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宇 鄒佳慧 費越睿琦 范嶺
摘要:在融合媒體技術的推動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不斷創新。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移動通訊平臺風起云涌。遠遠超越傳統路徑,成為傳播的主流。非遺傳播方式要與時俱進,合理利用移動媒體的各種優勢,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引入多元流量,以簡潔高效的方式推進非遺傳播生態化。另一方面,非遺文化也要加強線上線下與觀眾的交流互動,培養高粘性非遺鐵粉,編輯優質視頻和推文,形成專業直播陣營。內容、視覺等多方面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展。
關鍵詞:融合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
在媒體融合時代,移動平臺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網絡速度的提高導致了多種傳播方式。數據資費的下降導致了許多移動流量池。移動化、視聽化、交互化、信息共享化的界面已經成為當前網絡傳播的主流。信息的定點推送和流量的后發酵,不斷更新著人們的感受和認知,傳統的傳播渠道正在向便捷高效的集群服務傳播模式轉變。事實上,新媒體技術集多種傳播功能于一體,集信息采集、編輯制作、傳播反饋于一體,人們只需點擊即可瀏覽和參與各種資源。
一、媒體融合技術和5G網速驅動的新傳播渠道
實際上,在移動端口和5G網絡速度的推動下,傳統的通信方式正在分崩離析。融合媒體技術加5G網絡以集群方式推動信息傳播。找人訂流量、內容選擇的多樣化、服務的主動推送,讓各種信息無孔不入,包括短視頻、直播 、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等以手機為主導的傳播路徑已全面開通。面對新的傳播技術。隨著流量成本的下降和網速的提高,視頻已經成為移動端的主流信息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的傳播不同于宣傳,包括多種文化元素、符號、意識形態等的綜合傳播。短視頻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具有諸多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員可以自由拍攝和剪輯傳統工藝的過程和效果。短視頻發布后不受時間限制,可下載轉發,指導后期視頻內容發酵與多元化溝通。網絡直播是一種與短視頻相媲美的傳播途徑。它可以通過與觀眾的互動來增加現場感,產生滾雪球效應,直觀、即時、可發酵。在線直播集文化傳播、休閑娛樂、商品營銷于一體。集網紅、明星、企業家等為一體,受眾廣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與保護,流動性直播平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通過虛擬網絡實現非遺文化與觀眾零接觸,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更好地發展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生存下去,傳播、傳承和營銷必須環環相扣,實現宣傳、生產、銷售的良性循環,網絡直播就是一個量身定做的平臺。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的反思與重構
新媒體技術5G網速正在不斷推動新的傳播路徑,給非遺文化傳播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更新速度更快、傳播成本更低、交互性強等優勢。一系列功能,深受年輕人喜愛。隨著移動平臺各項功能的開發和應用,視聽互動的傳播方式得到充分發展,觀眾的參與感越來越強。發表評論、點贊和打賞已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干預形式,視聽參與和互動的傳播方式逐漸成為主流。基于移動端口,智能手機小屏通訊時代已經到來。人們可以通過觸摸屏幕進入各種信息界面,然后通過參與交互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在互動下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媒體融合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需要構建的長遠規劃。在小屏通信時代,流量傳輸是關鍵因素。在明確通信路徑、優化通信內容后,需要整合多種流量流,促進通信信息的擴散和發酵,形成網絡集群式的主動服務包。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往往體現在受眾的個人實踐和體驗上,而忽略了互聯網上的虛擬交流和互動。在媒體融合時代,5G網速和手機APP讓受眾成為傳播的主體,只有獲得受眾的參與和認可,才能引起持續關注和后期發酵。通過移動平臺,非遺部門不僅要優化傳播資源,突出地域特色,還要積極與受眾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培養高粘性粉絲,根據受眾反饋調整完善傳播策略。
三、結論
在這個信息爆炸、科技流通的時代,傳播方式越來越迅速、簡單、多樣,受眾的存在感和參與感越來越強。新媒體的互動特性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群體傳播,也改變了以往的單向灌輸和觀眾被動接受文化信息的方式。要利用新媒體的諸多功能和優勢,建立多元化的傳播路徑,制作精良的傳播內容,對傳統傳播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建立基于移動終端的傳播體系,推進非遺傳播生態化,在受眾互動下實現傳播內容的循環更新和傳播流的多元化引入,更好地實現非遺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伍丹. 融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研究[J]. 硅谷, 2019, 005(021):39-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