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琴
摘要: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以人為本”,幼兒教育是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玩是幼兒的天性,要發現、保護和引導幼兒固有的天性,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本本結合《綱要》的要求,對游戲化課程建設的背景與方法進行分析,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游戲化課程;課程建設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小孩生來就是活潑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對于孩子來說,游戲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游戲。”因此,在幼兒園,整天玩,那就對了!喜歡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和幼兒玩耍過程中,也就是在活動中教學,更能培養更富有創造力的生命。很多看似在玩的活動,其實是在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培養習慣、具備后期適應小學的能力。
一、聞其聲,思其意—游戲化課程建設背景
(一)游戲化課程的提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目前,大多數幼兒園的課程安排都存在小學化傾向,使幼兒在本該輕松成長的年紀背負了過重的學習壓力,這類幼兒園將小學階段的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安排進一日活動,導致幼兒參與游戲的時間大幅度減少。因此,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1],落實《綱要》的要求,幼兒園必須進行游戲化課程的建設,以游戲的方式將幼兒需要掌握的常識與知識呈現出來,引導幼兒在快樂的游戲氛圍中茁壯成長。
(二)初嘗游戲化課程之變
建園初,依據舊園的快樂沙土游戲,將辦園理念確定為“以自然為源,啟探索之旅,給幼兒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辦園特色確定為:親近自然樂享游戲健康成長。我們進行了室內開放性自主游戲,并在戶外嘗試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但是我們還是以課程為主,只是在戶外創設了游戲區,孩子們在規定時間內玩,被一日作息時間表束縛,孩子們回家和爸爸媽媽說他們很忙。因為我們是拄著“雙拐”在走路,又要完成課程目標,又要讓孩子進行游戲,所以我們矛盾、糾結、抓狂,不知道到底該如何取舍?
二、追其行,順其意—游戲化課程的建設
2017年有幸與安吉結緣,并在安吉找到了之前所困惑的問題的答案。安吉游戲是以“讓游戲點亮兒童的生命”為信念的一場游戲革命,這場革命將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鼓勵幼兒在自由的真游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見解、完善規劃、不斷挑戰,從而挖掘出最大潛能。
1.保證游戲時間
每個班在每個區的游戲時間為一個月,對班級要求每天保證一小時的游戲活動時間。游戲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閉上嘴,緊盯著游戲中的孩子,關注著孩子的安全。
2.撕標牌去裝飾
在戶外自主游戲的影響下,我們在室內也不再花費心思進行裝飾,我們改變傳統的區域布局,沒有區域游戲標簽、規則提示,區域中也充分放手,墻面也都用來給幼兒展示游戲故事[3]。
通過這樣室內室外一齊放手,幼兒真正成了幼兒園的主人,成了游戲的主人,不在被各種規則束縛,在游戲中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幼兒的天性被真正的釋放了出來。
三、激其趣,解其惑—源于游戲,轉變教師、家長的觀念
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其在游戲活動中需要借助成年人的幫助,此時教師、家長的觀念將直接影響幼兒的能力提升效果,因此游戲化課程必須以教師、家長觀念的轉變為基礎。
1.改變教師觀念,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1)剛開始要求老師閉上嘴,管住手,睜大眼睛看看幼兒怎么玩,豎起耳朵聽聽幼兒說什么。在游戲區內都是混齡游戲,從選材料、運輸材料,到進行游戲,收拾整理材料,孩子們都是自主進行的。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這些都由幼兒自己選擇、決定。老師不能進行干預。教師學會觀察幼兒,排查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以便在危險時刻及時保護幼兒;其次,為了幼兒的發展,作為幼兒教師要有擔當。在規則問題上強調:放手不等于放縱。
(2)通過集體教研的形式,讓教師對比以教為主的課程和游戲化課程的區別,并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讓教師發現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
(3)教師體驗游戲,在游戲中教師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讓教師感受到放手后游戲帶來的快樂,才能讓我們的“真游戲”真正“落地”。
通過以上的教研、教師體驗游戲、觀察幼兒、讀懂幼兒、發現幼兒的學習,讓老師們找到了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幸福感,逐漸喜歡上了游戲,每當說起班里幼兒的游戲時,他們總是滔滔不絕,而且目光中流露著對孩子的愛、信任與職業自豪。
2.轉變家長觀念讓家長成為游戲的同盟軍
我們邀請家長來園玩游戲、分享游戲、記錄游戲故事,當家長像孩子一樣玩過之后,就能親身感受到在游戲中的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溝通、表達等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最終讓家長看懂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當家長看懂幼兒的游戲之后就大力支持我們的游戲,當孩子的游戲材料缺少時,家長主動地幫助提供游戲材料,成為我園自主游戲的強大后盾。
四、助其力,享其果—觀察游戲,讀懂幼兒,發現學習,生成問題式課程
1.在游戲中,教師靜靜地觀察幼兒游戲,同時為幼兒拍照或者錄視頻,通過回看照片和視頻解讀幼兒的行為,進而發現幼兒的學習。
2.源于游戲,生成問題式課程
沒有集體教學,不代表沒有集體活動,在戶外自主游戲后,都要進行集體分享,但是與我們通常設計好的集體活動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分享沒有“教案”,不做課前備課,而是根據當天的游戲、孩子的記錄和集體分享中引發的問題,進行反思性備課,生成問題式課程,推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程雪琴老師:教育的變革應從哪里開始?從人一生的教育之源幼兒教育開始!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幸福的童年,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面對充滿變化的未來,是每一個幼教人的愿望和使命。
參考文獻:
[1]王玉琴.淺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與探索[J].山西教育(幼教),2021(03):31-33.
[2]李琳.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資源的收集與利用[J].求知導刊,2021(09):83-84.
[3]張小燕.寓教于樂,推進幼兒課程游戲化[J].當代家庭教育,2021(06):33-34.