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云 王立慧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的到來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了良好契機。根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目標特點,結合當下的教育發展際遇,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進行優化,以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功能。
關鍵詞:新時期 思想政治教育 內容創新
一、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承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隨之邁進了新時期,但傳統教育內容仍然是實現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經典內容和固定模式中探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及時更新教育目標,完善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最大限度發揮立德樹人的核心作用。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三觀”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用“六個下功夫”概括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把“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作為重中之重。理想信念教育是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2]從高校“三觀”教育的現狀看,一方面,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仍沒有擺脫傳統的單靠理論灌輸的束縛,對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的宣傳顯得蒼白無力、有名無實,削減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力,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意義。[3]另一方面,隨著各種信息的沖擊以及外來文化的侵入,青年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觀念更新快,易于接觸新鮮事物。這樣一來,高校“三觀”教育就要避開一般文化知識教育的模式,更側重于對人的思想的改造和人格塑造的系統培養,盡早從“象牙塔”的教育方式中脫離出來。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使大學生在根本上認識社會主義,理解共產主義理想的真理性、科學性、正確性,進而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二)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民族精神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提出希望青年學子熱愛祖國,要忠于祖國、忠于人民。[4]因此,高校將愛國主義納入思政教育內容的范疇,在廣大青年學生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愛國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該項內容難以量化,亦難以用具體指標衡量,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在高校思政育人體系中作用巨大。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在愛國主義教育領域爭取做到內容更新、方式創新、機制革新,重視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過程與滋養體系,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性養成有機結合起來,將歷史教育與現實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的公民道德教育
學生作為整個社會及自然和諧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組成,其生命個體的多樣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文化情境和社會心理背景的影響,每一個生命成長都需要道德的指引。在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德育功能逐漸凸顯,但一些學校和教師仍以分數論英雄,重課堂輕實踐,重結論輕過程,存在目的功利、方式被動、形式單一、脫離生活等問題。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德育為先是學校教育的必須。[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也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6],在學校教育中要把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把道德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匯聚起強大的道德力量。
(四)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7]可見,新時期我國全面發展教育已然形成了“五育”并舉的局面,且與素質教育的內容是基本相應的。從現實的基礎教育分析,素質教育在處理“教”與“學”兩者的關系問題上同應試教育一樣,均把“學”作為一種被動的工具看待,沒有把“學”作為一個有各種需求的“人”去看待。在實施素質教育“減負”的進程中,目前仍然存在著“應試”教育的陰影,在不同情況下形成了形式化的說教和脫離生活實際的傾向,忽視知識發生的人文背景和科學精神。素質教育中強調的“德、智、體、美、勞”,經常忽視了各種教育方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往往顧此失彼。通過全面發展“五育”就基本上可以促成素質教育的實施,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人的素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作為促進實施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也會隨之而變化和充實。
二、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深化與升華
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和育人重點都發生了潛在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復雜性、開放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等特點,對其內容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教育內容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當新特點、新問題交織并軌時,挖掘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涵就顯得尤其重要,在確定內涵的基礎上確定教育目標、規劃教育內容,能夠為未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有力指導。
(一)以法律知識普及為內容的規則教育
規則是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高校思想教育中培養規則意識至關重要。規則包含法理與倫理兩個層面,就法理層面而言,即處于底線思維法治、制度意識,源于人們對法律規則的尊崇與認同,相反,就倫理層面而言,即建立在正當性價值理念基礎之上的隨著歷史而不斷發展的具有不同特點的公共精神。大學生對“自由”概念的理解出現多元趨勢,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高校的規則內容及制定過程注重學校的管理,時常忽視學生的實際;在規則的宣傳和執行監督方面存在欠缺也成為另一大誘因。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規則教育應堅持“以制育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人帶人、以禮立人”[8]。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
(二)以中華傳統美德為依托的感恩教育
開展愛與感恩教育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求,學校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但高校的感恩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感恩教育被忽視,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感恩教育機制不健全的影響,教師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掌握專業課上,容易忽視感恩教育;第二,感恩教育形式化,教師對學生僅僅開展短暫的愛與感恩的教育,止步于課本層面,沒有形成長效機制,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直接阻礙了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和強化。將感恩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使其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發展規律,讓學生充分體會愛與感恩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的友愛奉獻精神。
(三)以擔當盡責為中樞的社會責任教育
