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花







摘? 要:目的? 探討積極護理干預在初產婦產后抑郁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東營市利津縣中心醫院收治的產后抑郁初產婦6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予以積極護理干預,對比干預后初產婦睡眠質量、生活質量、角色適應情況、護理滿意度、抑郁量表及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分。結果? 研究組初產婦抑郁量表及睡眠質量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自我效能感量表及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初產婦產后角色適應情況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產后抑郁的初產婦展開積極護理干預可助其穩定心理狀態以及提升自我效能感,并可進一步改善初產婦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使其更快地適應產后角色,更好地乳養新生兒,值得在臨床應用。
關鍵詞:積極護理干預;初產婦;產后抑郁;心理狀態;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7-0089-04
產后抑郁癥是由心理壓力過大或勞累,或是對產后的恐懼感,以及內分泌失調或遺傳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近年來,產后抑郁相關報道逐漸增多,病情嚴重者甚至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所以產婦的心理健康及臨床護理至關重要[1]。初產婦由于缺乏相關分娩與生育知識,以及分娩疼痛、分娩后的心境變化,發生產后抑郁的概率較高。產后抑郁不僅對新生兒乳養、家庭和諧關系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加強對初產婦的護理干預,以降低產后抑郁發生率,同時幫助出現產后抑郁的產婦快速恢復正常生活,使其可以勝任母親的角色,更好地撫育新生兒。本研究討論了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東營市利津縣中心醫院收治的產后抑郁初產婦6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產婦中,年齡23~31歲,平均年齡(25.68±2.06)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87±0.54)周;產婦體質量68~89 kg,平均體質量(75.37±4.55)kg;新生兒體質量3.17~4.02 kg,平均體質量(3.56±0.41)kg;產婦初中及以下學歷11例,高中學歷10例,大學及以上學歷9例;自然分娩20例,剖宮產10例。研究組產婦中,年齡22~33歲,平均年齡(25.94±2.31)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92±0.60)周;產婦體質量67~88 kg,平均體質量(75.12±4.37)kg;新生兒體質量3.20~4.01 kg,平均體質量(3.48±0.43)kg;產婦初中及以下學歷10例,高中學歷9例,大學及以上學歷11例;自然分娩21例,剖宮產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產婦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東營市利津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產婦年齡≥18歲;②溝通良好;③依從性良好;④臨床資料齊全;⑤符合《產后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的專家共識》中產后抑郁診斷標準[2]。
排除標準:①產前合并精神疾病;②合并多胎妊娠;③不足月分娩;④合并認知功能障礙;⑤無法獨立完成本次研究中相關量表調查。
1.3? 方法
對照組初產婦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分析初產婦心理狀態及誘發產后抑郁的具體病因,然后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②對初產婦展開健康教育,將產后抑郁的危害予以說明,并將母親責任予以說明,使其認識到自身責任,從而更好進行新生兒撫養;③聯合家屬給初產婦創建更好的生活環境,并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與愛護初產婦,使其感受到家庭溫暖,從而改善抑郁狀態;④產褥期發放新生兒及初產婦護理措施相關資料,并在病房內播放產科護理視頻,以提升初產婦自我護理能力,掌握更多的新生兒護理知識;⑤保持良好且安靜的住院環境,并以和藹的態度對待初產婦,以使其可以安靜休息,并穩定心理狀態。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對初產婦展開積極護理干預,護理內容包括:①產前與產婦家屬進行聯系,邀請其到院進行產前教育,并將產后抑郁的危害予以說明,同時告知其相關預防知識,以使其在圍生期注意日常行為并糾正錯誤觀念,以降低對初產婦的影響,從而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②產前與產婦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與家庭支持狀態,并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以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率。③產后增加與初產婦的有效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其心理異常改變,并給予相應心理疏導,同時也要及時告知其家人,使家屬給予產婦足夠的關懷、安慰和陪伴,分擔或處理產婦的困擾;對于在生活上有困難的初產婦,要及時請家屬幫忙分擔,以及告知產婦相關醫療政策,以疏導產婦心理與降低經濟壓力。④護理人員需幫助初產婦正確認識新手媽媽的身份,了解并接受新手媽媽的職責和壓力,同時邀請其加入醫院產科建立的親子社群,吸收別人的帶娃經驗,也可以分享初產婦自身的困擾。⑤聯合家屬給予初產婦更多地關心愛護,使其認識到雖然已為人母,但仍是老公的嬌妻、父母的愛女,仍然可以享受這些待遇,進而減少心理落差,并維持家庭的和諧氛圍,使其可以快速走出心理陰影。⑥了解產婦飲食喜好,為其制訂飲食多樣化、葷素搭配、粗細配合的合理的飲食計劃,同時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提升產婦身體機能,加快產后康復速度。⑦鼓勵產婦在產后適度鍛煉身體,可以多到戶外散步、享受大自然,接觸新鮮的事物,以舒緩情緒,使心態更為平和;同時指導初產婦學會與新生兒同步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減少睡眠不足對其心境的影響。⑧選擇科室內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同時制訂相關護理干預流程;在初產婦出院前邀請其關注公眾號及加入科室微信群,定期推送相關產后保健文章以及新生兒護理知識,以此來增加初產婦健康知識掌握度,并提升護理能力;同時通過微信多關心和安撫初產婦,鼓勵初產婦共同討論疾病、康復鍛煉等問題,同時及時解答疑問及給予相關指導,改善產婦產后抑郁狀態,使其快速恢復正常生活。
1.4?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產婦各項指標[3-4]。
①應用愛丁堡產后抑郁(EPDS)量表評估初產婦抑郁狀態,滿分為30分,≥14分為產后抑郁,9~13分為情緒穩定,≤8分為正常。
②應用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評估初產婦自我效能,滿分為40分,分數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越高。
③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初產婦睡眠質量,滿分為30分,分數越低代表睡眠越好。
