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X”證書制度下,工業機器人課程教學改革是當前職業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給出了以“產教融合、師生融會、課證融通”的“1+X”實施方案,精準對接行業需求和企業需求,把企業的生產和研發環節、技術進步鏈條融入課程,打造一支能夠準確把握先進職教理念、理論實踐功底深厚的教學團隊,做好工業機器人課程“課證融通”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產教融合;師生融會;課證融通
2019年4月,《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應聲出臺,接著“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開始部署啟動。隨著試點工作的逐步推進,與工業機器人相關的“1+X”技能等級證書相繼被發布,2019年6月發布了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兩個與工業機器人相關的“1+X”證書,2019年12月又發布了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工業機器人裝調兩個“1+X”證書,這四個證書基本涵蓋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核心技能。
我校工業機器人專業是浙江省A類高水平專業群專業,是國家第二批“1+X”證書(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試點建設專業,工業機器人“1+X”考證課程基于中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強調理虛實一體、工學結合、行動導向,體現“教學做合一、理虛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新理念。試圖以工業機器人的典型應用為切入點,借助于信息技術與實訓設備為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構建一個對接行業標準的集教學展示、基礎操作、離線編程、示教再現于一體的理虛實融合的混合式互動學習空間,將“工匠精神”融入工業機器人課程教學。
一、工業機器人“1+X”考證課程現狀分析
最近幾年,很多高職院校的工業機器人專業開始試點“1+X”證書制度,為了把“1+X”證書制度更好地融入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教學,各個院校投入很大精力,但是,工業機器人專業本身就屬于新興的專業,而且“1+X”證書制度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所以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以下主要問題:
(一)缺乏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缺少競爭力
目前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專業的課程中,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脫節等現象嚴重,缺乏畢業就能勝任企業崗位的技術人才,這也是前期專業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調研工作不足,導致培養的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缺乏崗位競爭力。
(二)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優質課程建設缺乏
高職院校建設工業機器人專業本身時間就短,而且專業教師一般也是相近專業抽調過來,而這些教師真正有過工業機器人從業經歷的并不多,很多教師都是分配到這個專業,重頭再開始學習工業機器人,而且具體的實踐經歷也比較缺乏。而專業師資力量的薄弱,就導致優質課程無法建設。
(三)“1+X”證書制度中“課證融通”內容把握不準確
高職院校在“1+X”證書制度實踐中對工業機器人專業設置與企業要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和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比較模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沒有將工業機器人“1+X”證書要求融入現有學歷證書中的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過程。
二、教學改革與實踐
本文以“產教融合、師生融會、課證融通”的“1+X”實施方案,從三方面對工業機器人課程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首先,堅持“產教結合、校企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地把產業發展需求融入課程建設,讓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形成專業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育人模式。其次,組建一支理論實踐功底深厚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團隊能夠準確把握先進職教理念,能深入企業調研,研究專業技能等級標準,能把握一切最新教學動向。最后,開發工業機器人“1+X”模塊化課程內容,做好“課證融通”,開展在教材、教法、在線資源等方面的建設。
(一)“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校坐落于紹興,積極與紹興及周邊企業在工業機器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共同構建專業建設模式,共同制定以學生為中心、采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共同研究開發課程內容,根據“立德樹人”總要求,強化崇德敬業、知技兼備培養,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中,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此外,加強產業與教學融合,鼓勵學生通過實訓課程方式提前進企業學習,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1.地方企業開展人才培養調研
制訂工業機器人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是深入調研區域企業需求什么樣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員。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確定了機器人專業的課程定位、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本專業在紹興及周邊企業開展工業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調研,確定了本專業學生需要達到的“X”職業資格證書及等級要求,即面向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等職業資格證書。