現實社會中責任教育刻不容緩,大學生社會責任的缺失主要表現為重個人前途,輕社會利益;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以“我”為中心等。不少老師心中的好學生的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好”而忽略了責任感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只是停留在意識層面,想真正落實社會責任,就必然經歷“心理上認知—情感上認同—內化為意志—落實到行動”的過程。如何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是目前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9]
(四)以尊重敬畏生命為根本的健康教育
對生命的珍視、對自然的敬畏、對真理的堅守、對法治的遵從,是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現代化的主要特征。生命與健康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正確認識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實現生命的升華和超越,從生命教育的過程來講,是人的生命形成、發展、向著真善美發生改變的過程。把握和領會這一過程的核心與真諦需要引領高校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生命教育,同時準確定位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位置,高校教師應守好“責任田”,教給學生生命安全以及健康教育內容,培養幸福生活的品質;引導學生做保安康的“守護者”,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將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融合,思考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究將二者相融合的新路徑,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新方法,并根據社會發展現實,及時學習、掌握相關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五)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科學精神教育
科學精神教育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高校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科學精神教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向來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將兩種類型教育并軌發展一直都是高校教育研究領域的難點。縱覽我國高校教育發展變遷歷程,科學精神教育長期以來被高度重視,而相比之下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視程度亟待提高。同時,將人文精神教育與科學精神教育相融合也是新時期高校教育的關鍵突破點。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主渠道作用,廣泛組織科學成果展、專題科研報告會、科普知識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拓展微信、微博等網絡育人渠道,幫助大學生提高科學知識水平,強化科學思維;發揮人文精神的滋養作用,放大科學精神的技術作用,使二者共同作用,共建思政育人新高地。
(六)以培養理性思維為中心的網絡教育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通信的成熟,在良好的信息化環境下,具有基本的信息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高校基礎教育缺乏對網絡素養教育的足夠重視,并未開設系統的網絡素養課程,也沒有相應的教育人才。當下互聯網發展進入5G時代,網絡素養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素養之一。高校應當將培養學生的網絡素養作為重要任務,形成上層設計,改革和創新網絡素養教育的方式方法,全面推進網絡素養培育體系;要以創新思維推進網絡素養教育,將其作為普及性義務教育基礎課程,既要讓學生掌握網絡世界中所需要的知識,更要激發其效能。
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不斷創新
(一)自然與人類發展相適應的生態觀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逐漸得到重視,大學生生態意識逐步形成,生態行為開始養成,但也存在著自身學科體系不夠健全、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欠缺、未能很好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等問題。高校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由外而內地將生態文明觀灌輸進大學生的頭腦,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生態文明觀教育,依托學校官網、校園公眾號與微博等新媒體,大力宣傳生態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師生的生態觀念。
(二)以全民健康為主要內涵的公共衛生意識教育
加強公共衛生教育,增強大學生公共衛生意識更是刻不容緩。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應傳播、教導和培養學生公共衛生知識技能與生活方式,逐步普及公共衛生意識,營造科學與合理的公共衛生健康環境。公共衛生意識并不能速成,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不了解公共衛生教育,對健康教育不重視,很多高校也未將公共衛生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導致學生們很難形成自己理性的健康觀,自身公共衛生意識薄弱;高校專職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有限,極易忽略學生的公共衛生意識教育,對學生的疏導與指引不足。一方面,應從課程體系入手,建立健全公共健康與衛生課程知識體系,并將其納入學校基礎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現有國防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有機融合,發揮課堂教學的主要作用;依托共青團、學生社團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主題活動,推進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應校內校外雙管齊下,借助社會力量強化公共衛生安全觀教育。例如,聯合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相關部門,利用現有資源,共建校外教育實踐基地,豐富公共衛生安全觀教育案例庫。
(三)以構建全球價值為宗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教育
引導學生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境下思考個人的人生意義,構建“一個世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國際化格局。在實踐中拓展教育內容,第一,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知識理論與原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有機結合,開拓新的教育領域。第二,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不同視角、不同背景的知識理論與實踐學習平臺。第三,轉化教育教學話語,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相關內容以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展示。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把握時代要求,回應社會關切,將思政育人工作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積極創新工作方法、更新工作內容,將情懷、感動、力量與創新融為一體,以新教學方式、新課程改革體驗新思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齊頭并進、與民族復興和國家進步同向同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田霞,王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堅定理想信念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42-46.
[3] 郭海萍.在思想政治修養課中貫徹“三觀”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107.
[4]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5] 張陟遙.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N].中國教育報,2020-02-17.
[6] 王德炎,謝今.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思考[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12):11-15,21.
[7] 周志成.著力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能力[N].中國教育報,2019-11-14.
[8] 向勇.束人亦樹人:五個堅持中推進大學生規則意識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9(100):134-135.
[9] 申志宏,孔衛紅.以責任教育為視角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J].教育評論,2015(10):147-149.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高校思政專項)重點項目“重大疫情應對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路徑創新研究”(L19ASZ001)。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