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軍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就被明確為“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中職思政課程具有引導學生發展方向、傳播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等獨特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密切結合實際,順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和學生成長的新需要,進行有創造性的角色轉變,以此更好地明確自身使命和責任,厘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立德樹人;中職思政;教學對策
陳舊的教學觀念早已不符合當下的教育教學實踐,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擴大教師的影響力;教師要主動內化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調整自身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并實現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加強教研能力和水平,及時反思和總結教育過程中的新現象,積極促成自身的角色轉換,切實將立德樹人理念落實到各個階段。
一、制定思政德育目標
思政課德育開展必須把立德樹人的總目標放在首位,著眼于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根本任務。扎根中國大地開辦思政課,這是辦好思政課的前提,也是我們能夠辦好思政課的優勢。思政課作為培育未來社會建設主力軍的骨干課程,因此,中職學校思政課要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教學更加具有指向性。第一,教學內容要具有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特點,既要灌輸適合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又要把知識蘊涵的強大價值內化于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心靈受到啟發。第二,教學的實施要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滿足學生對教學的需求,從教學的組織方面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教師話語表達既要體現高度,也要體現溫度。老師的話語表達和行為舉止都會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把知識傳播給學生的過程中,要謹言慎行,積極傳播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內容。面對敏感問題,要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分析透徹,做到不回避,積極解除學生內心的困惑。
二、滲透紅色文化,強化學生愛國情懷
思政課作為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核心課程,無論處在哪個學段,教學的最終目標都是一樣的。其中,紅色文化是教育學生的重要寶貴資源,教師可以需要積極在思政課程之中滲透紅色文化,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學習紅色文化的時候,要把具體的革命事跡所蘊含的時代價值闡發出來,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開展討論,引導學生弘揚紅色文化,用紅色精神來塑造學生。要讓學生全面了解革命烈士的偉大,分析具體的革命事件,學生要自主闡發和總結革命英雄所體現的高尚品質和偉大精神,從而與自身的理想價值相結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設計好具體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具體育人目標圍繞立德樹人總體目標這條“中軸線”,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教學的開展,另一方面能夠增強思政課育人的親和力與針對性,整體提升立德樹人的總體效果。
三、創新傳統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在不斷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化教育的發展,學生更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滿足課堂學習。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對多樣化教學的基本需求。一是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大實踐教學方式,如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師生之間互動合作的方式、相互探討的方式等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充分結合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把真理的強大力量內化于心。二是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融入教學,發揮新媒體的教學優勢。雖然教材是承載教學內容的根本載體,教育教學必須堅持以教材為主。但是,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教學需要更多地融入現代化的教學元素。如通過電影、紀錄片、錄音、廣播等多渠道開展教學,做到以文化人、以圖育人、以景塑人。
四、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政治修養以及詩風師德建設
中職思政課教師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良好道德修養是個人道德素質的綜合體現,但具體來講,個體道德在不同領域和針對不同對象具有不同的表現。中職思政課的學科教師由于其特殊的職業領域,要求其首先應具備政治道德和思想道德,它表現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堅決維護黨的領導地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課教師的政治道德也是其教書育人的“高壓線”和“警戒線”,任何情況都不得觸碰。
五、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與總結,我們可以發現在中職思政課程中積極開展德育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愛國情懷,進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優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立平,于紅麗,趙麗梅.論思政實踐課與立德樹人實踐邏輯的契合[J].辦公室業務,2022(02):34-35.
[2]辛忠.堅持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