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和習作是訓練、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在這個普遍焦慮的時代,需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思維導圖將大腦中的思維過程“可視化”,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在閱讀時整合文本信息,同時以此為根拓展文本,將閱讀和習作更好地結合,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思維;創造性;思維導圖;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6-027-03
【本文著錄格式】曹慧敏.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運用之我見[J].課外語文,2022,21(06):27-29.
思維導圖作為思維外化的一種形式,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供了一定的指導。閱讀和寫作作為小學三四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既需要結合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轉向抽象邏輯思維的學情,也需要教師更新教學方法進行指導。思維導圖這把鑰匙挖掘了學生大腦的潛能,也為發散性思維提供了樣式。
一、閱讀和寫作的不同思維模式
思維導圖,重在“思維”。何謂思維?它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反映過程中的高級認識活動”。思維是思考,是思索,是對事物深度的探究性的認知,也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學生學習時為了獲取知識,但缺少了“思維”的知識,只能停留在淺層,而缺少了思維力的學習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與教學最終所要達到的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人的目標是相悖的。
閱讀是現代社會人們獲取知識、增長經驗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也是一項認知活動,涵蓋了“基本的視覺分析、字形加工、語音加工和語義通達”四個過程。學生閱讀時借助眼、耳、口、腦對信息進行處理,獲取信息,由此建構意義、體驗情感,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對文本的解碼。在閱讀解碼過程中,從最簡單的字詞到短語、句子,再到篇章的理解都需要運用多種思維方法。閱讀教學就是訓練、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層學習的關鍵。
文章以文字符號為媒介,或闡明作者的觀點,或抒寫人物的心情,不同于信馬由韁地亂寫,它是一種有組織的信息載體。從古至今,雖有唐詩、宋詞、元曲等不同的文學樣式,但每一種文學創作都有模式和規范,如杜甫七言律詩的沉郁頓挫,還有明清時期的八股文寫作,外國文學中古典主義“三一律”原則。語言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它同樣是發展思維的工具。
寫話開啟了學生小學階段使用書面語表達自己想法的開端。它將對口頭表達的訓練逐漸轉化為書面語言訓練。中年段的習作是作文教學的起步,同樣也是重要的過渡階段。從信息論角度來看,思維是信息接收、貯存和輸出的過程,而寫作就是思維的輸出和呈現。如寫作說明文時,有序的闡述說明注重的是思維的條理性,寫作議論文則培養的是思維的嚴密性。寫作與閱讀一樣,是多種思維方法的集合與運用,是復雜多樣的。相對文筆訓練,寫作本身就意味著思考,就是將腦中的思想條理化,所以寫作中思維的訓練更根本,也更重要。
二、閱讀和習作需要創造性
獨具見解的深度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是評判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重要指標。課文理解是語文閱讀學習的基礎,但課標更“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這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的閱讀方式也發生著大的改變。手機、電腦帶來的“微閱讀”正慢慢地消耗著他們對讀書的熱情。浮于表面的資訊閱讀使知識的學習形成了“虛假的完整性”,學生的學習變得碎片化,缺少了獨立而有深度的思考。思維長期處于淺層的認知階段,反而形成了一種思維惰性。學生怕思考,懶得思考甚至是不思考。閱讀中缺少挑戰性和深刻體會,學生漸漸地對閱讀產生了厭倦感。另外,現下的社會缺少了書香氣,人心浮躁,很難沉下心去品讀作品,學生的閱讀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并不良好。閱讀與寫作脫離了課標中提到的“趣”,漸漸成了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和逃避點。
相對膚淺、零散、被動的淺層學習,深度學習不斷挑戰學生的思維,并在學生概括、推理、分析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讓思維不斷地延伸向上,同時也更富有創造力。在這個普遍焦慮的時代,要想培養獨立思考,擁有自己對事情的態度,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的人,需要深層的閱讀和寫作。
現今的語文教學面臨著大的變革。部編本教材從一年級就開始注重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認寫分流,多認少寫”使學生可以盡早地進入獨立閱讀的階段,“1+X”閱讀、海量閱讀、整本書閱讀,將課內與課外相連,更是對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范圍提出了高要求,如何挖掘閱讀和寫作背后的思維規律,指導學生高效地讀書,使讀書和寫作真實地發生成為教學的關鍵。讀書應該要得其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閱讀之初要“求所以入”,也就是弄清和把握讀物本身的內容、知識或信息,但這不是根本,還要“求所以出”,即會讀并有自己的想法。而“1”就是入的方法,“X”則是出的體現。如何抓住“1”,做到“X”,同時為寫作提供樣例,也是語文教學中需要著力嘗試的。
調動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熱情,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學生作為課堂主人的意識,積極參與課堂,是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重要體現。課堂不一定是熱鬧的,但一定是充滿深思的。語文是緊隨時代變化的,大語文觀思想的樹立拓寬了語文學科的教學范圍,也不斷挑戰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對如何把“教”落到實處,真正促進學生的“學”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從大腦的工作方式來看,它是“立體的、放射性的”,而“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都是平面的、線性的”。作為語言學科的語文,知識點繁多,且復雜多變,系統知識的學習需要在方法的指導下不斷建構,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支架,幫助他們摘取更高的“果實”。
