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科的知識點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小學生理解能力不足,很容易在學習數學時遇到困難。合理運用數學學具,對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均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學數學學具在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從構建認知沖突、創設趣味情境、融合生活元素、組織合作任務等角度提出有效的運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原則;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06-0143-02
所謂學具,是指輔助學生學習,以模型、實物、圖片為主的教學工具。在常規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介紹概念—例題分析—題海訓練”的教學方式,對學具的教學作用不夠重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興趣式教育替代了填鴨式教育,學具的教學價值也逐漸得到體現。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數學教師在學具的應用上存在誤區,沒有掌握其中的關鍵。對此,教師需要從實際的教學案例中總結經驗,優化學具的應用方式。
1? ?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1.1? 合理性原則
當前,教師對學具的應用存在兩極分化的問題。有些教師過度應用學具,花費了大量時間在學具的操作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數學課也轉變成了游戲課[1]。還有的教師對學具的應用比較敷衍,僅在引入新知識時簡單為學生示范一下,沒有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這也導致學具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對于學具的應用,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當遵循合理性原則,保證一個合理的應用程度,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2? 簡單性原則
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學具時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因過度關注學生的操作體驗,將學具設計得過于復雜和精美,忽略了學生的理解水平以及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對此,教師應當保證學具的簡單與實用,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不會將精力浪費在研究學具上。
1.3? 針對性原則
有些教師應用學具的目的與教學內容不符。這樣不僅沒有突出課程的知識重點,也導致學生的學習偏離了主線。因此,教師應當貫徹針對性原則,使學具的應用緊緊圍繞課程大綱,否則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
1.4? 參與性原則
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應用學具時,應當保證學生的參與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常常會主導學具的使用過程,只讓學生全程觀看,不讓學生動手操作;或者學具準備不足,不能讓全體學生都親身體驗。這樣一來,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 ?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2.1? 構建認知沖突
許多學生在探究數學新知識時,會因為思維定勢對一些數學概念作出一些錯誤理解。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學具的應用,巧妙地在學生腦海中構建認知沖突,并借助認知沖突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為每名學生準備一些小木棍,讓學生從木棍堆中隨機抽取三根,以組成三角形。學生在拼組的過程中會發現三角形并非只有常見的銳角三角形,還有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兩種類型。由此,學生就會出現第一次認知沖突,并在完善認知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了解到三角形有哪些類型。除此之外,還有的學生在拼組過程中,發現手中的木棍無論如何也無法組成三角形。由此發現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棍都能組成三角形,從而形成了第二次認知沖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構成三角形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就會挖掘出三角形“兩條邊的長度和一定大于第三條邊的長度”這個特點。通過以上方式應用學具,學生的數學認知會被不斷重建,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
2.2? 創設趣味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授課方法,具有趣味性與直觀性等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學具創設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3]。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利用糖果道具,創設分糖果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平均分”和“余數”的概念。教師先準備6個糖果,放在兩名學生面前,并詢問學生:這些糖果有哪些分法?怎樣分才最公平?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可以總結出“0,6和6,0”“1,5和5,1”“2,4和4,2”“3,3”等分法,其中,“3,3”這一分發能保證兩名學生分得的糖果數量相等,是最公平的方式。借由學生“分、擺、看、想”的過程,教師能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在學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改變糖果的總數量,在三名學生面前放上10枚糖果,讓學生嘗試分配。學生會發現,無論怎么分配,三人的糖果數都無法相等,可以每人分3枚,但還多出一枚。此時,教師以這枚多余的糖果為例,為學生介紹“余數”的概念,就能使這一概念更為形象。
2.3? 融合生活元素
關于學具的應用,教師不能將視角單純放在學具的操作上,也可以從學具的制作上入手,讓學生在自主制作學具的過程中鍛煉實踐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對此,數學教師可以融合生活元素,鼓勵學生從常見的生活事物中找尋制作學具的材料。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的提高,也能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和生活的內在聯系。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測量”時,對于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可讓學生在測量物體的過程中加深記憶。對此,教師可以打破常規教學形式,為學生布置制作直尺的課后作業:從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材料,制作出一根長一米的尺子。學生可以選擇硬紙板、木條作為尺子的制作材料,并利用直尺在所選材料上做好刻度標記。當前,學生在文具店能買到的直尺大多只能測量20厘米,若想制作出1米長的尺子,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耐心,并謹記“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之間的轉換關系。
2.4? 布置合作任務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應用學具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為每個小組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發生碰撞,能分享學習經驗,不僅能形成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也能幫助學生迅速理解知識,突破學習難點[4]。
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面積”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思維比較靈活的學生與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分為一組,為學生發放剪刀、紙張、直尺等材料,為學生布置“探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合作任務,鼓勵學生利用這些學具進行自主學習。如果各個小組找不到突破口,教師要適當給予提示,讓學生參考平行四邊形的推導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聯想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通過剪切的方式,將平行四邊形拼接成長方形,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此類推,將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進行剪切,也能找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聯系。由此,以上的合作學習任務就能迎刃而解。
當前,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在學具的指引下,學生不僅調動了數學思維,也鍛煉了動手能力。除此之外,在學具的幫助下,教師可以營造趣味橫生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探究數學新知的過程中感受樂趣、收獲知識、積累信心,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白曉利.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的開發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4).
[2]郭高美.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6).
[3]劉健.益智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20(Z2).
[4]石愛琴.芻議數學學具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20).
【作者簡介】
李秀金(197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