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國標”中對于學生能力要求中,提出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而現實中,外語專業學生普遍缺乏分析、總結、判斷、思考的能力,即“思辨缺席癥”。因此本文就《基礎日語》課程中,如何依托網絡教學平臺來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辨能力培養展開論述。
關鍵詞:《基礎日語》課程 ?思辨能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
思辨能力是以分析信息為基礎,對事物和問題進行分析、推理、評估,最終形成能夠解決問題的決策或結論的能力。這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培養學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即“新國標”在能力要求中,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要求。提出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可見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外語專業的學生缺乏思辨能力的話,其外語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收到影響,因此其外語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結合運用就會大打折扣。而大多日語專業學生是零起點學習日語,每天忙于背單詞、記語法、理解課文,偏重于機械式模仿。在這個機械重復的過程中,一般都是被動接受,沒有能夠積極地思考,因此無法具備分析問題、辨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已成為當前深化日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命題。
鑒于此,在“互聯網+”大時代背景下,根據新國標的要求,以發展學生思辨能力為核心目標,以混合式教學為基本指導思想,開展基于思辨能力發展的混合式教學實踐,通過調整教學流程、教學步驟,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開發網絡教學資源,來實現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思辨能力培養,以期探索一條依托日語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新途徑。
一、文獻綜述
“思辨缺席癥”這一說法是黃源深教授在1998年首次撰文提出的。所謂“思辨缺席癥”,就是指外語學習者“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而造成的現象”。此后,國內一些學者逐漸意識到外語學習者思辨能力的缺失這一現象,并陸續開展相關研究。文秋芳(2009)在參考了有關思維能力理論框架的國內外研究基礎上,構建了關于思辨能力的層級理論模型,制訂了考察思辨能力的量具。孫中有(2011)就關于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方面,總結了教學改革方案。在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方面,從課程類型方面,分別有從聽力(王慧穎,2017;王艷,2018)、口語(文秋芳,1999;陳鈺,2009)、寫作(李莉文,2011;孫中有,2011)、閱讀(楊莉芳,2015)等從不同課程的角度分析了英語專業“思辨缺席”這一現象,并提出了相應改革方案、措施。而相比于英語課程中的思辨能力培養的研究,在日語教學中相對關于思辨能力培養方面的研究比較少。陳知武(2019)從日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途徑展開研究。具體到各門專業課程的實踐研究方面,有從日語精讀(巍然,2016)、日語視聽說(趙冬茜,2017)等課程展開實踐研究。
而本文探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基礎日語課程中思辨能力的培養模式,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可以為如何培養日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研究提供參考。
二、具體措施
《基礎日語》課程是是日語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每周6課時,課程課時多,課程內容多,肩負著為日語專業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任務,在整個日語專業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能在《基礎日語》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至始至終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必定會促使學生養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進行判斷、辨析的思辨習慣。我校基礎日語課程已立項為省級精品課程,擁有豐富的網絡在線課程資源,為開展以培養思辨能力為目標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持。具體措施如下:
1.更新課程培養目標
根據“新國標”中的能力要求,即“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更新《基礎日語》課程培養目標,將思辨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基礎日語》課程的日常教學中。結合課程,對思辨能力培養目標進行細分,按照思辨能力認知技能,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依托課程網絡平臺,通過混合式教學,以融入的方式貫穿于整個基礎日語教學的課前準備、課堂活動、課后鞏固等教學活動中。
同時,作為教師要明確具備基礎日語語言能力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首要條件,只有學生具備了基礎日語語言知識,才有可能進一步培養思辨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把握好基礎日語語言能力的學習及思辨能力培養這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
2.圍繞六項思辨能力標準開展教學
沈毅(2014)綜合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模型,提出了六項思辨能力的標準,即主觀能動性;收集、分析和闡釋信息的能力;清晰、準確地提出關鍵性問題的能力;得出有理有據的結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不同思想和觀點持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有效地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因此,具體圍繞以上六項標準在《基礎日語》課程中開展混合式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1)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積極的教學手段,在教學平臺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例如最新的社會新聞、有趣的動畫短片等,以激發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為培養思辨能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就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收集、分析,并能用日語進行闡述。這種能力是發揮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基礎。在每次課上設置自由發表環節,學生輪流上臺進行日語發表,主題自選。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外開展信息的收集,總結歸納自己的觀點,加以文字和圖片制作成ppt,并最終在課堂上用日語進行發表。
(3)培養學生能夠精準地提出關鍵性問題,這種能力在思辨能力中非常重要。要培養這種能力,課堂氛圍以及學習氣氛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課堂用語、課堂內容、肢體語言等多種途徑構建一個輕松、愉悅、平等的教學氣氛,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中敢于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主張。
(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提出問題前需要進行分析和理解問題,接著能夠提出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每個環節缺一不可,都是進行下一步的關鍵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對于課文觀點內容展開讓學生思考、提問的提問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并展開思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同時,利用課程平臺中的答疑討論這一欄目,定期提出一些比較有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作答。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培養學生具有開放的理念和包容的胸懷。《基礎日語》授課教師從自身做起,對于當今社會存在的不同的思想和觀念、看法做到寬容、理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鼓勵學生對于不同的聲音能夠做出理智、客觀地判斷。做到擁有對不同的思想和觀點持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鼓勵學生對于不同意見,特別是對于批評意見能夠理智、冷靜地對待。
(6)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任務,并要求學生通過自由組合的方式合作完成任務。例如在學習“~たいと思います”、“~つもりです”等表示意志的句型時,讓學生分組各自就畢業后的打算展開采訪,并最終每組派代表就采訪內容進行歸納。通過此類練習,讓學生在學習合作的同時培養了溝通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測試。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測試,并進一步加大思辨能力培養的分值比重。讓學生能夠積極參加測試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參與測試的主動性、能動性和自我反思能力。
三、結語
《基礎日語》課程以網絡課程平臺為依托,通過混合式教學方式,更新課程培養目標,并圍繞思辨能力六大標準展開具體的教學實踐,改革了課程考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環境,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實現了混合式教學與思辨能力的協同發展。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展開學習,并增加了提升思辨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相信本文可以為如何培養日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源深.思辨缺席癥[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
[2]孫中有.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 中國外語,2011(3).
[3]王潤芳.提高商務日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12).
[4]沈毅.談講座型課程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A].英語知識課程與思辨能力培養研究[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5]魏然.中高級日語精讀課的思辨能力培養教學模式及效果評估——以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為例[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6(4).
作者簡介:何慧燕,女,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日本文學、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