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亮
【摘要】文章從重視程度缺乏、教育方式不科學兩個方面,分析了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以生為本、因地制宜、專業聯動三個部分,研究了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問題的解決處理原則,然后從夯實教育質量基礎、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優化教育實施方式三個角度入手,提出了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問題的可行性應對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校;法治教育;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4—0019—04
加強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實施力度,既是響應我國依法治國戰略方針的必要舉措,也是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據此,筆者分析討論了中職學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出科學化、適用化的教育活動優化路徑。
1.重視程度不夠。近幾年來,政府在多次重要會議中提出了“立德樹人”的人才教育目標,強調了從教育角度實現依法治國的必要性。但從當前來看,我國大多數中職學校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仍處在較低水平,管理、教學等崗位人員對法治知識的功能定位較為模糊。在這樣的偏誤理念指導下,教師通常會將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文化知識、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傳授培養上,并未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積累充足的法律知識。同時,法治元素在教育環境中的稀缺狀態,學生群體對法律知識、法制政策的主動興趣與關注欲望也相對較低[1]。
從根本上來講,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在于學生的理論知識積累,而在于學生的行為觀念培養。但從當前來看,由于重視程度的不足,絕大多數中職學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具有“唯成績論”傾向,僅通過周期性的書面考試,對學生的法治知識學習情況進行考核檢驗。顯而易見,這種考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書面知識與實踐行為之間的關系,與法治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去甚遠,難以發揮出日常化、真實化的學生狀態評價作用。
2.教育方式不科學。現階段,有一部分中職院校已將法治教育提到了重要位置,但仍未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方式的不科學導致的。一方面,中職教師并未意識到法治知識教育的特殊性,進而秉持起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理念,將理論化、書面化的法律條文、政策內容一股腦地輸出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機械地背誦學習。在此背景下,受到生活經歷、社會閱歷等客觀限制,中職學生很難對法治知識內容形成具象化理解,降低了法治教育的滲透效果。同時,中職學生多在14-17歲的年齡區間內,正處于情緒波動大、逆反心理強的青春期,很容易對機械性、反復性的被動學習活動產生厭煩感、抵觸感,繼而形成一定的負面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多數中職教師在實施法治教育時,并未尊重并順應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教育內容缺乏趣味性與時代性,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法治知識教育的輸出質量。
3.學生法治意識薄弱。通過對中職學生的調查,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不論是在法律意識還是在法治行為上都非常差強人意,尤其是在基本法律知識上,多數中職學生了解甚少,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法律問題,很多中職學生也難以利用法律相關的知識回答出來。而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多數中職學生都會將學習的重心放在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上,對于法律方面的知識了解和學習的動機不足;二是學生自身因素。由于中職學生都是在經歷了中考失敗后,選擇就讀職業院校,因而對于多數中職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明顯要低于普通高中學生,并且他們缺乏人生規劃,對于自己未來非常迷茫,這也使得他們在就讀期間對于任何課程的學習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部分學生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外部因素。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目前中職學生都過早地接觸到了互聯網,并能夠靈活的使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娛樂。但由于目前的網絡環境比較復雜,而中職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善,這也使得他們極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影響,出現思想或行為上的偏差。比如,網絡具有虛擬性,網絡中的人際關系組合隨意,而且在網絡空間中說話不需要承擔責任,這也使得部分中職學生會將這種思想和行為帶入到現實生活中,養成說話辦事不考慮后果、以自我為中心等習慣,法治意識淡薄、道德觀念淡化,進而給學生今后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1.以生為本。所謂“以生為本”,即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根本、學生的發展需求為根本、學生的實際特點為根本,確保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主體、主動的角色地位。現階段,以生為本是新形勢下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實踐原則與共同發展方向,也是解決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癥結的“一劑良方”。
首先,在制訂法治教育方案、規劃法治教育范疇、選用法治教育資源時,相關教師人員要充分立足學生的認知條件,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經驗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情境,避免過早地將金融、婚姻、商業等領域的法律帶入到課堂當中,以免造成學生理解難度的提高,且不利于學生在短期內做到學以致用。
其次,在教學實踐中,相關教師應充分尊重和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平等溝通,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與合作學習,而不是建立起“一言堂”式的傳統教學氛圍,將學生始終限制在被動接受的狀態當中。這樣一來,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欲望與主動熱情,為教學流程的順利推進、教學節奏的穩定把控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自信意識、分享意識、質疑精神、創新精神、邏輯思維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內在素養的全面發展。
最后,相關教師應意識到學生群體內部的個體差異,并采取針對化、分層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在教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內容時,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相關教師應將法律條例的基本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哪些,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獲得感與安全感,樹立起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觀動機;對于學習基礎扎實、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相關教師則應適當體現“進階性”,帶領學生分析具體案例行為的違法與否、如何判定,從而提高學生懂法、用法的素養水平。
