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瓊
摘要:“教師、教材、教法”(統稱“三教”),事關“誰來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將會對人才培養質量形成直接影響,應貫穿職業教育全過程,是新時期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中職數學教學發展中要重視“三教”改革,針對教師教學技能與觀念、教材和教法等改革目標,推進教學模式創新與師資隊伍建設,因此,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就“三教”改革理念下中職數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進行探討,以期為中職教育的發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三教改革;中職數學;教學;探索;實踐
“三教”改革是針對教師、教材和教法等方面,提出的教育改革思路,中職數學應重視這項系統性、長期性工作,通過教學模式創新與師資隊伍建設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使職業教育特色在數學教學中得到體現。
一、“三教”改革的內涵與特征
(一)“三教”改革的內涵
教師、教材、教法統稱“三教”,“三教”改革即圍繞此三個方面開展教學改革。中職學校應以新發展作為指導,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推進教學改革,促使更多師生積極參與到“三教”改革中。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實現“三教”改革,對中職學校的發展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三教”改革可存在于中職數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數學教師抓住教學者、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三大核心內容,針對性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在實施“三教”改革時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構建信息化課堂,加快教學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促進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為學生學習專科課程、掌握專業技能打好基礎。
(二)“三教”改革的特征
1.規范性
教學屬于規范性活動,中職在數學教學中推進“三教”改革時,要嚴格遵守各項制度和規定。“三教”改革要與我國標準教學體系的保持同步,并遵循“邊改革邊建議、邊建議邊使用、邊使用邊改革”的實施原則,從而實現創新性、規范性數學教學改革。
2.綜合性
“三教”改革所包含的教師、教材、教學方法,分別是教學中的主體、客體及內容,具體到中職是數學中的“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學方法應作為教學改革工具、方法以及載體,為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質量的提升提供基礎,教師要在改革實施中對其進行綜合應用。
3.聯動性
中職數學教學中的“三教”改革,需要一個逐漸優化的過程,不能是一蹴而就,學校應以尊重主體意愿作為前提,引導、鼓勵師生積極參與改革工作,促使教師適應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與教材相適應,教師與教材相適應。
二、“三教”改革理念下中職數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一)教師方面
中職學校面向學生就業,需要為行業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優秀人才,為了確保人才培養計劃與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應注重師資隊伍的合理構建。“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學校要針對數學教學發展目標與人才培養需求,優化教師激勵機制,對學生科學教師專業能力成長提供方向引領,以有效保證教學質量與效率按照預期有所提升。為使學生教師專業能力與基本執行力達到一定標準,中職學校應推進教師監督機制與激勵機制規范化發展,為教師各方面專業能力提升提供應有的支持與鼓勵,促使他們主動提升自身教學能力,規范自身的教學行為,轉變教學理念,在“三教”改革過程中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首先,中職學校要鼓勵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改革實踐中自主自學前沿教學技能,激勵他們不斷挖掘職業發展潛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優勢,在“三教”改革理論指導下積極地、科學地參加各項改革實踐活動。其次,中職學校要通過多種教學監督形式,考核教師對數學理論知識和教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確保他們能夠嚴格遵循相關標準進行教學實踐,并準確抓住教學的基本規律對教材與教法進行改革。教學實踐與改革合乎標準與教學規律,中職數學教學工作效率自然得到有效提升。再次,中職數學教師應在學校引領下探索專業發展之路,通過自身各方面專業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推動專業化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的落實,為行業、企業、社會發展輸送優秀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材方面
基于教育改革的背景與行業發展需求,強化對中職數學教學內容的要求。職業教育專注于技術型人才培養,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算法與編程等都是數學的必修內容,是培養中職生專業能力的重要方面。基于此,中職數學“三教”改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中職學校需要推進數學課程進行標準化,引入導入課程、趣味性的實例,且保證內容從簡單到具有深度,具備與崗位技術更加聯系緊密的拓展內容。第二,中職學校需要改善考核模式。一般而言,中職學校主要是針對數學工具應用、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擬定數學教學考核標準,隨著各個領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中職數學考核模式應與行業發展對接,將學生應用軟件和有關工具能力納入考核范圍。第三,中職學校需要在教材內容中加入數學文化。在教材中融入數學故事、歷史人物,提升數學課程價值導向作用,使之與知識教學相統一,通過課程教學闡述數學文化的觀念、思想,幫助學生構建積極價值觀。
(三)教法方面
