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留艷
摘要:進入新時代,國家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的重大戰略。高校網絡環境逐步成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機遇與挑戰,進而提出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對策,以此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環境 優化研究
近年來,國家不斷強調要高度重視、發展、治理互聯網,在國家文件以及政策中提到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重要性。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升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其價值,必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進行優化,從而更好地實現網絡育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內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是指高校借助相關網絡載體,在校園內外的網絡環境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和塑造施以一定影響的一切外部網絡條件的綜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內的網絡環境通常是由高校師生共同創建,用來反映教學理念、校園特色、校園內容的網站與網頁,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是最直接的校園外的思想政治網絡環境則是相對于校園內網絡環境而言的,前者是后者的延伸與擴展,后者為前者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共同作用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建設的機遇
(1)網絡資源海量共享
高校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資源是指在高校校園網中,針對高校教師和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夠實現目的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以校園網為載體,很多高校設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網站,里面包含一定數量的思政課程,以及開通了官方的網絡平臺,主要是學校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校園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素材、學科資源網站,時政網絡資料、網絡課程。在網絡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資源以動態化的形式展現,不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了趣味性,還深化了教學內容,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因此,海量的網絡資源為其開辟了廣闊天地。
(2)高校網絡平臺豐富
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主要包括教育網站、網頁、各種新媒體平臺及移動APP客戶端等。校園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主要包括校園“紅色主題”網站、學校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BBS論壇等平臺[ 1 ]。校園外的網絡平臺有中國大學生在線、學習強國、人民網、新華網以及“中國正在說”的電視節目。這些平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營造了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旨在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體意識。因此豐富的網絡平臺拓展了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對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3)高校大學生思想活躍
在信息全球化的網絡時代,不同背景、地域的各種文化通過網絡技術打破了地域、傳播手段等限制,使得當代大學生接受、獲取信息的節奏越來越快,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在多種文化共享共用的影響下構建了活躍的思維體系。當代大學生擅長接受新興的網絡平臺和應用網絡技術等新鮮的事物,但是微博、微信、快手等社交網絡平臺的不斷發展,使得網絡信息的數量越來越多,刷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他們的思維活動也變得越來越活躍,思想理念變得越來越新潮,為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提供了人才力量,這具有難以估量的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建設的挑戰
(1)規則空檔滋生網絡亂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烏托邦式”的網絡環境應該是每個人都具有網絡安全意識,嚴格遵守網絡規則,并且能夠正確地運用網絡技術來保護自己,共同構建和保護網絡空間。然而,由于規則空檔的存在,我國網絡空間環境中存在病毒傳播、隱私信息泄露、網絡謠言等問題,“網絡暴力”造成的悲劇不在少數,“網絡詐騙”嚴重危害著個人財產與信息安全,各種網絡違法事件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在意識形態領域,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許多非法分子和西方敵對勢力趁機借助網絡到處傳播不良思想,大肆宣揚西方錯誤的價值觀念,妄圖分裂西化我國大學生。
(2)高校對網絡輿情管理不恰當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主要表現為高校校園內外的兩個輿情場。從高校校內輿情場來看,校內網絡平臺主要包括學校網站、QQ群、微博、微信等。當網絡發生突發事件時,大學生會在相關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快速形成一個輿論中心。而高校對于新出現的輿情主要采取封鎖消息、封號、刪帖等措施,而未真正傾聽學生的心聲。高校校外輿情場往往是校內輿情場的發源地。校園外的網絡空間往往會利用網絡輿情這個契機添油加醋、顛倒黑白,故而傳播西方意識形態。高校校內外兩個輿論場同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互相交織的部分,這嚴重影響網絡環境的正常秩序。
