反,“適當”應該是數學作業的最佳配置。由于自身的特點,學生的數學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的時間也往往存在一些差異。因此,除了估算家庭作業量外,家長還需要支持和合作,并堅持對學生家庭作業時間的反饋。
2、作業設計應具有趣味性
小學生的天性都是喜歡新穎有趣,興趣是基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創作一些活潑有趣的數學游戲,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后續的數學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例如,教師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后,可以把學生喜歡的糖果、水果等物品作為對象,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建立數學和生活聯系。例如,在研究了以米、分米為單位的測量單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隨意選擇測量的科目,并思考哪種物品會更適合不同長度的科目,讓學生對這單元有更好的了解。
3、作業設計應具有實踐性
在設計數學作品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總結和升華學生生活中的相關數學現象和數學經驗,以有效提高數學作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例如,當學習克和公斤時,在向學生介紹量詞克和公斤轉換的含義和關系后,可以設置一個任務:思考物體的“大小”和“重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們普遍認為“物體越大,它必須越重”。此時,老師可以提前準備500克石頭和50克棉花,讓學生在講臺之上去體驗,讓學生了解大小與體重沒有直接關系。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小學數學作業不應只是一項固定不變的書面任務,而應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探究性。只要我們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未知或已知的數學現象,并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數學作業的興趣,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顯著提高。
結束語:教育是人們生活的基礎,“雙減”政策的實施給中國教育領域帶來了重大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小學數學教師應以此為契機,改革作業設計,控制數量,減輕負擔,創新提高效率,繼續探索優化改革小學數學工作的道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數學作業不是越難越好,同時也不能過于簡單,應該讓學生在其中能夠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必須把握好這一點,把握好作業難易程度,保證學生在不同層次上的發展。在數學作業設計中,要因材施教,使不同特點的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鐘先云.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
[2]鄭雪鳳.例談數學實踐作業的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21.
[3]馬文杰,李恩瑞.中小學數學作業基本設計原則:反思與重構[J].教育導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