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華珮 陳廈鑫 周君艷 吳健康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高校積極改革教育模式,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為社會培養創新性人才,是當今高校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師范生就業壓力日漸增加,了解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調查立志真實、客觀地反映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相應對策,推動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問卷調查;現狀;對策
本文設計問卷《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調查問卷》,對某師范學院的師范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培養師范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探索師范生創新創業的未來之路,為政府、高校進行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理論支撐以及數據支持。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某師范學院在校師范生,包括大一到大四各個年級,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發放400份,回收391份,剔除無效問卷0份,其中有效問卷39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7.75%。
通過對該師范學院的同學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一定數據,針對師范生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協助高校及時調整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策略,培養師范生創新創業意識,緩解師范生就業壓力,提升師范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自我效能感與認同感。
一、創新創業現狀
(一)創新創業教育普及情況
1.創新創業了解程度
在對師范生對創新創業了解程度的調查中發現(如圖1),僅有6.14%的師范生對創新創業非常了解,由此數據足以窺見對創新創業有足夠了解并且做過深入研究的高校師范生少之又少,仍然存在近4.6%的學生對創新創業發展情況完全不清楚。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師范生對創新創業了解情況處于認知階段,甚至剛剛接觸的程度,大多數都是了解但不深入,一知半解的狀態。在這中等認知水平當中大部分人都還對創新創業了解較少,比例更是高達總調查人數的55.5%,占中等認知水平人數的62.18%。在對完全不清楚的師范生進一步分析調查發現,這類師范生僅有11.11%的比例對創新創業感興趣。
2.獲取創新創業信息的渠道
圖2的調查數據顯示,79.03%的師范生是通過學校宣傳的途徑了解創新創業信息的,其次是從互聯網、專業講座上得知的。側面反映出該校創新創業宣傳教育較好,大部分師范生都是從學校得知有關信息。同時,也有68.29%的師范生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體現當今互聯網傳播信息快速廣泛的優勢。
3.創新創業政策了解情況
在師范生對學校和國家相關政策是否了解的調查中發現(如圖3),僅有4.35%的師范生對創新創業政策非常了解,大部分師范生對其不太了解。通過對不太了解的受訪者深入分析,發現有82.14%的師范生是從學校宣傳中獲得的創新創業信息。這反映出該師范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宣傳情況較好,但是大多數學生仍舊對創新創業處于被動接受階段,并沒有想要主動了解創新創業相關信息的意識。
4.對創新創業概念的理解
在提到“您認為什么叫作創新創業”的問題的調查中發現(如表1),人們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各執己見。其中在認為創新創業就是擁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者專利的人數所占比例人數最多,高達76.73%;選擇擁有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數比例約占四分之三,排在了第二位;認為創新創業就相當于創業打拼,開公司或企業,開創一份事業,比如開店,這兩個選項的比例都超過了50%;還有14.31%的人對創新創業的概念另有理解,選了其他選項。通過以上分析直觀反映出了大部分人對創新創業的理解還尚且停留在傳統認識層面,缺乏自我實踐和體驗,僅僅局限于有限的大眾思維基礎上,沒有更好的創新意識,這是目前師范生所體現出來的思維高度和觀念轉變的弱勢所在。
(二)創新創業教育情況
1.該校對創新創業支持情況
圖4的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0%的師范生認為該高校在精神以及物質上給予了支持。根據調查走訪,了解到該高校在綜合獎學金評定工作中對創新創業項目設定了單獨的獎項,同時該高校還另設了卓越獎學金,其中一個獎項分支則是創新創業獎。此外,該校設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聘請老師幫助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深度打磨孵化等。
2.學生對本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的滿意程度
由圖5可知,69.31%的師范生對該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比較滿意。對不太滿意的師范生追蹤調查發現,有70.46%的學生希望學校能組織同學去創業基地實地考察;有2.05%的人對學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情況表示很不滿意,對該部分師范生追蹤調查發現,100%的學生希望學校能組織同學去創業基地實地考察。綜上分析得出結論,大部分師范生希望有創新創業的實踐項目練手,孵化基地的受眾群體只是學校的小部分學生,如何面向大部分師范生進行創業實踐,值得高校思考。
3.如何培養創新創業意識
圖6顯示,有83.63%的師范生認為積極舉辦創新創業比賽或是提供相關比賽平臺有助于培養創新創業意識;79.28%的師范生認為高校應該開設相關理論或是選修課程。由此可見,大部分師范生對于創新創業已經有“理論+實踐”的意識。結合前面的問卷分析,現階段該高校的師范生普遍希望有創新創業實踐項目供自己參與。
4.對學校期望能提供的幫助
