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一些教師仍沿用以往的教學形式,過于注重講解古詩詞的內容,導致課堂模式千篇一律,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通過引導學生層層朗讀,知人論世,充分想象,以感悟古詩詞之雅趣。小學古詩詞教學應讓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字都在誦讀中“活起來”,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無盡魅力,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談蕓(1989—),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郭巷實驗小學,一級教師。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據著重要地位,引起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然而,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注重知識講解,忽略整體情感體會
一些教師過于注重講解古詩詞的內容,導致課堂教學模式千篇一律,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成了古詩詞課堂的主旋律,以致學生害怕學習古詩詞,甚至談之色變,心中無法理解學習古詩詞的深刻含義,更不用說沉浸其中,欣賞古詩詞的美了。
(二)誦讀引導缺失,難以挖掘美育價值
誦讀是感受優美意境和強烈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它的重要性很多教師都明白,但現實中的課堂誦讀效果卻往往大打折扣:學生無法體會古詩詞中的美育價值,讀得平淡無味,甚至不知道應該怎樣停頓、斷句。
(三)教學目標不合理,“學”被忽視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學”被忽視,其不能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與發展需求設定教學目標、研制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導致課堂缺乏美育的滲透,將學生課堂上“學”的教學目標束之高閣,并沒有落地。
(四)忽略情境的創設,“習”被剝奪
小學古詩詞課堂大多采用煩瑣的分析與無思維含量的提問串聯教學,這種淺層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無法有效地學習課文內容。這種被動接受、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導致所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無法有效銜接,沒有真實情境的應用,只是單純的知識疊加,使得知識惰性化,導致學生學得枯燥,本應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也只剩生硬刻板。
(五)教師自身古詩詞基本功不足
很多教師對古詩詞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學范圍內,對一些名家名篇缺乏積累,甚至對詩人的創作背景、相關文學常識不甚了解,這種對古詩詞積累的匱乏必然無法助推學生的學習。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針對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除了增加古詩詞積累和提升自身學科素養,在教學方面更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品悟詩人的真情與真意,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古詩詞的教學效果。
(一)欣賞朗誦,讀“詩”之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課堂中,教師應讓“讀”占鰲頭,通過層層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注入情感,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心態,架起理解古詩詞的橋梁,同時,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體會韻律之美,真正了解古詩詞中的文化。
1.讀懂詩題
古人在創作詩時,往往將寫作對象和寫作動機蘊含在詩題中。因此,要讓學生真正讀懂古詩,誦讀出古詩之美,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懂詩題。以《芙蓉樓送辛漸》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讀詩題,說說從題目中獲得的信息,從而讓學生明白詩題的意思,即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進而讓學生理解本詩是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接著出示其他的送別詩,引導學生發現這一類詩的不同,即有的抒發離別的傷感,有的許下美好的愿景。最后回到文本,對照本詩,引導學生通過辨析體會全詩的情感基調,在朗誦中明確課堂所學內容,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再如,教師在教學《贈劉景文》一詩時,先引導學生交流題目的含義,順勢而導,讓學生明白這是詩人送給好友的。既然是送給好友的詩,那詩中肯定寄托著作者美好的感情。接著對劉景文的人物事跡進行補充,引導學生把握詩意,讓學生在邊讀邊想的基礎上,明白本詩是一首勉勵詩,表達了作者對處于同樣困境中的朋友的鼓勵和支持,從而實現學生和詩歌的對話。
2.慢讀品味
古典傳統詩詞凝聚著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需要學生用心去慢慢揣摩,細細品味。只有用慢讀的方式,才能品味到詩中的言外之意、意蘊之美。例如,在教學《望天門山》這首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出”字的精妙。學生通過一次次沉浸其中的朗誦,細細品味著:詩人乘船伴著急流順勢而去,放眼望去,岸邊群山似逼近而來。一個“出”字將行船的畫面描寫得極具動態美。學生通過反復涵泳,能夠在慢讀中放飛思維,在慢讀中感悟古詩詞之美。再以《夜書所見》教學為例,如何讓學生品讀感悟“知”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與學生交流捉蟋蟀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回憶捉蟋蟀的有趣、激動、快樂。在涵泳詩歌第一句時,學生已經知道寫這首詩時,詩人作為“客”漂泊在外。在此學情下,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詩人在思念家鄉和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詩人會想到什么?學生回答問題后對“知”的感悟就更深刻了。通過層層品讀,反復涵泳,圍繞一個“知”字,學生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么能牽動詩人的情感。教師再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思考:應該用怎樣的語調誦讀詩歌,才能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傳遞給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通過教師示范讀、配樂讀,學生在一次次嘗試中明白讀此詩時,語速要放慢,聲調要低沉,在細細品味中把握本詩的情感,漸入佳境。
3.讀出韻律
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較其他文學樣式更適合朗讀。但在實際課堂中,學生不會朗讀的現象并不少,讀破句、平鋪直敘地朗讀、用夸張的腔調朗讀等問題在課堂中屢見不鮮。對此,教師要充分激活詩詞中凝固化的文字,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他們發現文字背后的美感,讓他們真正地徜徉在古詩詞優美的韻味之中。例如,在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讀好詩句的停頓和節奏,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親歷朗讀的實踐過程,讓學生在這種有梯度的朗讀環節中慢慢學會以輕重緩急等語氣、節奏恰當地傳達情感,讀出這幅“西湖驟雨圖”的韻律之美。學生從照本宣科、冷冰冰地讀,到能讀出節奏,最終能讀出“烏云驟聚,大雨突降,頃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的韻律變化。這種遞進式的朗讀實踐,不但讓教學充滿趣味,更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了朗讀力的真“生長”。
