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楠
摘要: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沖擊著當前人們對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同。本文以“學習強國”為例,分析了互聯網語境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互聯網 文化自信 “學習強國” 中華傳統文化
互聯網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現代化的深入推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與問題。如何筑牢網絡空間的文化自信根基,成為當前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時代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容與意義
文化是民族賡續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我們過度自負,而是應秉持一種積極從容的文化心態。這種自信源自于我們源遠流長的傳統精神。文化自信更不是文化自卑和文化自閉,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乘著新時代科技革命的快車,努力推進并打造一個成熟的互聯網文化平臺。
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就是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而網絡空間則是我國億萬網民共有的精神家園。移動網絡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改變著整個社會,網絡空間不僅是一個信息共享平臺,更是一臺思想文化熔爐,深刻影響著全國網民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這就為我國文化網絡空間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應在一個高度開放、傳播迅速、瞬息萬變的世界環境下,抵御各類文化沖擊,堅持文化自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社會,滋潤人民,積極培育健康向善、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將網絡空間的文化土壤豐盈起來,厚足起來。
二、互聯網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挑戰與沖擊
互聯網為文化提供了更迅速的傳播途徑、更新穎的傳播內容、更多元的傳播渠道。網絡空間已然成為輿論的集散地、交流的主陣地,對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互聯網也正亦如此,它既為我們弘揚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便利載體,提供了機遇契機,同時又為黨和政府的政策宣傳帶來了嚴峻考驗和重大挑戰。
1.多元復雜的文化滲透沖擊了傳統文化觀念的認同
意識形態工作關乎黨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長治久安[ 1 ]。近年來,國際力量不斷分化組合,國際關系格局重構,在多極化的局勢下,我國迅速發展崛起,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西方國家為了更進一步維護其壟斷利益,與中國的摩擦輿論交鋒更為頻繁和激烈。西方敵對勢力正是利用文化操縱,利用現代文化傳媒進行廣泛傳播,搶占輿論高地,借助互聯網、書刊、影像等工具,針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發起挑戰。例如:傳播非法出版物,捏造不實或煽動性敏感內容,詆毀我國形象,傳播西方制度,美化西方社會;極力扶持和庇護反華勢力,拉攏一些人與境外勢力配合制造話端,攻擊我國政治體制。西方敵對勢力旨在通過文化滲透攻擊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顛覆和控制中國人民群眾的道德觀和文化觀,瓦解人民對黨的政治認同[ 2 ]。
2.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加劇了把握輿論導向的難度
從國內形勢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我國公民的社會價值觀趨于多元,同時民族主流價值也進一步弱化和混亂,處于社會轉型期的變革重構調整了利益格局,也引發了意識形態領域的一系列問題。快速的社會節奏與競爭,為各式西方不良思潮創造了思想土壤,各類思潮洶涌而至,既有主張自由市場的新自由主義,也有主張過度消費的消費主義,使黨和國家協調凝聚社會,達成共識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分配結構的不均衡則加劇了人民群眾收入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拉大了民生期望與社會建設進程之間的差距,人們的價值觀念中充斥著大量逐利拜金等不良因素。在互聯網開放性和匿名性的影響下,人人都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自由傳播思想、表達觀點,互聯網已然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和網絡社會思潮相互影響、相互碰撞,網絡空間中烏煙瘴氣,充斥著虛假、低俗、惡俗、庸俗的信息。網絡詐騙時有發生、信息泄露防不勝防、網絡抄襲愈演愈烈,常會出現真假莫辨,是非難斷的狀態,甚至還散布出各類不實謠言。人民群眾對各類文化信息的真偽缺乏基本的判斷力,社會基本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變得浮躁功利,難具理想信念與歷史使命,人民群眾的精神迷茫,當主流意識形態產生嚴重認同缺失,衍生出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仰危機問題。