(3)網絡平臺利用滯后
隨著網絡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高校校園內外都逐步提出了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設想與構思,但卻忽視了網絡平臺的使用成效。很多高校建設了專門的“紅色”主題網站、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把網絡平臺當成一個傳統的宣傳欄,但是沒有進行內容的加工與再咀嚼,平臺的功能并沒有隨著平臺的擴散而豐富,使得這些網絡平臺不能發揮出最優效果。并且學校與學校的平臺之間溝通交流較少,且分布比較零散化、功能單一化,從而形成“教育孤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優化路徑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2 ]。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對祖國的未來、民族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建立健全網絡規則機制,填補規則空擋
第一,高校需要構建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約束機制。在不斷完善網絡管理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正確引導,對其網絡行為進行嚴格約束,從而抵制不良信息對大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與此同時設置一定的懲罰制度于必要時刻使用,以此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嚴格規范,使其自覺樹立恰當的網絡道德觀念,增強自我監督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形成有效的網絡管理制度體系。
第二,高校要構建網格化管理機制。通過政府牽頭,各高校、社會組織共同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APP的研發力度,設置“思政網絡警察”,不定期對網絡信息進行篩查和抽檢,著重篩查境外網絡信息在我國的滲透。將網格化管理理念應用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簡而言之就是要發揮政府、高校、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形成巨大的合力,建立正當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網絡規則秩序。
2.強化高校網絡輿情監管,凈化網絡生態
第一,讓“中國聲音”“中國話語”占據“優勢意見”,才能牢牢控制輿情陣地,從而凈化網絡輿論環境[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思政課上發出“中國聲音”,倡導弘揚“中國精神”。專業課教師要全面實施“課程思政”,在傳授專業知識同時加強立德樹人。
第二,從輿情管理角度,高校可以建立“分級負責,院系管理”的輿情管理制度,針對不同種類的網絡事件,按照“分級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進行管理,引導網絡輿論正向傳播,而不是采取封鎖消息、封號、刪帖等方式。不僅如此,還應該培育黨員網絡志愿者,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及時糾偏并傳播真相,引導高校網絡輿論,構建理性的校園網絡輿論秩序。
第三,對于網絡輿情的管理是需要管理技術不斷升級,目前高校通過網絡爬蟲技術監管各種網絡輿情信息,但是不應該僅僅只是局限于此,應該在發掘尋找、分析判斷等方面下功夫。因為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過去應對輿情的方式可能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實際情況。因此高校的網絡技術團隊在思想上應該變被動為主動,主動關注社會與校園的輿情,發現可能引發網絡輿情的風險所在,積極建立預警性的校園輿情庫,通過加強對網絡輿情的預警判斷,做到未雨綢繆。
3.完善建設網絡思政平臺, 推進內外聯合
第一,高校建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門戶網站,通過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短視頻、趣味性故事等形式發布在網站中,打造親和力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同時運用微博、抖音、微信等作為傳播與推廣工具,實時推送各類信息和網絡資源;打造網上“紅色”超話、組建QQ群、開設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提供高質量的學習平臺并利用這些平臺使教師能夠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不僅注重“量”,更注重“質”的輸出,不斷增強平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第二,校園外的網絡平臺遠遠豐富于校園內。要想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全面開花”的結果,就應該將校園外的網絡平臺利用起來。根據網絡平臺的搜索引擎具有記憶的特點,各平臺不定時推送和播放正能量視頻、故事,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達到一定時長形成一定的積分換取其他平臺的優惠券。從剛開始強制所有人每天定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大數據分析,到大家形成一定的習慣時,可以自己調整時間以及時長進行學習,讓網絡平臺真正起到“無聲勝有聲”的育人作用。
第三,高校應該借助相關的社會熱門事件積極與大學生交流并加以引導,真正實現內外聯合。高校需要對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門話題,進行一定的篩選,選擇影響大且合適的話題,積極開展與大學生的互動,并在互動中進行正確的意識形態引導,緊緊把握住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增強校園內外的網絡話語權。
(本文系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高校網絡育人的目標定位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YJ065。)
【參?考?文?獻】
[1]張東亮.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4).
[2]楊靈.大數據時代: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J].中國政協,2018(06).
[3]皓默燁,孫偉.高校網絡思政亟待攻克“沉默的螺旋”頑疾[J].社科縱橫,2020(05).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