三、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和思考
思維導圖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思維輔助工具,同時也是現下很多課堂教學中都在努力去實踐,借以實現高效課堂的學習方式。心理學家東尼·博贊在20世紀60年代對大腦進行研究時發現,大腦喜歡色彩、刺激、多樣性、活力以及運動,對比較感興趣的事物會更容易調動并記憶,由此提出了這一理論,并發表專著《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闡述了他的觀點。
思維導圖也可以被稱為是一種思考策略,它將不可見、難以把握的思維,通過關鍵詞和圖畫,運用線條和圖形相連接,從而使大腦中的思維過程“可視化”,更加直觀地實現了師生思維的互動。思維導圖在教育領域的引用和普及,使它在哈佛、劍橋、牛津等大學成為學生提高學習的重要方式。它的風靡也帶動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思維導圖的教育開始在大中小學體系中適用,借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國對思維導圖的學習雖然起步較晚,但卻在多學科全面開花,教育者們也在各自的學科領域中不斷地進行著嘗試。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思維導圖運用,雖有理論指導,但仍缺少切實可行的實踐,所以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一)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背景
首先從大腦的結構來看,人的左右腦分別負責不同的活動,左腦擅長邏輯、語言、數字、順序等,右腦則在顏色、維度、想象等方面發揮著功效。思維導圖結合了語文的學科特點,將左右腦利用起來,變傳統的線性教學為立體教學,更加貼合大腦的運作方式,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學會運用思維導圖閱讀和寫作很重要。小學低年段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低年級的閱讀和寫話借助形象思維和圖片、圖畫將文字圖像化,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三年級之后進入中年段,對學生來說,這一階段是一個階梯,相對而言閱讀和習作的難度加大,多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僅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初步把握主要內容”,而且需要“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內容,體會感情,是語言形式向思想內容的轉變,是對文本意義的建構,需要的是一種整體、直觀、綜合的感知。思維導圖的繪制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和提煉發現文章中的細節,也為語文的積累和總結提供了好的學習手段。
“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是部編本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體現相關主題的課文組織起來構成了“內容主題”,為教學提供了一條明線,同時將需要學生掌握的語文學習策略、語文能力等“語文素養”作為“點”串聯起另一條線索,“點”是“線”的要素,同樣“線”的編織構成了“面”,只有把握住了“點”和“線”,才能掌握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從整個小學語文的課文編寫來看,它是對語文素養的層層深入。對語文教師而言,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這種從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階梯性編排為教師的“教”提供了抓手。教學時,采用思維導圖,將每一冊書、每一單元、每一篇課文所處的教學地位把握好,結合單元導語、課后習題、語文園地等進行統籌規劃,可以幫助教師宏觀地把握教材,掌握教學重難點,實現從單元備課到模塊銜接的轉變,更清晰明確地在“點”上著力,精準地指導學生。
(二)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的繪制是知識的繪制過程。它是學生思維的外化,同時也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把零散的、破碎的知識點整體化,在深入有效的探究中發展思維能力,實現會學、樂學。
語文教學中也對思維導圖多有嘗試:借助表格和圖畫梳理出課文的結構,可以幫助學生在預習時把握文章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中思維導圖的使用可以將枯燥的文字轉化成有趣的圖畫,不同的色彩和線條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索的興趣,也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中年段的閱讀以語段閱讀為主,語段閱讀的過程其實是利用學生的內部語言理解重建材料的思維過程,所以習得語段閱讀的方法,可以為之后的篇章學習打好基礎。語段的建構具有邏輯性,也具有結構性,例如總分結構、并列結構、因果和轉折結構。利用思維導圖,可以把握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從而清晰地呈現語段的框架。語段閱讀是手段,而寫作則是運用。利用語段閱讀時掌握的結構、表達方法等可以更好地實現“讀寫”結合。寫作前,借助思維導圖,提綱挈領地把握住作文的主干,為學生完整而有序地表達思想提供了思路。
思維導圖建構起了語文學習與思維發展的橋梁,它更有樹狀圖、圓圈圖、氣泡圖、流程圖等多種呈現形式,而它的選用也需要根據閱讀和習作的內容進行靈活選擇。
從我自身所接觸到的課文入手,大多數課文都可以使用思維導圖。以說明文為例,從文章中摘取重要的話語畫成簡單的樹狀圖,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另外,以簡單的樹狀圖為藍本,保持注意力集中,讓學生的思緒自由地延伸,不斷地對內容進行擴展、聯想,就可以放飛他們的想象力,圍繞中心圖像創作出獨特而充實的情節。
四、結語
思維導圖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獨創性寫作。學生獲得了探究文本的樣式,加深了對文本的認識,也利用聯想力和想象力拓展了思維,既能整合文本信息,又能以此為根拓展文本,將閱讀和習作結合為一體,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高效而有創造力,用真實的生命體驗為語文的學習注入更多的人文性。
參考文獻
[1]劉穎,蘇巧玲.醫學心理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7.
[2]白學軍,閆國利.閱讀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許紀霖.讀書不是“敲門磚”[J].解放日報,2015(4).
[5]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曹慧敏,女,1990年生,甘肅蘭州人,研究生,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