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高三學生復習中由于被動刷題所造成的心理負擔影響學生復習效能的問題,提出引導學生與家長、教師之間良好溝通、調動學生復習主動性的策略,以期達到提升學生高考成績的目的。
【關鍵詞】學生關系;主動性;高考成績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06-0018-02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1]高三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迷茫、郁悶、脆弱、無助,但這些都是其成長中必須經受的歷練。作為高三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當學生面臨以上情況時,要心中有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該出手時就出手,調動“關系力量”,為其排憂解難,幫助學生邁過這重要人生節點,實現人生蛻變。
筆者經調研發現:高三備考階段,學生一般是在大量做題,未自主制定自己的復習備考的策略。高三學生的學習表現有兩個特點:一是學生思維連貫性和整合性都較弱,表現為學生能記住一個一個的概念,但不能綜合應用;二是學生主體性的喪失,主要表現為學生沒有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復習備考。
學生學業質量相關因素研究發現,在學生與父親的關系、與母親的關系此項因素中,女生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在學生與班主任的關系這一因素中,性格開朗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性格內向的學生。但無論理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與父母的關系和與班主任的關系這兩項因素對學生學業成績都具有重要影響。對于理科學生,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更大;對于文科學生,與母親的關系、與班主任的關系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更大。因此,學生如果能找到支持力量,建立和諧的關系,就能提高學業成績。
針對這兩類三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一些措施和建議。
1? 重視“概念”與“思維”的關系,提升思維能力
調研發現,不少學生一味地刷題,但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卻認識不清,甚至遺忘。這部分學生總覺得自己知道這個知識點,但一做題就錯,這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學生沒有將概念和思維相關聯。如果說概念是最基本的入門知識,那么概念就是思維的細胞。概念和概念間的聯系、深化和整體把握才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
為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自己分析錯題,通過解決一道題來解決一類題。這主要解決學生在做錯題后,只知道這道題錯了,但并不知道是在什么知識點上錯了,更不知道這個知識點和其他知識點的聯系等問題。筆者就學生某次大型考試的典型錯誤指導其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從而可以解決這個知識點變化后的題型,并指導學生按照這個方法持續糾錯,把相關概念串聯起來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
2?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教師”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訓練是主線。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注重的是引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復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從調研情況看,目前的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包辦代替、學生盲目刷題等忽視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問題。
表現1:高三的很多適應性測試均暴露出學生錯題涉及的知識大多是基礎知識,而冷門的知識點學生掌握情況還好些。其實這也反映出教師一再強調的知識點學生沒有掌握。
表現2:大多高三學生目前的學習方式都是“刷題+背誦”,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分數也沒有提升,從而降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表現3:教師為節約時間幫助學生糾錯。如一道錯題呈現出來,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自己錯在什么地方,或是知識點完全不知道,或者知識遷移出現問題,教師就認為這樣等下去浪費了時間,因而直接告訴學生什么地方錯了。于是就包辦代替,不留給學生思考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情形是較常見的。
現在考試都是強調綜合應用,考查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吃透一個知識點,包括它的變化,而不是追求有深度和難度的題。包辦代替已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應該讓學生自己分析梳理自己的知識點漏洞。教師能做的首先是了解學生,了解他的認知特點,了解他的學習基礎、困難、想法和學習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動手動腦,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總結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解決一道題學會解決一類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創造和諧的“關系”,讓關系轉化為備考力
學生學業發展相關因素監測發現,學生和父母的關系以及和班主任的關系都是助推學生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考的重要性,高三學生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如情緒的波動較大、盲目地加大練習強度等。故需引導學生尋求支持力量,如父母和班主任的支持。
在考前那段時間里,與父母的交流特別重要,這也是不少特優生的經驗。有學生表示:“我心里有任何問題,都會試著與父母交流,他們會給我最大的支持。”每天和父母談話10分鐘,但話題不要僅僅涉及高考,聊些家常或開心的事等,就可以緩解學生的壓力。父母保持平常心,做一個“正常”的家長。在鄰近高考時,很多家庭在表面的小心翼翼和內心的忐忑不安中度過。家長提前下班,回到家后走路放輕腳步,不看電視,精心制作營養均衡、口味考究的“補腦大餐”。有的外地學生的家長會提前訂好酒店,過來陪學生度過這特殊的幾天,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學生的想法。在這個時期,學生最擔心的就是父母的感受,怕沒有辦法用更好的成績來回報父母,這也就造成他們心理上的落差,壓力也就隨之產生。他們會有所顧慮,會更加焦慮不安。家庭的溫暖才是他們堅強的后盾,在重要時刻,一味加重學生心理負擔,反而會影響學生發揮;溫馨的陪伴會使很重要的目標輕松化、生活化,學生反而容易放松。
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比較,不比基礎比進步,即把自己的前后學業水平進行比較,才能比較出自己的進步。班主任可以用懇談的方式和學生進行對話,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
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內驅力,找到他們可以依靠的支持力,才能使學生在后期復習備考中事半功倍,做到真正高效備考。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蘇林(1967~),男,漢族,四川南充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教育及中學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