1.加強信息技術應用
為了促使教學模式生活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教師往往會觀察學生生活、了解相關崗位的工作內容,從中搜集教學素材,豐富案例教學的內容,通過數學應用案例,引發學生對現實數學問題的思考及其解決方法的探究,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想,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認識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技能和能力。實踐證明,恰當運用案例教學,能夠有效增強課堂和教師魅力,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更加熱情地投入到數學課程學習當中。
例如:網絡平臺上豐富的教學資源都可以作為資料和素材應用于案例制作,通過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數學情境的豐富性、直觀性。首先,利用網絡渠道收集中職數學在相關崗位上的實際應用案例,為學生構建學習場域。其次,針對中職生的信息交流習慣和數學學習困難,向學生發送線上教學資源,輔導其開展自主學習,提升其預習、鞏固性學習效率。再次,充分尊重學生在數學素養培養方面的客觀規律,對定義、運算、公式變形、定理、幾何等知識的教授模式進行創新,以學生樂于參與、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授課,幫助學生培養數學興趣、克服學習困難。最后,要重視師生交往的情感基礎,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通過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升溝通效率、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職業生在學生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能力稍差,很容易在自卑心態下形成抵觸心理、厭學心理,師生關系和諧,溝通順利,有利于培養學生在數學理論知識學習上的積極態度和自信心。
2.強化生活元素的滲透
中職生普遍希望獲得一技之長,所以他們往往比較在意知識在相應崗位工作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并會因為“有用”產生濃厚學習興趣。雖然這種想法有一定的功利化傾向,但是教師只要善加引導,也會將其轉化學生努力學習數學知識的內在動力。在“教法”改革中,教師可以從生活元素的融合入手,引導學生對數學課程對個體發展的價值形成客觀認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形成對知識的應用意識。
例如,講解函數知識時,教師可將比較熱點的購房案例引入課堂,以之作為知識載體,進行知識傳授、能力與意識培養。題干設計如下:
某小區按照分期付款進行福利售房,政府為了照顧剛需,決定采取貼息政策,現某戶需要購買一套現價為200000元的住房,需付首期付款90000元,次年起,每年需付10000元、上年剩余欠款利息之和。1.若第X(X≥2)年該戶付房款Y元,那么,年付房款Y(元)與X(年)之間存在怎樣的函數關系。2.第4年該戶人家應付房款金額為多少?
為了提升學生參與性,由學生自行查閱資料獲得欠款年利率的計算方式。由于案例是由真實生活事件演化而來,學生對查資料、討論計算方法的興趣濃厚,在課堂上表現十分積極。讓筆者深深感受到,生活化教學素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為了點燃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使教學對接知識應用,教師應在“教法”改革中充分重視此類的素材的應用。
3.培養審美與嚴謹態度
在很多中職師生的眼中,數學現象是嚴肅、理性、枯燥的,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習起來總會面臨諸多困難。事實上數學也有感性的一面,它也可以是兼具理性與感性。教師改革“教法”時,可將數學與詩詞聯系起來,挖掘數學的意境之美,培養學生的對待學習和工作的嚴謹態度,提升學生的幾何審美能力。
例如:在中職數學幾何知識中,線線、面面、線面三大關系是重要組成部分,掌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使學生在平面設計、圖紙繪制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講授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將幾何、圖文、音樂三大元素加以融合,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感性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首先,發掘數學的感性之美,將線與面的關系轉化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漠風情,引導學生從美的角度認知數學。其次,調動學生積極性,降低學習難度。將風景中的元素進行抽象,得到線圓相切、線面垂直的幾何圖形,完成從感性到理性,從詩歌、風景到數學知識的轉變。這一環節,教師可示范完成部分“抽象”任務,將剩下的工作交給學生來做,促使他們自主發現幾何元素,感受數學中的文化氣息。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職數學中實施“三教”改革的目的要放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上,通過改革“教師、教材、教法”,回答好“教什么”問題,明確“誰來教”問題,解決好“怎么教”,為學生提升數學素養、發展職業能力提供優質教學服務。在此過程中,數學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現狀與需求、自身專業能力發展優勢與方向、行業發展需求與崗位工作標準,促使數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學生、教師、行業發展對接。
參考文獻:
[1]蔣宏杰.關于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J].天工,2019(04):72.
[2]錢江.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的改革創新[J].現代職業教育,2021(18):218-219.
[3]胡秀珍.在“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數學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01):115-117.
[4]以精講促進高校思政精品課的有效教學[J].李寶軍.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
[5]融媒時代如何打造高校思政“金課”[J].李孟星,雷青松.文教資料,2020(08).
[6]李國健.基于微課的中職數學教學實踐分析[J].啟迪與智慧(中),2021(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