2.引入企業生產典型案例并開發教學模塊
以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1+X”證書規定的教學內容及要求為參考,引入了企業生產中的典型案例,比如工業機器人的汽車裝配生產線,開發課程模塊,如工業機器人焊接應用、搬運應用、涂裝應用、裝配應用、碼垛應用等,為課程教學內容和優質課程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素材,也為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和增加就業競爭力提供幫助。
(二)“師生融會”的教學隊伍建設
“1+X”證書制度下工業機器人課程建設促進專業內涵建設,師資水平也需進一步提升,師資建設目標是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組建一支既具備先進黨政覺悟,又能夠準確把握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理論和實踐功底深厚的創新型教學團隊,并整合專業的實踐平臺和競賽社團,用來促進優質課程的建設。
1.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
專業教學團隊聯合企業優秀工程師,深入研究“1+X”證書制度和職業資格標準,開發出工業機器人“1+X”課程模塊內容;組織教學團隊參加工業機器人“1+X”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教學團隊的教學實施能力;邀請企業優秀工程師走進課堂,給本專業學生講解企業中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畢業后的就業機會。本教學團隊近幾年已經開展了“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工業機器人技術綜合應用”等專業課程教學,擁有比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人才培養經驗,形成了滿足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的教學團隊。
2.開展“實踐平臺—競賽社團—課程建設”三方聯動的協同人才培養
以專業為支撐建立機器人技術領域的專業社團,通過技能競賽、橫向項目、技術支持等內容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對接第一課堂內容,開展“實踐平臺—競賽社團—課程建設”三方聯動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工業機器人“1+X”教學模式。
(三)“課證融通”的教學實踐方式
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的“X”證書標準客觀反映了如今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涉及工業機器人技術企業對就業人員的要求為目標,明確了學生畢業后所需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要求學生掌握機器人操作編程、系統仿真、離線編程及二次開發編程等不同層級要求,從而設計了該“X”證書初、中、高三個級別職業技能等級。按照教學結合、做練結合等不同要求,開發“1”和“X”融通方案,實現“課證融通”,如下圖所示。
為了做好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1+X”證書的“課證融通”,主要做了以下內容。
1.《悉尼協議》的OBE理念融入工業機器人課程標準
本專業面向浙江省機械制造企業及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工業機器人的運行、調試、編程、維護等專業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初步確定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能力指標。它以健康關懷、職業素養、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專業能力、創新意識、溝通合作作為核心能力,并對每個核心能力提出對應的能力指標,如下表。
2.建設“1+X”課程培訓資源
跟進周邊行業企業發展,及時將企業崗位技術需求納入“1+X”課程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突出課程思政、優質精品課程模塊建設內涵。遴選企業典型生產案例,融入課程教學,弘揚企業優秀文化,借助多媒體數字平臺,建設活頁化教材、思政化教學資源、立體化試題庫等,打造融入課程思政的“1+X”工業機器人精品資源在線課程。同時以實訓基地為依托,把工業機器人基礎實訓室、仿真實訓室和應用實訓室整合為工業機器人技術實踐平臺,通過引企進校、校企合作等形式開展“1+X”考證教學、實訓教學、技能考核、師資培訓于一體的綜合實踐平臺。
3.推進“1+X”任務驅動式教學
課堂教學探索“任務驅動”的教學實施模式,以“教學任務”為載體,將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的“X”證書所需職業能力以課程模塊為基礎開展任務化教學。以工業機器人考證課程中的其中一個模塊任務“工業機器人應用之智能碼垛”為例,從基礎篇、提高篇、仿真篇、實踐篇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崗位實操能力,每個篇章再通過“導、學、行、思”四個步驟進行授課,真正做到了教學做練相結合。
結語
“1+X”證書制度的實施對于工業機器人課程教學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產教融合、師生融會、課證融通”的“1+X”實施方案,對工業機器人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并取得了一些現實成果。
參考文獻:
[1]阮殿旭,錢丹.基于“1+X”證書試點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20(2):2730.
[2]呂原君,陳瓊,盧民.以“一耦合、二融合、三結合”構建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20(1):3338.
[3]徐國慶,伏夢瑤.“1+X”是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9(7):2126.
[4]劉煒杰.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研究[J].職教論壇,2019(7):4753.
[5]柯霜.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改革[J].河北職業教育,2019(5):1012.
基金項目:2020年紹興市高校內涵建設項目——“1+X”證書制度下工業機器人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SXSJG202011);2021年紹興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1+X”證書制度下工業機器人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項目編號:SGJ2107)
作者簡介:陳偉(1989—?),男,漢族,浙江紹興人,碩士,講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