表2的數據顯示有82.1%的人都希望學校組織同學去創業基地實地考察;63.43%的人希望設立校企聯合創業基地;有52.94%的人希望邀請成功人士講述經驗。根據調查結果總結得出在理論與實踐的選擇中大多數人還是傾向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們在實踐中能得到更真切更具體的感悟與收獲。所以基于數據的支撐,高校應該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與實踐的機會,激發更多的人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平衡過量的課程和講座的理論宣傳,通過多動手實踐、多去實地參觀考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二、阻礙師范生創新創業的因素
(一)師范生自身對創新創業的思考
調查數據顯示(如圖7),只有3.07%的師范生有較為成熟的創新創業的想法;42.71%的師范生想過自主創新創業,但是缺乏系統的思考;41.43%的師范生偶爾有過創新創業的想法;12.79%的師范生從沒想過創新創業。對12.79%的師范生繼續調查,發現有62%選擇今后進入教育行業成為教師,36%選擇繼續深造學習。對有較為成熟的創新創業想法的師范生進一步調查,發現有25%的師范生會選擇自主創業。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對于大部分師范生而言,獨自實施創新創業還極具挑戰性,即使是有較為成熟的想法,在畢業后能將想法付諸實踐的人數所占比例極小。
(二)個人能力,經驗、人脈等成為遲緩劑
由圖8可得出,78.01%的師范生認為缺乏經驗和人脈是阻礙創新創業的主要原因,其次73.66%的師范生認為個人能力也是影響創新創業的一大因素,58.31%的師范生認為資金缺乏也會是進行創新創業的攔路虎。由此大致能夠看出大學生創業的阻礙主要在人脈關系,個人能力以及資金支持等。對于學校等教育部門來說,如何經過各種形式的課程和教育使得學生能提高自己的這方面能力,如何讓學生在學校的能力范圍內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專業人士拓寬人脈,學生應該如何擁有自己的團隊,增加與其他團隊相互協作的機會,在學校課堂所理解的知識盡量和社會縮短距離,更接近真實的社會則顯得更為重要。
(三)缺乏探索,創新的思維模式
從圖9中我們可以看出,受調查者普遍認為創新創業者應該具備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探索精神、交流能力、獨到的思維。對于自主創業者,創新的意識必不可少,創新是幫助其能夠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有了創新才能開辟出新的發展領域。與此同時,絕大部分師范生認為擁有豐富的人脈也必不可少。對這類師范生深入走訪發現,他們認為擁有好的口才也會對事業有很大的幫助,他們覺得相較于口才一般的群體,上天會更加眷顧口才較好的群體。
(四)受挫后對未來道路的認知局限
如圖10我們可以發現67.26%的師范生選擇積累經驗,等待時機繼續創業。但也有18.41%的師范生選擇放棄創業,好好就業。對這18.41%的師范生進行深入數據分析,大四的同學占比最高。對于大四的師范生而言,不僅僅面臨著畢業的壓力,更面臨著就業的壓力,不少師范生在社會、家庭、個人原因等種種壓力下選擇按部就班地找工作,放棄自主創業這一選項。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個人對于創業失敗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可是大多數的人還是有繼續進行創業的想法的。
(五)對社會影響持有的態度考慮
表3的數據表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受調查人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持支持態度,贊同其對社會的積極影響。但是仍有4.35%的人持反對意見,他們更加傾向于選擇一份穩定可靠的工作,不愿意冒險,缺少對自我的挑戰和對未來社會前景的考量,自身對創新創業還存在抵觸。在跟蹤調查選擇支持選項的群體后,發現雖然持支持態度卻只是停留在想法階段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僅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他人的自主創業行為表示贊同,自己卻有畏難心理,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自己停下了對創新創業實踐的步伐。
三、提高師范生創新創業水平的策略路徑
(一)政府加大宣傳力度
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師范生對國家相關創新創業的政策了解微乎其微。然而事實上,國家近年來為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事業的發展出臺了大量有效政策,幫助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經過調查發現,超過90%的師范生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國家政策的了解僅僅局限于“移動互聯”“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等類似的大型國家級創新創業類比賽。要想提高師范生的創新創業水平,僅僅停留在了解和參加一些大型比賽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促進師范生深入了解相關創新創業的政策,使當下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有跡可循有策可依。
在相關創新創業政策背景的支持下,廣大大學生群體才能充滿信心、精力去思考未來人生發展方向。政府通過加大對時事熱點實時傳輸和宣傳力度,加深大學生對國家相關政策和重點培養項目的了解、學習與應用。
經過調查發現,師范生了解創新創業的渠道主要是學校推廣以及互聯網宣傳。但是學校宣傳的創新創業信息大都是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比賽,其次就是該校有關創新創業的一些政策。對于國家創新創業的政策,高校極少專門出臺文件進行解讀,也極少在學生團體中進行宣講。為了讓師范生對相關政策有深入了解,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隨著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政府可以利用互聯網等渠道加大政策宣傳的力度。
政府在加大宣傳政策的同時,也要出臺相關文件力保政策的落實。現在多數情況都是一紙空文,政府的確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卻沒有機構或是部門監督以上政策的落實,這也導致高校整體的創新創業氛圍不足,創新創業淪為吸引學生的噱頭,對學生真正進行創新創業無實質性的幫助。
為支持、鼓勵大學生創業,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到當地政府部門,應該相繼推出多項切實可行、真實可靠的扶持政策,其中應該涵蓋提供小額貸款、減免稅收、員工聘請和培訓享受減免費優惠政策等。各大高校也需要推出鼓勵扶持舉措,成立創業指導中心,對學生開展專業化創業教育服務,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創業計劃競賽。
(二)企業加大合作力度