2.因地制宜。現階段,我國各地教育機構雖然已如火如荼地開展了法治教育工作,但實際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與“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個性化特征有關。在此背景下,為了充分解決當前存在的法治教育弊病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法治素養,中職學校教師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積極探索和利用本土性、特色性的教育教學資源,拉近法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中職學校可與當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共同組織開展“法院開放日”“一日小律師”等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帶領學生進入到法院、檢察院等真實環境當中,“零距離”感受法官、律師等人員的工作生活。在此基礎上,還可邀請當地優秀的法律工作人員為學生宣講《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知識,從而達成地方專業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務實的法律學習條件。再如,在中職學校當地發生社會案件時,相關教師也可帶領學生進行相應的案例分析與討論。此時,由于學生對案件的關注度正處于較高水平,所以其參與分析互動、課堂討論的情緒也會更加高漲,學習理解的效率與質量自然也會更高。
3.專業聯動。與其他學校類型相比,中職學校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上還具有明顯的專業性特點,很多學生在中職畢業后,會直接作為職業技術人才進入社會工作崗位當中,所以,相關教師在開展法治教育工作時,還應以學生的當前專業、未來職業為基礎,對其進行特定法律知識的講解。例如,在教授烹飪專業的中職學生時,相關教師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等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
1.夯實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質量基礎。法治教育課程及教育團隊的不完善,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質量效果。因此,中職學校對法治教育的重視,首先就要體現在課程質量及人員素質的提升上。一方面,中職學校應結合我國相關的指導文件及政策要求,購入專業、全面的法治教育書籍,并派發到每一位教師和學生手中,作為法治教育的教材基礎。同時,還應適當加大法治課程在整體課程體系中的比重,為學生提供足量的法律知識學習機會;另一方面,中職學校還應積極組織相關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切實強化教師法治課程知識素養與經驗水平,鼓勵教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關注時事熱點、觀看重要會議,以此保證教師的觀念先進性。只有做到這一點,中職教師才能實現由素養到心態、由行為到意識的全面端正,進而向學生實施出更加現代化、價值化的法治教育支持[2]。
除此之外,中職學校還應制訂出日常化、動態化的學生法治素養評價機制。在原有周期性書面考試的基礎上,教師還應通過日常觀察學生行為、創設班級流動日記、選拔學生意見代表、不定期問卷抽查等手段,對學生的法律知識積累與實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從而為學生構建出常態化、軟約束化的法治教育評價環境,以此避免學生為應付考試而“臨時抱佛腳”、投機作弊等負面行為的發生。
2.增強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秉持起高漲、持續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從心底里接受并愛上法治學習,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法律知識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與理論性,且條文內容相對復雜多樣,很難與中職學生興趣導向化的學習特點相匹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職教師可采取案例分析的手段,將法律知識融入到真實的案例故事當中,從而充分實現法治教育的具象化、生動化。除此之外,中職教師還可結合具體的法律內容,帶領學生編排小短劇,在課堂中演練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表演、觀看等互動行為,全身心地投入到短劇情境當中,對法律知識形成深入理解與長期記憶。
例如,中職教師圍繞“正當防衛”這一法律知識,帶領學生編排表演出不同情節的短劇,短劇A:學生甲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遭遇社會人員乙持刀搶劫。甲在反抗過程中撿起石頭擊打乙的頭部,導致乙死亡;短劇B:學生甲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遭遇社會人員乙持刀搶劫。經路人丙奪刀救援,乙搶劫未遂慌亂逃跑。其后,甲心生憤怒,快步追上去用石頭擊打乙的頭部,導致乙死亡;短劇C:學生甲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遭到同學乙的拳腳毆打,但并未受到重傷。在反抗過程中,甲撿起石頭擊打乙的頭部,導致乙死亡。在三個案例短劇表演過后,教師即可向學生提出“大家想知道三個劇情中甲的行為后果嗎?”此時,學生思維仍處在案例短劇的情境當中,故而對此問題保有高漲的了解欲望。由此,教師再將學生甲這一角色的“正當防衛”“故意殺人”“防衛過當”三個判決結果公布給學生,即可帶領學生充分理解我國的正當防衛法律制度,明確正當防衛的“必須在侵害行為實施過程中”“不可超過一定程度”等認定條件。
3.優化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法治知識學習興趣,強化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成果質量,相關教師必須要加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枯燥化的教學方式。首先,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為中職教師法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豐富多元的便利支持。中職教師適當突破教材內容的篇幅限制,將“全國青少年普法網”“半月談”等網站作為教學工具。帶領學生觀看《砍伐樹木也犯法》《這片海是我家的》等普法動畫,培養學生建立起環境保護、領土主權等方面的法律意識;其次,中職教師還可聯合校方舉辦“學憲法講憲法”“我身邊的小模范”等主題的法律征文比賽、法律故事比賽,并設置出合適的獎勵機制。這樣一來,便可在校園中快速營造出學法、懂法、講法、普法的良性競爭氛圍,吸引中職學生主動加入到法治學習的行列中來。
4.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中職學生的道德認知正處于自律道德的階段,簡單來說,就是這一時期的學生他們可以認識到規則的相對性,并且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觀動機和意圖,如果在這樣時期沒有法治意識的約束,他們則極易做出一些違反校規校紀,甚至違反法律的行為。因此,中職學校必須要意識到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要性,結合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采取合適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比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這就要求法治教育人員應將法治教育的重心由以往的法治知識普及向法治意識的培養轉變,讓學生在法治教育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深刻感受到法治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另外,法治教育人員還應善于利用榜樣示范作用,對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行為進行影響,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由此可知,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薄弱問題,是由教師、學生、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在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中職學校既要實現教材、教師等基礎教育資源的專業化,又要做好各類活動的組織開展,以便充分激發學生的法律學習熱情,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施效果。
[1]姜伯成,屠明將.中等職業學校法治教育實施的成效、問題及改進[J].教育與職業,2018(24):52-58.
[2]方芳.淺析當前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J].法制博覽,2018(25):45-46.
編輯:魏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