④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評估生活質量,包括生理、軀體、心理及社會功能4個子量表,每項為25分,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⑤比較初產婦產后角色適應情況,熟練且良好掌握新生兒護理方法并且心境平和、母嬰關系融洽為優秀;基本掌握新生兒護理方法、心境較為平和、母嬰關系較為融洽為良好;未意識到自身責任并且心境較差為差。角色適應優良率=(優秀+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⑥應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NSNS)量表評估護理滿意度,>80分為滿意,基本滿意為60~80分,<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初產婦產后抑郁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初產婦產后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7 d、14 d、28 d后,研究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初產婦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兩組初產婦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7 d、14 d、28 d后,研究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初產婦睡眠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比較兩組初產婦睡眠質量量表評分,干預前,兩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初產婦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對比
比較兩組初產婦生活質量量表評分,研究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初產婦產后角色適應情況比較
比較兩組初產婦產后角色適應情況,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6? 兩組初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比較兩組初產婦護理滿意度,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3? 討論
產后抑郁為女性產后常見并發癥,是產婦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5-6]。臨床醫學認為,產后抑郁主要與激素水平、社會角色變化、面臨負性生活事件、環境應對的心理機制等有關[7]。此外,初產婦缺乏生育與養育經驗,進而增加身心壓力,不知道該如何照顧好新生兒,導致有初為人母的焦慮[8]。部分初產婦生產后,還會出現自身角色轉變,無法平衡家庭與工作,從而導致產后抑郁[9]。同時,新生兒出生后,家屬會將更多的人力與精力投放在新生兒身上,忽略了初產婦最基本的需求,給初產婦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從而造成初產婦極大的心理落差,在該種心理落差的長期影響下,最終導致產后抑郁的發生[10]。
鑒于產后抑郁給初產婦帶來的不良影響,需要加強對產后抑郁的相關干預,以幫助初產婦改善不良心理狀態,并使其生活恢復正常,同時擔負起哺育新生兒的職責。而為了更好地改善產后抑郁產婦的狀態,需要加強相關的臨床干預,以最終改善預后質量[11]。既往針對產后抑郁主要是開展常規護理,該種護理措施盡管有一定效果,但是其更加注重疾病治療效果,同時更多的是開展被動護理,當患者出現疾病或相關并發癥后才會對其進行相應護理,無法充分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并且不能提升臨床護理效果[12]。而為了改善與提升臨床護理質量,積極護理也應運而生,其較常規護理更具有主動性,可使護理人員更加主動地為患者提供相應臨床服務,即可滿足患者身心需求,又可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并確保臨床治療效果,對疾病預后質量的改善與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為提升初產婦產后抑郁的臨床干預效果,特將積極護理應用到其中,結果顯示,研究組產婦的產后抑郁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積極護理的應用可使臨床護理更具有效性。通過產前對家屬進行相關培訓及疏導產婦異常情緒,可使產婦穩定心理狀態,并使家屬可以注意到不良行為。同時,產前給予產婦更多的關心與愛護,可最大程度地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并有效改善產婦的抑郁表現。研究組產婦的睡眠質量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提供良好的環境,有助于保持充足睡眠,進而消除因睡眠不足而出現的情緒波動。研究組產婦的產后角色適應情況,自我效能感量表及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積極護理通過增加心理疏導及安慰,可有效穩定產婦心理狀態,從而改善其抑郁表現。產后通過分擔照顧新生兒的任務,提供產婦喜好的飲食,緩解其負性情緒。積極護理可幫助初產婦認知新手媽媽的身份,通過健康教育、產后保健文章推薦等方式的延續性護理干預,進一步使初產婦完成角色的適應與轉變,并逐漸改善自我效能感,從而使其改變錯誤觀念,消除不良情緒,積極主動參與新生兒的護理,并全面提升生活質量。研究組初產婦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積極護理的應用下,還可以使產婦充分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關心,進而有利于和諧護患關系的養成。本研究結果表明,積極護理的應用可以使臨床護理更具科學性、有效性及系統性,并更加注重初產婦的身心需求,可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并幫助其建立育嬰信心,同時給予其各種生活支持,使其可以更好地養育新生兒。
綜上所述,將積極護理應用到初產婦產后抑郁中,臨床護理效果顯著,預后意義積極,值得在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徐小琴,汪勇俊.初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25):193-196.
[2]產后抑郁防治指南撰寫專家組.產后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的專家共識(基于產科和社區醫生)[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4,15(6):572-576.
[3]孫建玲.家庭化產房聯合無痛分娩對產后抑郁的影響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7):1519-1522.
[4]吳曉蕾,施燕禧,張月珍.早產初產婦育兒勝任感與心理彈性對產后抑郁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1,35(11):1997-2000.
[5]狄桂平.細節優化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康復及抑郁的護理效果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0):1814-1815.
[6]王曉博,金羽,鞠瑩.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優質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1,38(2):234-235.
[7]王媛.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6):814-815.
[8]杜培俠.分析導樂陪伴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及預防產后抑郁的臨床效果[J].系統醫學,2021,6(4):149-151.
[9]王嫚,于瑩瑩.初產婦產后抑郁癥患者實施基于家庭的護理模式的影響[J]. 黑龍江中醫藥,2020,49(6):319-320.
[10]郭建.康復按摩配合袋鼠式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11):114-116.
[11]張虹.心理護理在無痛分娩初產婦產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20):175-176.
[12]李海燕.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優質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抑郁及睡眠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0,7(6):10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