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能夠擁有去企業實地參觀創新創業的機會。目前在高校的創新創業中,企業參與的程度較低。對于企業而言,驅動企業發展的因素勢必就是“利益”,在利益關系的驅動下促進了合作的存在,與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合作,企業短時間看不到“高利”的存在,這就直接降低了企業與高校合作創新創業的欲望。
對于創新創業的主體,成型的模型即是企業,但是現在鮮有企業主動與大學生創業者合作,大學生自主尋找合作企業,更是難上加難。對創新創業教育者而言,企業的出現對促進師范生創新創業實踐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了幫助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政府應該嘗試與企業對接,通過政策的扶持促進雙方共贏,使得企業能夠自發與大學生創業者進行溝通合作。高校也應該主動嘗試與企業接洽合作,共同幫助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發展。
就當前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現狀而言,絕大部分企業缺乏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創新領域,我國的信息領域技術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信息產業長期處于IT產業鏈的低端,關鍵技術落后,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弱,經常被跨國公司憑借知識產權搶占市場先機。要想打破這一局面,企業應該注重對高校生的培養力度,提供更多的發展平臺,讓大學生有機會展現自我,也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和原動力。
(三)學校加大師資力量投入
教育部于2013年發布文件,要求高等院校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創新教育重在培養創新思維,創業教育重在培養實踐能力。要讓學生心里埋下創新的種子,使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學生“求教有門”。不少高校將創新創業納入學分要求,為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的了解程度,同時開展創新創業通識課程供高校學生學習。但是目前高校缺乏專職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絕大多數是由輔導員或者其他科任教師擔任。對于此類情況,教師自身知識儲備有限,有關創新創業的信息來源僅僅局限于大學生相關的創新創業比賽。甚至還有部分教師將自身專業生硬地與創新創業課程相結合,把創新創業課程改成了自己所學專業方向的課程,創新創業變成了噱頭,有名無實。
經過調查,該師范院校大三年級設有創新創業課程,并且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但是通過對師范生隨機訪談,絕大多數師范生對該門課程毫無印象,覺得在課程中并沒有學習到創新創業的相關知識,少部分師范生甚至覺得這門課程浪費時間。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多數高校教師沒有創業經驗,也缺乏深入的企業實踐體驗,僅僅是單純的在校教師教學經驗和創業培訓經歷,所以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經過實踐檢驗可知,創新創業教育應以學校作為主導,社會各界作為輔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引入企業界、創投界和相關行業組織參與,更多地將教學場所放到實踐基地、市場乃至企業現場。每門課程安排專業教師和兼職教師共同承擔,以保證課程的延續性。校內教師必須有創新經歷、創業體驗,聘請高水平的創新創業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或者有良好的創新創業培訓經驗和創業實踐經歷的教師。校外教師則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學校一方面制定兼職教師管理規范,形成創新創業導師庫,另一方面,對在校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培訓、課程輪訓、骨干研修,搭建平臺讓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支持教師將科技成果產業化,鼓勵導師帶領學生創新創業。
(四)家庭的大力支持
在家庭層面家長們應當及時更新自我的思想,對于孩子的創業行為也應當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哪怕孩子在創業過程中遭遇了失敗,不是一味地埋怨和指責,也應當多多鼓勵和支持。創業本身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也正是因為創業,才能夠更好地推動社會的提高和發展。
四、結語
高校創新創業事業的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不難發現即使是師范院校的學生,專業性質對未來的方向已經有了一定的指向性,但是不少同學依然希望自身能夠接受系統的創新創業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希望創業能得到政府、社會、學校的幫助與扶持。創業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勇氣將會為大學生在創業道路上的發展添磚加瓦。遇到挫折和困難應該及時調整心態,坦途過后終遇平川,重整旗鼓、整裝待發準備隨時迎接新的挑戰,內外兼修才能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走出一片輝煌。
參考文獻:
[1]龍雪梅,王小方,黎海清.桂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4):150-151.
[2]張銳,莊小紅,刁曉霜,馬智灝.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現狀調查報告分析——以成都部分高校外語專業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17(20):102-104.
[3]孔文鑫.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現存問題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4]楊偉峰.“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教育與創業孵化問題分析[J].就業與保障,2020(22):87-88.
注:本文系2020年重慶市第二師范學院大學生科研立項B類(重點)項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編號:KY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