3.豐富新穎的傳播媒介沖擊了主流話語體系的權威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每個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社會。人只有在社會關系發展中才能將其本質顯露出來,在與他人溝通交流中才能獲得發展。一方面,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傳者和受者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每個人都是新聞產生的見證者和傳播者[ 3 ]。網民可以不受地域和身份的限制,自發組成一個網絡社區,隨時隨地互動交流、傳播信息。這導致主流權威媒體發出的聲音、生產的內容很快便會淹沒于兇猛的信息洪流中,難以在人民群眾之間產生有效影響;另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的嚴謹規范與沉穩莊重,與群眾喜聞樂道的話語體系嚴重不匹配,很難與受眾產生共鳴,存在“聲音比較小”“有理說不出”等諸多問題,經常會出現一種話語困境,這使黨和國家無法與人民群眾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
三、互聯網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路與機遇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拓展了文化的傳播范圍,加快了思想的傳播速度。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沖擊,必須深思該怎樣建設、建設怎樣的網絡文化空間。2 0 1 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順勢推出了“學習強國app”學習平臺,以“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為宗旨,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牢牢掌握了網絡輿論戰場的主動權。以權威的聲音和最前沿的方式捍衛守護著網絡空間的文化自信,不斷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1.掌控意識形態,加強網絡建設,守護中華民族文化安全
互聯網憑借著其極快的信息傳播速度,提供了一個全球范圍內的信息文化交互平臺。 “學習強國”以其生而獨有的政治權威性和時效性優勢,在國家戰略框架下充分發揮體制力量,牢牢地把握并占據著網絡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它承載的影響力和價值導向遠超同類的傳播媒介,自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后,僅2個月的時間,已成功登頂應用商店App下載榜總量第一的位置,在全體黨員和社會各界群體中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徹底粉碎了西方國家試圖利用網絡、書刊等產品作為載體,沖擊優秀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誤導價值取向,危害文化安全的陰謀[ 4 ]。“學習強國”作為黨和政府直屬的宣傳媒體,它以權威的聲音宣傳著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保證無論是身處國內還是海外,每一名中國人民群眾都能在第一時間收看到主流的政治動向和政治聲音。針對一些惡意抹黑事實或煽動民眾情緒的文章、觀點進行“導向性批評”或者不予傳播,從內容和形式上根本杜絕了國外反動政治思想的誤導,保證人民避免遭受有害思想的侵蝕。
2.鼓勵百花齊放,營造學習氛圍,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
黨和國家順應新時代的傳播環境,聽取并思考質疑的聲音,沒有通過國家體制權力強行禁錮人民群眾思想,而是及時解決網民的思想困惑,堅持分眾化傳播,營造黨員、群眾共學習的氛圍,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主流輿論矩陣,以人民群眾影響人民群眾。在對話交流中形成思想共識,使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執行內化為社會公眾的自覺行為,“學習強國”的學習用戶可以通過加入學習組織與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不僅是黨員群體,任何組織團體如高校學生、普通工人、企業員工等都可通過“學習強國”交流探討對新思想和新形勢的認知,從而在全社會引發了“好學上進”的學習效果和“自由向上”的輿論氛圍。
3.整合網絡資源,創新傳播方式,提升中華民族文化魅力
在互聯網時代,充分發揮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媒體的高度融合,在傳播的形式上、內容上吸引大眾,有所創新,引起人們思想的共鳴。“學習強國”不斷整理、加工、整合,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創新。例如:首次打破了傳統活動皆以線下組織的限制,將現實中的各類黨建群體活動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延伸到線上,實現了“線下”與“線下”的互動,學習小組內的所有成員均可通過視頻會議、電話會議等功能隨時隨地進行組織互動與學習交流;設計了用戶激勵機制,當學習積分達到一定數量時還可以兌換獎品甚至是熱門景區門票;平臺在對內容進行生產、傳播過程中大力推進并使用時下流行的動畫短視頻傳播,用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既淡化了主流意識形態色彩,又實現了輕松愉悅、寓教于樂的學習體驗;平臺上單獨開設了文化內容,分為中華詩詞、中華文博、中華美術等欄目,涵蓋了中華民族各領域各時期的文明成果。
西方文明的傳播、滲透甚至是對其他文明的解構時刻進行著,面對互聯網崛起后的世界局勢變化,需要網絡安全,更需要文化安全。中國共產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進行創新,推出“學習強國App”學習平臺,是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捍衛主流意識形態的國家使命象征。只有大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才能在互聯網時代價值理念多元的沖擊下,使我們的精神家園恒久屹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梁國星.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功能邊界.《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04).
[2]黃春玲.“學習強國”的育人功能研究.廣西大學,(2019).
[3]張萬景.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優化對策研宄.廣西師范大學,(2016).
[4]孫慧英.手機媒體與社會化.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年版.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