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雅瓊
◆摘? 要:素質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讓素質教育更鮮活。“非遺”進課堂,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古風,研習雅韻,長知識,開眼界,冶性情,潤心靈。這既是傳承“非遺”之須,也是汲取知識、滋養人格之需。而美術教育是傳承“非遺”的有效途徑,如何讓“非遺”技藝與文脈走的更遠,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取得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美術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一、前言
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在當今社會普遍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的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又面臨十分嚴峻的危機。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教育,這對于豐富美術課程資源、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非遺”在美術課堂的現狀與問題
“非遺”進入美術課堂通常可以起到兩種基本作用,一種是傳承發展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如傳統國畫、書法藝術的學習,另一種是創新發展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和生命力,如中西建筑藝術的融合。美術課堂對于“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優勢力量,但是部分地區學校美術教育遠遠沒有跟上新課改的目標要求,美術教育形式化現象嚴重。美術課程一直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在義務教育階段,領導不夠重視美術學科,家長更關注考試學科,學生更是把美術課堂當作放松身心的場所,所以對“非遺”的硬件、軟件的投入都十分有限。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種類凡多,如年畫、剪紙、蘇繡、皮影戲、木偶戲等等。每一項“非遺”都需要傳承人長年累月的學習,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學會的速成技藝。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由于時間精力有限,無法對每項“非遺”做到面面俱到的了解與充分掌握專業的傳承技巧,相關知識儲備量有限。“非遺”在美術課上通常是教師簡單講述,學生對其有一個基本的理論了解和初步的動手實踐能力;然而美術課程的每周課時安排量少,節假日、各種活動和考試沖課,也不利于對“非遺”進行循序漸進深入探究。
三、“非遺”在美術課堂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底色”,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深度、高度和廣度。那么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激趣的導入將使本節課事半功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導入環節要構思巧妙。新授的教學環節需層層遞進、注重環節的巧妙銜接,突出本課重難點。在“非遺”課程教學上,教師的教學設計既要體現趣味性又要與“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相結合;要重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如蘇少版六年級上冊第7課《印花布--藍白之美》教學設計中就以師生互動的魔術形式導入,設計一個緊扣學生心弦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對藍印花布的藝術特點進行賞析,學習圖案構成的基礎知識,感受中國獨特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調,了解中國傳統圖案的喜慶吉祥寓意,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藍印花布的蹤跡,對藍印花布在過去和現在的應用有更深刻全面的認識。最后要對藍印花布進行設計制作,通過觀察藍印花布工藝流程的短視頻,把復雜的傳統工藝簡化到適合課堂動手實踐的流程中,用鉛筆直接畫稿代替刻板,用白油畫棒涂色代替刮漿,用靛藍水粉顏料代替藍草染色過程,通過親身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體會手工藝制作,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非遺”的美術課堂設計中,要培養學生對“非遺”美學的欣賞能力、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承擔起新時代承上啟下的文化傳承者的重擔。
學校方面可以將美術課堂延伸至校外,加深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和廣度的認識。利用春游、秋游甚至暑期“研學行”活動,帶領學生去“非遺”傳承地參觀,在當地開展尋找傳承人、采訪傳承者、向傳承人拜師等系列活動,例如常州本土的竹刻、梳篦、烙畫,景德鎮的陶瓷,洛陽的宮燈,安徽宣城的宣紙等等。學校可以舉辦相關“非遺”講座,邀請“非遺”傳承人展開對傳承技藝的專業講解和演示,聘請傳承者為校外技術指導人員;還可以開展系列年級活動,如“看非遺、玩非遺、吃非遺”。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再學習教育,不斷提高豐富教師專業水平,對學科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內容給學生專業、精準的教學指導。
四、“非遺”在美術課堂的優勢與創新
“非遺”進入美術課堂教學,給美術教學帶來更多的生命力和發展可能,這對兩者來說是相得益彰的。我國的“非遺”內容涵蓋面廣闊,時間跨度大、涉及很多學科知識。它既有壁畫、書法、雕刻等藝術形式,又有戲曲、民俗等口頭形式。這些內容進入課堂,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習氛圍,又可以起到宣傳“非遺”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作用。同時,美術課程本身就是一個兼收并蓄的學科,它擁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征;還與社會發展、人文思想、自然世界存在著種種緊密的關系,它可以充分結合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展開對“非遺”的知識學習,實現對美術教學課堂的創新發展。例如介紹“非遺”文化時,它可以和語文的古詩詞文化閱讀理解以及歷史的年代順序結合起來,在涉及到制作工藝流程時,它可以和化學變化、物理知識和數學的立體幾何空間相結合,在涉及到流傳范圍可以和亞歐大陸的地理知識相聯系。同時“非遺”文化在經歷千百年的歷史傳承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融合時代特色而發展變化的過程。美術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于理工類學習的標準答案,它更多的要求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多樣性和拓展性,喚醒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持續的內在學習興趣和動力,突出創造力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如故宮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它借助新媒體來不斷豐富自己的價值。文創設計師設計三宮六院冰箱貼、Q版皇帝皇后金屬書簽、天子童年故宮貓咪手辦、把優雅涂在唇上賣到斷貨的“故宮口紅”等等,這些賣萌營銷讓故宮迅速變身“網紅”。這說明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遇上創新,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被無限放大。同樣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非遺”文化設計成相應的動畫,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展示;可以將文創設計理念融入教學,利用“非遺”中的藝術元素設計制作相關衍生產品,將“非遺”滲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再如蘇少版六年級上冊第7課《印花布--藍白之美》教學中,我們了解到傳統的制作技藝流程,思考如何把復雜的工藝流程搬到課堂上,考慮傳統技藝怎樣和機器技術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藍白技術的工作效率;藍白制品如何吸收其他的美學形式,更加符合大眾審美;藍白制品怎樣提高自身工藝水平,明確受眾人群,走高端訂制路線等問題。通過這些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分析市場需求,為“非遺”的發展和傳承創造更多可能。
五、總結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變遷的見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非遺”涉及范圍廣,需要我們有強烈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將文脈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承給學生。“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每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肩負的責任和義務,鼓勵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繼承,促進美術文化多樣性的發展。“非遺”也是經過千百年不斷的創新變化而形成如今的形式,相信它也將繼續順應時代和歷史發展的需要,更好的實現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為現代社會提供更優秀的美學享受和美學創造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曾霖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基礎教育[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03).
[2] 杜希然.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初中美術課程的實況分析與建議[D].廣州大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