(二)知人論世,悟“情”之真
1.聯系背景
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詩詞的創作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只有打開歷史的畫卷,才能入情入境地感悟作者創作時流露的真情。以王昌齡的《出塞》教學為例,引導學生體會艱苦的邊塞生活并和詩人產生共情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詩人的生平及所處朝代進行介紹,讓學生在讀中走進作者,了解朝代的變遷:從秦漢到唐朝,邊疆戰爭頻繁。教師再通過拓展其他邊塞詩,讓學生對悠悠千年間,月圓家不能圓,“人未還”的痛苦有更直觀的感受,這樣學生才能身臨其境地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解創作的背景,才能使學生和詩人同頻共振,從而提升學生對古詩的感悟能力。
2.聯通感官
古詩詞中的文字不是一個個孤立存在的字符,而是極富人文氣息的文化載體,擁有濃郁的文學魅力。因此,古詩詞教學還應引導學生聯通多種感官與古詩詞對話,回味文字深處流露出的情感信息及精神脈動,磨礪學生的情感品悟力,讓學生品咂出言外之意、句中之情。以《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為例,課堂中,教師在啟發學生感悟作者的情思時,要將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以及知覺,甚至直覺,與作者相互連通,以產生奇妙的通感。學生從視覺上感知“月、星”之景美,聽覺上勾連“蟬、蛙”之聲動,嗅覺上體會“稻花”之香甜,觸覺上明晰避“雨”之心急,從多角度的感官聯通中,學生對詞人路轉溪橋后忽然看見茅店的那份喜出望外的心情更能感同身受。
(三)構建畫面,想“畫”之妙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問題進行分析加工技術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教師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能夠讓學生縮短與古詩詞的時空跨度,更深層次地體會詩詞中蘊含的畫面美。
1.圖文結合
學古詩詞,僅僅明白詩詞的含義是不夠的,還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欣賞古詩詞。教材中的古詩詞多配有精美的插圖,色彩鮮明,形象直觀,為學生展開想象提供了階梯。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全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一句一景,教材配圖也是惟妙惟肖。在教學時,教師可利用插圖,對照詩句,讓學生邊讀邊把詩中描寫到的景物在圖畫中找出來,結合插圖展開想象:美麗的黃鸝鳥是如何在綠柳間歌唱的?詩人陶醉時,他一抬頭看見了什么?學生邊讀邊欣賞這些插圖,把詩中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等景物化為具體可感的五彩畫面,進一步體會全詩盎然的春意以及詩人的愉悅之情。再以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在教學古詩第二句時,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學生觀察西湖美景的圖片,隨后提問:看著這如畫美景,你有什么想說的?讓學生通過交流表達,把視覺上的圖片化為聲情并茂的描繪。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學生描繪生動之處、體會感悟深刻之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此時學生的情緒高漲,不但鍛煉了他們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喚起了他們內心對西湖的熱愛。
2.合理聯想
古詩詞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其用精練的語言達到生動的意圖,營造了作者當時所處的氛圍,讓讀者可以聯想。正因如此,古詩詞才呈現無與倫比的美學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猜想詩人葉紹翁因何進不了園門?園主人在干什么?學生有的說主人外出踏青了;有的說主人正在園中忙碌,沒聽到敲門聲。通過合理聯想,教師將學習的熱情如種子似的播撒進學生的心田。再如,教師可繼續引導學生由點到面,從一角春景聯想園子里還有什么春景?學生放飛想象:一畦菜地里,碧綠的嫩苗從泥土里探出頭來;金燦燦的迎春花在春光中舒展著動人的身姿;一簇簇紅杏似嬌羞的姑娘,惹得蝴蝶聞香而來,翩翩飛舞……這樣的思辨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除了在教學詩詞過程中要恰當地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教師還可以將合理聯想放在古詩詞教學的拓展詩句環節。以《望洞庭》一詩為例,在全詩教學結尾處,教師以詩中“洞庭湖之美”這一主題為原點向外延伸,通過拓展其他描寫湖景的古詩詞,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品悟異同,從而豐富課堂教學、豐富閱讀內容,讓本節課堂教學的“生長點”真正落地到學生的能力提升上。
(四)感悟意境,明“意”之雅
語文課程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古詩詞只有在具體語境或生活情境中被激活,被準確、妥帖地運用,才是積極的、靈動的、極富生命力的,否則就只是單純的知識疊加。 因此,在課堂中,教師還要注重重現古詩詞的意境,讓學生不僅能沉潛其中反復推敲,而且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運用,感悟詩詞之雅趣。以《題西林壁》教學為例,詩人借廬山之景,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表達人生哲理,意蘊雋永。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最后一句詩的內在含義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可通過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感悟意境,從橫側、遠近、高低去欣賞廬山,學生會發現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不一樣。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按哪些不同來觀察廬山?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得出結論:受不同的季節、時間、天氣等因素影響,看到的廬山都不會一樣。詩中為什么說“不識”呢?教師通過勾連校園全景,出示不同角度的校園照片,很快便能讓學生明白。學生通過勾連生活,不僅體會到了詩詞中意境之雅趣,而且鍛煉了綜合語用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古詩詞教學應讓詩詞中的每一個字都在涵泳中靈動起來,打開學生想象的翅膀,重現生動意境,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真正感受古詩詞的無盡魅力,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參考文獻]
張海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3):51-52.
王新凡.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0(09):82-83.
王曉芳.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策略[J].祖國·教育版,2013(11):79-80.
黃海燕.讓漢字教學浸潤文化的芬芳[J].小學教學研究,2014(14):51-52.
栗輝.小學語文的古詩文教學[J].祖國:建設版,2014(03):162-163.
趙永梅.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2(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